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花 (甘肅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第一中學)

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可以立足知識點與生活的關系,嘗試利用生活化的教學手段,轉變傳統的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在激發學生探究積極性的基礎上,使其掌握有價值的知識。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基礎知識和學習方法,還要在其歷史過程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歷史作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盡管其屬于過去的生活,但是其中還包含著現代無法剔除的內容。對此,立足教學所需為學生展現一些史實內容,一方面豐富了教學內容,使學生在發展背景下更好地研究知識,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以“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為例,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發現,其主要涉及了三個實驗。單純地演示實驗在有限的課堂時間的限制下是無法實現的。對此,我嘗試利用故事講述的方式,將這三個生物實驗通過故事性材料展現在學生面前。在第一個實驗中,我向學生講述了蛋白質與DNA結構的發現,學生在聽故事中了解推理該實驗方法,并對蛋白質是遺傳物質的觀念占主要地位產生感性的認知。在第二個實驗中,我向學生講述了格里菲斯和艾弗里所各自做的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以此使學生認識到轉化因子是DNA。在第三個實驗中,我先向學生講述了弗倫克爾·庫蘭特的煙草花葉病毒重建實驗故事,在該故事中學生了解到RNA也是遺傳物質。學生可以在聽故事的過程中,把握“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的探究過程,并從中汲取知識養料,對本節課所要學習的知識點產生感性的認知。
學習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借助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以及應對未來工作的需求。教師立足生物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設置特點,嘗試利用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問題解決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提升其問題解決能力。以“雜交育種與誘變育種”內容教學為例,在課堂教學之初,教師立足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其創設了這樣的生活問題情境:在北方,到了秋季,各家各戶會忙著播種小麥,你們見過這種場景嗎?在收割小麥的時候,家里的長輩們會將長勢較好的麥子保存下來,留待來年做種,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這其實是我們的祖先留下來的一種育種方式。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好的種子,我們又將如何種麥子呢?這種育種方式有何特點呢?該問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著密切的聯系,大部分學生會結合其已有的生活經驗對其進行積極的探究,以此對育種產生感性的認知,同時也為新知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埋下了伏筆。
既然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有著密切聯系,那么,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打破枯燥而抽象的知識灌輸方式的限制,將與教學有關的生活內容,以案例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在案例分析過程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從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基于此,教師往往會利用生活案例進行分析的方式對學生加以引導。以“性伴遺傳”教學為例,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展中,向學生呈現了白化病、軟骨發育不全、色盲、佝僂病、人類中的貓耳等生活案例。接著,學生借助所學的知識對這些案例進行分析,從中探究到與遺傳有關的內容。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對其進行點撥,以此加深對遺傳特點的理解。
總之,教師要立足課堂與生活的聯系,借助多樣化的方式,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在生活經驗的驅使下,自主探究,為其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并運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