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育是我國高校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國高校舞蹈教育發展至今已有幾十年的歷史,在此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與不足,比如舞蹈教學基礎性和主體性仍有欠缺,規范性和標準性有待提升,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方法過于泛化,教學風格過于籠統,師資水平和素質較低,備課依據缺乏科學性等。由鄧佑玲撰寫的《舞蹈美學與舞蹈教育研究》(2011年8月由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出版)一書,對舞蹈教育改革與舞蹈美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該書重點研究了舞蹈美學、舞蹈教育、舞蹈創作、舞蹈科學、舞蹈文化與傳播等主要內容。
第一,作者著重研究了舞蹈美學的基礎理論。通過傳播藝術之美,以倡導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通過對舞蹈美學理論研究現狀的分析和各種舞蹈美學問題的思考,研究了中西舞蹈審美表達的異趣,比較研究了中日韓舞蹈美學基礎理論。中日韓三國舞蹈具有各自獨特的民族審美形式,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他們傳承了本民族舞蹈審美意識的同時,也汲取了中國舞蹈美學中的“氣韻”和舞蹈美學內涵。每個民族舞蹈藝術都有著自己的審美心理和審美距離,在當代舞蹈生態美學中,中國古典舞蹈藝術的靈魂深深影響著周邊一些國家民族舞蹈藝術的發展。我國建構了完善的高校舞蹈美學理論體系,為我國舞蹈藝術的發展和弘揚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第二,作者研究了中國古典舞蹈美學,對中國舞蹈美學理論研究進行了回顧與展望。重點論述了中國古典舞蹈美學的傳承與弘揚,闡述了我國敦煌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征和精神追求,以及當代中國古典舞的審美文化特征、中國美學中“和”的思想在中國古典舞中的體現、漢代舞蹈的審美特征等主要內容。
第三,作者研究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美學。作者回顧和展望了中國民族民間舞的過去與未來,堅守中國民族舞蹈文化的多樣性品格。
第四,作者研究了舞蹈審美與舞蹈教育。探究了審美體驗與舞蹈人才的培養,對綜合大學舞蹈教育的文化定位和培養方式進行了深入思考,闡述了禮樂文化中兩種舞蹈教育方式、中國民間舞教學規范化和高校校園舞蹈教育的現狀及展望。
第五,作者對當代我國舞蹈藝術的美學自覺、藝術創作、美學思想、創作方法等進行了論述。中國舞蹈創作實踐證明,我國古典舞蹈藝術創作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古典美學思想和美學自覺,當代中國芭蕾舞創作就汲取了敦煌舞蹈創作的寶貴經驗和創作方法。作者還闡述了大眾文化與當代舞蹈審美、對中國當代舞蹈創作的質疑、佛教文化對舞蹈創作的靈感啟發、群舞對舞劇情節展現的作用等。
第六,作者研究了職業舞者功能性力量的分型、芭蕾舞演員體型評價模型、大學舞蹈系運動人體科學課程設置與實踐、普拉提對舞者身心科學訓練的價值等問題,并思考了我國舞蹈科學研究現狀與發展、我國舞蹈高等教育中運動人體科學課程構建等問題。
第七,作者論述了我國舞蹈藝術在跨文化語境下向西方學習,尤其是當代舞蹈在西方的影響下改進了很多,當然中國古典舞蹈對外傳播也深刻影響了其他國家的舞蹈文化。中國舞蹈藝術的發展有著良好的發展趨勢,對拓展全球語境下的舞蹈表演藝術多維視野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筆者認為,積極探究我國高校舞蹈教育教學改革,第一,必須轉變教育理念,建立多元化的綜合類高校舞蹈教育,建設以人為本和全面發展的舞蹈教育原則,強化自我意識和定位自身目標,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創新型舞蹈人才,運用創新思維提高大學生的舞蹈審美能力和豐富他們的情感表達。第二,構建科學的舞蹈課程體系和舞蹈教學方式,優化學生學習狀態與學習方式,建立學生創新創業的思維模式,創新教學模式與擴大學校選材,以提高教學質量。第三,通過藝術學科升級為藝術門類,來改善教學環境和優化教學結構;通過優化課程設置,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篩選教材和開展藝術實踐,以提升高校舞蹈教學的有效性。第四,要加強高校舞蹈美學理論研究和運用。舞蹈藝術作為美的藝術,利用舞蹈藝術創作出舞蹈之美,運用舞蹈美學理論去發現舞蹈之美和創造美;在舞蹈教學過程中運用舞蹈美學這顆明珠給大學生帶來的無限藝術魅力,激發他們熱愛舞蹈藝術的熱情。第五,加強高校舞蹈教學的學科建設與新時期舞蹈人才的全面培養與發展。突破傳統,創新舞蹈形式,將舞蹈美學運用到舞蹈創作中,不斷提高大學生的舞蹈審美意識,要善于利用多種藝術形式,以提高舞蹈藝術創作水平和能力,促進舞蹈美學和舞蹈學科的建設與發展。
(基金項目:2018教育部全國民族教育科研課題重點課題“民族院校開展教育扶貧的機制與路徑研究”,項目編號:ZXDJ18009)
(臧璐/碩士,貴州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