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杰
摘要:隨著我國新農村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農村公共物品供給問題成為人們關心的話題。農村生產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但是農村環保配套設施與服務供應情況與社會經濟發展不協調。文章通過對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的相關文獻的梳理分析,從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的研究、社會資本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基于社會資本視角下農村公共品合作供給績效的研究等三方面整理分析國內外的研究進展。
關鍵詞:農村公共物品;社會資本;供給績效
為了改善日益嚴峻的農村環境污染形勢,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不斷加大農村環境整治力度。近年來,我國農村地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不斷加快,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大幅度改善。但是由于農村歷史欠賬較多、地方政府資金投入不足、社會融資渠道不暢等原因,農村基礎設施總體上仍比較薄弱,與新型農村建設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社會資本為農村地區公共設施建設提供嶄新的思路,創新農村基礎設施涉及到的體制機制,以促進新農村建設快速發展。
一、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的研究
國外研究主要分別從理論與實證入手展開研究。由于契約的不完全性會導致公共產品所有權分離情景的出現,發展中國家的非政府組織開始廣泛地參與公共品供給和服務。在公共治理過程中,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在政府的特定目標下,還應注入資產所有權、比較優勢和意識形態兼容性等因素,以實現該框架在實踐中的有效性(Besiley et al.,2017)。農村良好生態環境可以從多維度展開論述,農村行為人試圖在經濟參數與人類、社會和環境福祉之間尋求平衡。保持良好的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是一個重要維度,重建社區意識是建立集體行動的基礎,信任的存在也在治理和決策中發揮應有作用(Rivera et al.,201)。通過對中國四川省山區的農村公共產品投資效率進行評價,得出村級民主制度逐漸成為影響公共投資效率的關鍵因素,提出可以運用社會資本可以實現農村結構性調整的結論(Moyes et al.,2015)。
就國內研究而言,中國農村集體行動困境的根源在于政府失靈、市場失靈和社會失靈的情況同時存在,原因在于農村組織結構弱化,農村地區產權不明確,農村地區人力資源格局變化。因此,應形成人力資本,物質資本和金融資本的合力,在公共資源供給上有所突破(王亞華等,2016)。政府層面上,各級政府分層管理轄區內事務,村民在管理過程中沒有充分的自主權,政府與各個利益主體溝通不暢 (劉彤,2015)。社會層面上,農村地區由于集中性不強,公共物品供給與需求特征不明顯,雜亂無序。應努力提升內在驅動力,發揮內生型供給與需求的驅動力,使社會資本發揮效能,形成社會資本,內生型驅動力二者良性互動(董磊明等,2015)。市場層面上,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績效較差,和農村地區公共物品供給情況,二者是有一定契合性的。運用實例研究發現,提升農村公共品供給與經濟發展的相互融合效應。因此,應鼓勵更多的民間資本投入農村集體生產生活中,提升農村經濟發展績效 (顧金峰,2017)。
二、社會資本理論與實踐的研究
國外理論框架上,在涉及國家和民間社會共同參與的項目范圍內,不僅涉及共同資產的聯合管理、運作和維護,還包括競爭性問題。因此,社會資本可以作為農村發展的一種資源,加以合理配置運用 (Michelin,2013)。地方組織可能在運轉中缺乏社會資本,進而形成壟斷資源式發展。因此,在研究生態系統治理問題上,可以將社會資本、互動治理結合起來,以促進生態環境包容性發展(Thiyanti et al.,2017)。
相對于國外研究,國內學者主要從以下兩方面入手:社會資本的內涵特征上,既有社會性特征,又有資本性特征,應做到區別對待(陸遷等,2012)。為了促進新型鄉鎮化建設,應注重完成“鄉政村治”向“鄉村自治”的制度形式的演化變遷過程,充分理解多中心治理理論的內涵與要意,重視社會資本在治理中的銜接作用。為提升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績效,應研究 “村莊精英”導向下“能人治理”的行動策略選擇對農村經濟穩定狀況產生的積極影響(陳偉,2016)。社會資本在農村經濟生產生活中作用在于,將農村地區政府和社區居民之間關系良好的結合,在運轉過程中產生一種運轉機制,對社區居民行動產生影響,以及對社區秩序產生穩定趨勢(謝岳等,2015)。根據社會資本在國家層面,社區層面和社區成員的多層次層面分層、以及各個層面數據相互嵌套的特征, 采用分層線性模型, 分析社會資本對政府出臺的扶貧政策相關影響因素之間關系、得出結論表明其對農村社區家庭福利產生影響(葉初升等,2011)。采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綜合分析存在于經濟管理活動中的三種資本形式,考察三者與農戶地區居民收入之間的相互關系。研究發現社會資本影響力較大,具有較強相關性作用。再者,針對社會資本分類下的社會參與、社會聲望、社會網絡、社會信任,各自對農村地區居民收入影響逐漸減弱(王格玲等,2012)。
三、基于社會資本視角下農村公共品合作供給績效的研究
國外研究中,在人口不斷增加和耕地減少的背景下,針對農場系統質量為研究對象。運用不同類型資本,以作出全面的決策機制的思考。研究結果表明:一個綜合的,空間明確的,參與性的以及系統性的因素,可以有效應對風險,提升農戶的滿意度。即創建公共空間顯式情景下,社會資本授權利益相關者發起行動,并實現互動化,以實現理想化的農場系統運轉模式(Kenny,2017)。大部分中低收入國家農村地區的水系統都是由農村社區管理的,社會資本和所有權意識是影響社區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文章分別與社區成員、水事委員會成員、地方領導人和外部支持行動者進行了個別訪談和焦點小組討論。結果表明,社會資本有助于供水系統招標、水事委員會選舉、資源調動和信息共享,這對支持水系統可持續性的進程至關重要(Kelly et.al,2017)。論述社會資本對農村居民適應氣候變化問題的影響,首先,理清家庭與集體適應行為的關系。運用訪談法,家庭調查法和田間試驗混合方法,以解釋家庭、社區和政府的社會制度的復雜關系。結果表明,制度化的信任措施對公共產品有一定的貢獻,結果是與社會資本在集體行動中的理論作用相一致(Pual et al,2016)。探討社會資本如何在氣候變化中影響沿海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文章采用了深入、探索性和穩健的數據收集技術的折衷組合。探索發現,地方資源使用者通過協商來實現自我組織目標,地方性行動者投入到資源管理中的社會資本資源不容忽視。因此,在低收入國家的城市中,沿海資源的使用需要采取切實可行的辦法,使包括社會資本在內的地方行動因素享有特權(Kithiia et al,2015)。
