潘曉玲
【摘 要】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是中國小說史學科的開山之作,價值很高。史料豐富,考證嚴謹;勾勒了古典小說發展的基本輪廓,并建立起小說史研究的學科體系;
【關鍵詞】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小說史學科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2-0234-01
作為一種通俗的文學形式,小說自古至今都擁有廣大的受眾。但在古代,小說的地位低下,備受鄙薄,相關研究也零碎、不成體系。直到近代,西方的文化理念傳入,這種局面才逐漸扭轉。在《中國小說史略·序言》中,魯迅提到:
中國之小說自來無史;有之,則先見于外國人所作之中國文學史中,而后中國人所作者亦有之,然其量皆不及全書之什一,故于小說仍不詳。[1]
魯迅非常重視小說的社會功能,認為小說有“改良思想,補助文明”的功能,所以決意要寫一部古代小說專史。《中國小說史略》的出現,開啟了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的新紀元。
《中國小說史略》是第一部中國小說專史,也是魯迅作品中唯一一部長篇學術專著。它勾勒了古代小說發展的整體面貌,對古代小說的演變、發展原因等都做了深刻分析,更開啟了中國小說史學科,具有很高的價值。
一、披沙揀金的史料整理
《中國小說史略》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胡適曾說:“在小說史料方面我自己也頗有一點貢獻,但最大的成績自然是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這是一部開山的創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析別也甚謹嚴,可以替我們研究文學史的人節省無數的精力。”
《中國小說史略》的材料搜集、整理工作持續了十年。因為相關材料匱乏,已經出版的蔣瑞藻的《小說考證》又失于簡略。魯迅只能從頭開始,進行抽絲剝繭式的資料爬梳工作。在《小說舊聞鈔》再版序言中,他談到當時的艱苦:“時方困瘁,無力買書,則假之中央圖書館、通俗圖書館、教育部圖書室等,廢寢輟食,銳意窮搜,時或得之,瞿然則喜。”[2]這種“廢寢輟食,銳意窮搜”的工作持續了十年,先后完成了三部副產品——《古小說鉤沉》《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對古代小說史料進行系統的收集、整理、校勘,為后期撰寫《中國小說史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中《古小說鉤沉》輯錄了自漢至隋的古小說三十六種,二十余萬字;《唐宋傳奇集》匯編了唐宋傳奇四十五篇,約十七萬字;《小說舊聞鈔》編輯了元明清時期有關小說的評論資料。
二、小說史研究科學體系的建立
建立小說體系是小說史研究的前提。魯迅從龐雜的小說史料中剝絲抽繭,勾勒出了古典小說發展的基本輪廓,并建立起小說史研究的學科體系,沾溉后學良多。
一是確定了小說的內涵。魯迅指出,秦漢時期的“小說”,基本停留在“叢殘小語”、街談巷語的層面,六朝的志怪、志人小說雖然在藝術上有了一定進步,但仍處于自發狀態。一直到了唐傳奇,小說才成為獨立的文學體裁,內涵接近于近代小說。唐宋以后,魯迅只對純小說作品加以論述,劃定了小說史的研究氛圍,避免了混論。
二是勾勒了古典小說發展的基本輪廓,劃分了小說史的發展階段,并闡述了小說的發展規律。《中國小說史略》有二十八篇,可大致歸類為小說的起源(神話傳說)、雛形(六朝)、成熟(唐傳奇)、大發展(宋話本)、繁盛時期(明清小說)。這種劃分符合中國古代小說史的發展規律,為以后的小說史學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小說類別的劃分方面,魯迅也頗有創見。譬如他兼顧小說的題材和朝代,將元明清小說劃分為元明時期的講史小說,明代的神魔小說、人情小說、擬宋市人小說,清代的擬晉唐小說、諷刺小說、人情小說、狹邪小說、俠義小說、公案小說、譴責小說等。雖然劃分標準尚不夠統一,但能大概反映出元明清三朝小說的整體面貌,大部分小說類別名稱被沿用至今。
三、自鑄偉詞
魯迅對古代小說作者、作品的分析鞭辟入里,論斷精準,不少已成不刊之論。以四大奇書之一的《金瓶梅》為例。
《金瓶梅》自面世以來,集毀譽于一身。追捧贊譽者多,抨擊譏刺者亦眾。前者認為它“云霞滿紙”,后者認為它色情描寫露骨,敗壞人心,荼毒世人。那么《金瓶梅》究竟價值幾何?如何看待其中的色情描寫?
魯迅對《金瓶梅》的世情描寫評價很高。他認為,《金瓶梅》作為世情小說的開山之作,借宋末背景,勾勒出一幅晚明世情的斑斕畫卷。其中的世情描寫委曲深刻,由西門慶一家的日常活動,見微知著,由一家而及天下國家,“著此一家,即罵盡諸色”:
凡所形容,或條暢,或曲折,或刻露而盡相,或幽伏而含譏,或一時并寫兩面,使之相形,變幻之情,隨在顯見。 [3]
對《金瓶梅》中的色情描寫,魯迅也有客觀的論斷。他認為《金瓶梅》“雖間雜猥詞,而其他佳處自在”,同時指出,《金瓶梅》中存在大量色情描寫與明代中晚期的社會風尚大有關系,不能簡單將其視為“淫書”。
當然,《中國小說史略》也存在一些缺漏,不少有代表性的小說沒有被收錄進來;敘述多而論斷少;對中國古代小說的歷史變遷,更側重于政治文化背景的分析,而忽視了小說文體自身發展的原因和其他文化形態的影響……但瑕不掩瑜,作為中國第一部系統的小說史,它填補了小說史研究的空白,奠定了中國小說研究的基礎,造福后學,仍為一代經典。
參考文獻:
[1]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序言[M].北京:中華書局,2014.
[2]魯迅.小說舊聞鈔·序言[M].濟南:齊魯書社,1997.
[3]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中華書局,201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