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華
摘要: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工業部門發揮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在提高勞動生產率、轉移勞動力和經濟增長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轉換工業經濟增長動力機制,能夠為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現階段,我國工業發展進入全新發展階段,結構失衡問題十分常見,進而也制約著我國經濟快速穩定發展,因此,促進工業經濟增長動力機制轉換勢在必行。
關鍵詞:中國;工業經濟;增長動力機制;轉換
在我國,工業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主要來源于投資和政府,工業經濟增長速度較慢,但政府依然是工業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通過對各種干預型產業政策的實踐應用,加劇了工業招商引資項目的市場競爭,各地政府紛紛通過一系列手段吸引投資,如降低土地價格、壓低資源價格等,這些方式的實施雖然能夠拓展投資規模,但是在可持續性方面卻存在欠缺。為避免上述問題,實現中國工業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必須要積極轉變經濟增長動力機制。
一、中國工業經濟動力機制概述
縱觀當前實際發展現狀,投資和政府是工業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2003年之后,我國加大了對微觀經濟的干預力度。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日漸深入,地方政府對本地金融資本、礦產資源和土地資源方面擁有較大的控制權,政府部門為提升地區經濟增長速度,需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希望能夠通過引進資本的方式,加快本地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如此也進一步凸顯了投資驅動和政府主導的工業經濟增長特點。
二、現階段中國工業經濟增長動力機制發展現狀
首先,各地方政府為吸引工業投資而提供低價格資源,并出臺很多優惠政策,如此便會阻礙工業經濟增長。在工業投資中,在對其提供優惠政策和財政補貼的過程中,會產生地區性產能過剩的問題,同時也會增加地區資源負載壓力,降低工業配置效率。此外,地方性資源的低價競爭和補貼性競爭,為一些低效率發展的企業提供了生存機會,使得一些原本已經被市場淘汰的企業重新獲得了生存空間,對市場經濟的競爭性優勢產生了抑制作用,如此不僅會阻礙資源的高效利用,同時還會產生嚴重的資源浪費問題。
其次,政府部門對于要素資源具備一定的控制能力,同時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礦產、土地和資本等要素在各企業之間的分配。在此過程中,政府部門可在工業行業中,挑選具備新工藝和新技術的企業進行重點扶持,淘汰落后的、低效率的企業,如此不僅違背了市場經濟發展原則,同時還會產生不顧實際盲目追求新技術的現象,從而進一步加重了產能過剩問題。
最后,工業經濟在不斷發展過程中,投資驅動和政府主導的經濟拉動方式,主要是通過資本要素投入的方式推動經濟增長。實踐過程中,由于資本和資源都具有稀缺性,因此,上述經濟增長方式并不具備持久性。長此以往,工業生產效率和工業生產能力等都會受到影響,減少邊際產出,使得生產能力很難滿足實際發展需求。目前,很多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為降低企業生產成本,經常會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如此雖然能擴大生產規模,但是在粗放化的經濟發展模式下產生了十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影響了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穩定發展。
三、推動中國工業經濟增長動力機制轉化的有效建議
(一)重點關注特定產業
現階段,中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明顯的下滑問題,同時也積累了很多結構性的問題,在此情況下,若持續對經濟增長速度抱有不現實的預期,將會對政策合理性產生直接影響。因此,國家在對工業政策進行實施的過程中,需積極轉變政策目標。在不影響市場就業的前提下,不過度關注整體工業經濟增速,而是轉向關注特定產業,通過這些產業的發展情況對工業發展進行衡量。
第一、對于一些能夠代表國家整體競爭力的產業,如電子產業、裝備產業等進行重點關注,這些產業通常都是國家經濟安全和科技進步的重要保障;第二、對能夠解決社會就業問題的產業進行關注;第三、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和能夠引領工業發展的產業進行重點關注。國家可通過這些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發展環境,提升產業市場競爭力,為工業經濟發展創造新平臺。
(二)強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
現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勢在必行,否則便會對產業結構調整作用的充分發揮產生阻礙,鑒于上述情況,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明確生產要素價格機制,通過市場價值形成勞動力、資源、能源以及土地等生產要素價格,特別要避免政府部門為吸引投資,而對個別生產要素價格進行“補貼”。第二、強化國有企業改革和壟斷行業改革,加快企業重組,使國有企業逐漸的退出市場競爭。對于很多非自然壟斷行業,對于其中很多能夠市場化發展的部分實現徹底開放,特別要放開民營資本。對于不同類型的產業要做到一視同仁,可從根本上杜絕“隱形補貼”的問題,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第三、促進財稅體制改革,現階段,我國有70%以上的稅收都是來自于生產環節,由此產生的結果便是個別政府部門為提升財政收入通過各種手段補貼生產,最終產生了生產要素市場機制動亂問題,在后續發展中,可將消費環節作為重點,從總額角度入手,減少稅負,為地方財權提供保障,建立完善的融資體系,對轉移支付制度進行規范。
(三)積極調整產業結構
出臺產業結構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市場資源配置效率,從而能夠在市場機制作用下,推動生產要素向高效益產業轉移。在對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效果進行衡量的過程中,不能過分注重第三產業比重,而是要關注資源應用效率和資源配置效果等相關問題。在今后發展過程中,國家一般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解決問題:第一、最大限度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推動資源從低效率向高效率產業轉移;第二、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提升產業的技術水平,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同時還可引導企業在現有產業的基礎上占據產業發展制高點,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第三、建立完善可行的節能環保標準,結合實際情況淘汰一些有違綠色發展標準的企業,積極應用綠色先進技術對現有產業進行改造,提升產業資源應用效率;第四、對生產要素流動障礙進行清除,鼓勵企業進行跨所有制、跨地區的資產重組,完善社保體系。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工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對其可持續穩定發展也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因此,若想實現工業的長效發展,首先要適應經濟發展需求,積極轉變原有的經濟增長動力機制,為工業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實現社會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衛華,江源,原磊,等.中國工業經濟增長動力機制轉變及轉型升級研究[J].調研世界,2015(06).
[2]李平,付一夫,張艷芳.生產性服務業能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增長新動能嗎[J].中國工業經濟,2017(12).
[3]何一民.從政治中心優先發展到經濟中心優先發展——農業時代到工業時代中國城市發展動力機制的轉變[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01).
[4]黃亮雄,王賢彬,劉淑琳,等.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區域互動——橫向省際競爭和縱向地方跟進[J].中國工業經濟,2015(08).
[5]黃群慧,張航燕.工業經濟新常態愿景下的分化與突破——2015年工業經濟運行特征與2016年展望[J].區域經濟評論,2016(03).
[6]張德軍.工業經濟增長動力機制轉變及轉型升級研究[J].中國市場,2018(03).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州市云門山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