國內研究中,針對中國農村地區的傳統鄉土結構入手,挖掘社會資本的效力,探究農村社區公共產品農戶合作供給的決策管理機制。可以試圖建立一個基于農村地區熟人的現實情境,分析相關利益主體的供給策略選擇,完成集體行動的機制設計,促進農村地區公共物品的供給績效 (李麗麗等,2013)。在農村基礎設施合作供給過程中,存在一些列問題急需解決。在沒有法律約束的條件下,應該完成公共領域的機制設計。要解決集體行動這種困境,一是增大經濟因素貼現因子,經過相關利益群體多次博弈,最終形成穩定狀態,維護社會穩定狀況;二是從具體的聲譽因素入手,形成良好的聲譽運轉情況;重視農村精英的力量,發揮經營管理模范決策作用(付蓮蓮等,2015)。
參考文獻:
[1]Besley,.T,,Ghatak.M.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for the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Theory and an application to NGOs[J].Research in Economics,2017(71).
[2]Moyes.D,Ferri.P, Henderson.F, Whittam.G. The stairway to Heaven? The effective use of social capital in new venture creation for a rural business[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15(39).
[3]Rivera.R, Knickel.K, Rios.I.D,Ashkenazy.A, Pears.D.Q, Chebach.T, Sumane .SRethinking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agricultural change and rural prosperity: A discussion of insights derived from case studies in sevencountries[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17(04).
[4]王亞華,高瑞,孟慶國.中國農村公共事務治理的危機與響應[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2).
[5]劉彤.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供給主體的分析[J].理論探索,2015(03).
[6]董磊明.農村公共品供給中的內生性機制分析[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5).
[7]顧金峰.農村公共品供給與農村經濟發展契合性及融合機制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7(01).
[8]Michelini J J. Small farmers and social capital in developmentprojects:Lessons from failures in Argentinas rural periphery[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13(30).
[9]Triyanti.A, Bavinck.M, Gupta,J,Marfai.M.A .Social capital,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nd coastal protection: The effectiveness of mangrove ecosystem-based strategies in promoting inclusive development in Demak, Indonesia[J].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2017(12).
[10]陸遷,王昕.社會資本綜述及分析框架[J].商業研究,2012(02).
[11]陳偉.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村制”與“村治”——一個蘇南農村模式的循證研究[J].學習與實踐,2016(03).
[12]王格玲,陸遷,王昕. 社會資本對農戶收入及收入差距影響的灰色關聯度分析[J].廣東農業科學,2012(16).
[13]謝岳,黨東升.草根動員:國家治理模式的新探索[J].社會學研究,2015(03).
[14]葉初升,羅連發.社會資本、扶貧政策與貧困家庭福利——基于貴州貧困地區農村家戶調查的分層線性回歸分析[J].財經科學,2011(07).
[15]王格玲,陸遷,王昕.社會資本對農戶收入及收入差距影響的灰色關聯度分析[J].廣東農業科學,2012(16).
[16]Kenny. D.C.Modeling of natural and social capital on farms: Toward useable integration[J].Ecological Modelling,2017(13).
[17]Kelly.E, Lee.K,Shields.K.F, Cronk.R, Behnke.N,Klug.T, Bartram.J.The role of social capital and sense of ownership in rural communitymanaged water systems: Qualitative evidence from Ghana,Kenya, andZambia[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17(56).
[18]Paula.C.G, Weinthala.E.S, Bellemareb.M.F, Jeuland. M.A.Social capital, trust, and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Evidence from rural Ethiopia[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16(36).
[19]Kithiia J.Resourceless Victims or Resourceful Collectives: Addressing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through Social Capital in Fringing Coastal Communities[J]. 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2015(03).
[20]李麗麗,李文秀,欒勝基.中國農村環境自主治理模式探索及實踐研究[J].生態經濟,2013(11).
[21]付蓮蓮,鄧群釗.農戶參與新農村社區公共品供給的博弈分析[J].生態經濟,2015(07).
(作者單位:河南理工大學應急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