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雨紅 (江蘇啟東市大豐小學)
識字是學習文化的起點,是閱讀寫作的基礎,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指出:“要運用多種識字教學方法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提高識字教學效果。”所以,如何激發(fā)學生識字興趣,創(chuàng)新識字方法,提高識字效率,值得探究。
漢字蘊含著趣味,每個漢字都充滿著生命力,單從字的外表看,就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認識。部編版低年級教材中非常關注形象性的構字方法,如象形字、會意字。這兩類字在漢字中所占比例不高,但是獨具特色,對低年級學生來說很有吸引力。
部編版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集中識字就出現(xiàn)很多象形字,充分利用多媒體,用有趣的動畫演示,讓學生直觀地了解漢字演變的過程,加深對漢字的認識,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文字的情感。如教學“金”字,除了出示金的圖片,用動畫形式演變“金”由甲骨文、金文、篆文、隸書到楷書的演變過程,學生會記得牢,學得快。
在易錯字、復雜字的教學中如果利用漢字形象的特點學習、記憶,這個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例如,教學“鼠”,出示甲骨文圖片,引導學生觀察想象:“鼠”字就像一只尖嘴、大耳、長尾巴的老鼠在偷吃東西。在想一想、找一找的活動中降低難度,學生對“鼠”這個復雜的象形字的記憶就比較深刻了。識記“疆”字,出示圖片并指導學生理解左邊的一個“弓”字和一個“土”字,表示以弓記步來丈量土地,右邊的三橫兩田表示田之間的疆域界限。
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是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把字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去識記,把字的音形義緊緊結合在一起去識記,可以大大提高識字興趣,優(yōu)化識字效果。
例如,教學“翠”字,從字形記憶相對較難,不能直觀地從字形上聯(lián)想到字音和字義。教學時,可以先從圖畫入手,通過圖畫形象感知“翠竹”的綠,明白“翠”表示綠色。通過組詞,引出“翠鳥”,看圖說說“翠鳥”羽毛的顏色,從而明白“翠”字上邊的“羽”字頭的表意功能。
識字教學中可以把識字與生活緊密結合,充分利用母語,激發(fā)學生識字的內在動力,培養(yǎng)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促使學生養(yǎng)成在生活中識漢字、用語文的習慣。下面是部編版一年級上冊《大還是小》的教學片段。
師:“穿”是翹舌音,看,上面的穴表示洞,下面還有一顆牙呢!小老鼠用自己的牙齒打穿了一個洞穴,這就是——穿。
師:“穿”也可以表示穿戴的動作,文中的小朋友已經(jīng)會自己穿衣服了,你會自己穿什么呢?
生:我會自己穿鞋子、穿襪子。
生:我會自己穿褲子、穿裙子。
師:咱們穿的衣服種類真多呀。寒冷的冬天到了,小朋友們都換上了—冬衣,有溫暖的—毛衣;也有厚厚的—棉衣;還有抗寒的—大衣;睡覺了,我們就得換上舒適的—睡衣……看一看,讀一讀,咱們就記住了這個“衣”字。
此環(huán)節(jié)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經(jīng)驗,循序漸進,引導學生通過看圖比較、擴詞積累、動賓短語搭配等方式熟記“穿”“衣”的字形、字義。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生動的生活環(huán)境中學生字,有助于調動學生識字的積極性,更好地識記和應用漢字。

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基于語文的特質,識字教學要目標放長遠些,以提升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習慣。因此,識字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共通處進行歸類識字具有重要的意義。如,部編版二年級下冊《我是一只小蟲子》教學片段。
師:在寫“股”的時候,你要提醒同學們注意什么?
生:“股”左邊窄一點,右邊寬一點,左邊矮一點,右邊高一點。
師:我們來讀讀課后練習題中的一組詞,說說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我發(fā)現(xiàn)了加點字中都有一個“月”字,有的在字的左邊,有的在字的下面。
生:我發(fā)現(xiàn)這些加點字都和我們的身體有關。
師:古時候的月字旁表示肉的意思,月字旁的字大多和身體有關,在你們身上找找,還有哪些部位包含了“月”字?
師:我們一起來做個游戲——“月”之猜想吧。
抓住漢字的構字規(guī)律,掌握識字方法,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fā)現(xiàn)其中的規(guī)律,把這一識字方法延伸到課外,就能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識字能力,擴展識字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