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軒瑋 吳丹
【摘 要】發展千年并不斷繼承及煥發新生的花鳥畫具有其獨特審美趣味,現代的花鳥畫創作亦蛻化更多樣貌。本文擬以美學概念——視覺形式,來淺要分析現當代花鳥畫作品,以得出視覺形式在現代花鳥畫創作中的重要之意。
【關鍵詞】視覺形式;花鳥畫
中圖分類號:J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9-0154-01
一、視覺形式的內涵
視覺形式乃植根于形式,是外形式的一種,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表層視覺形式—物質媒介層面,即藝術作品中存在著“物因素”,藝術品以這些物因素為媒介,是其存在的基礎,包括體面、肌理、光影等。二是深層視覺形式—空間組織關系,即藝術品的美是存在于內部諸要素之間的聯系、結構、組織,展現的是美的存在方式、狀態。換言之,藝術家通過自身情感的抒寫、濃郁的生活體驗,投射于藝術品上,當觀賞藝術品時,從畫面中獲取視覺感受,即是在欣賞藝術品所呈現的視覺形式。
二、現當代花鳥畫的視覺形式
花鳥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一科,發展至今,擁有諸多的審美特征——從古人的掌上把玩到今時的展廳觀賞,其審美條件發生巨大變化,工筆花鳥畫在現當代語境下,既有著傳統精華之傳承,也增添時代賦予的特征。本文從表層視覺形式中重要的兩個方面來淺析現當代花鳥畫。
(一)美在線條。線條是視覺藝術中造型的重要手段,是劃分藝術風格的標尺,是產生美感的源泉,是讓情感得以表現。線同樣是中國繪畫的精髓之處,以線造型是其核心、根基。
在當代繪畫大師中,潘天壽先生極為講究構圖形式,其創作的《雁蕩山花圖》,畫面尺幅巨大,雖繪制的內容是普通的花草、山石,但特殊的畫面布局使得此作品相當具有震撼性——碩大的山石以相當于畫幅一半有多的面積坐落于畫幅上,用粗獷、剛勁有力線條勾勒出其霸悍之氣,山石并未進行皴擦,稍加苔點便用赭色大筆平涂,更顯線條的遒勁。山石邊上生長的山花以雙勾填色、點染畫法繪出,雙勾的線條帶著一種娟秀、一種細致、一種精到,與山石的線條區別開來。
蘇百鈞先生的工筆花鳥畫取法于兩宋,其作品多為繁密的大幅巨制,描繪之精致,設色之高雅。《木瓜王》這幅作品描繪的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農家即景,用筆勾畫出整張作品的細膩美感,素雅的色調烘托著物象的真趣。歲月沉淀的木瓜樹干裂痕斑斑,畫家用短而有力、頓挫的線條勾勒出其粗糙、皸裂的質感;而木瓜葉與果是新生之物,此處勾勒的線條多為流暢,表現出葉果的質地。
喻惠是現代有著獨立風格且作品具有超脫自然客觀審美特點的女性畫家。《掠影》這幅作品整體設色淡雅,通篇采用墨色染出,不同墨色間的交互,使畫面色調統一中帶著豐富的變化。這幅作品采用滿構圖——作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巨大的湖石,龐大且結構繁雜的石頭占據了90%的篇幅,用色清淡、精細刻畫。石頭的質感很大程度上是由面擠壓出來的線來表現的。
線條具有靈活性、準確性與直接性特點。線條的粗細、墨色濃淡、抑揚頓挫呈現在畫面上是畫家個人的創造,賦予著情感,跟隨著線條或流轉,或生澀,或含蓄,或飛揚,或停頓,或緩急,或深淺,或豪放,或古樸,塑造出其精神所在。
(二)美在色彩。視覺形式的物質媒介之一的色彩,是藝術家表達個人情感、與自然溝通的有效途徑。
墨分五彩,這是千百年來中國繪畫的精髓所在。水墨交互而產生不同的墨色,相互交織疊加即是中國畫最美色彩。霍春陽先生的作品《出水荷風帶露香》,描繪的是荷塘之景,舒展的荷葉與剛綻放的荷花帶著一種清新雅致之感。三片荷葉之間的墨色變化極為豐富,花與葉之間墨色濃淡相宜,虛實得當。二者在畫面上交錯跳躍,好似一首輕揚優美的曲子,濃破淡與淡破濃之間造就耐人尋味的水墨語言。
唐秀玲的作品《余香》,在畫面語言設計上很有特性,看似簡單的畫面卻在畫家神奇的畫筆下顯得婉約、寧靜。作品所繪的桌面、花瓶皆是玻璃質地,視覺上給人一種輕盈、通透的感覺,玻璃桌面與玻璃瓶中的水,以及插著的小花,包括背景,均為一種綠灰色,其中白、藍、粉色的點綴很是精妙。作品中運用同色系的顏色來描繪,使表現內容產生了空間關系。透過玻璃瓶看到了水的清澈與相互交錯的枝條,展現的是一種生機。
李志向的《朝暉》,筆墨力度、氣勢彌滿且充盈,將表現對象層層疊加和穿插。金黃色的蘆葦密疊,墨色皴染出的山石背后的落日余暉如同火燒云般紅艷。也許是紅亮的天折射的光把蘆葦染上金秋的顏色,也許是滿帶金黃的蘆葦把天都映亮。畫家用強烈的鮮亮黃色配搭上濃郁的紅,刺激著觀者的視覺神經,仿佛身處其境。
明度、色相、純度這三種性質,是色彩構成的基本要素,也使色彩具備空間造型能力與情感表現性。花鳥畫中色彩的運用或朦朧,或濃厚,或淡雅,或明艷,使其與線條綜合交錯,創造出獨特的視覺盛宴。
三、結語
花鳥畫中視覺形式的塑造是占有極為重要地位的。在花鳥畫創作中注重視覺形式的塑造,豐富畫面美感,是現當代花鳥畫創意性與時代性突出的方式,使作品的主題更加深化,這即是視覺形式的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1]曹暉.視覺形式的美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曹暉,谷鵬飛.視覺形式概說[J].文藝評論,2006,(01):18-21.
[3]王洪義.視覺形式分析[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