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帆、凌勝利合著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2017年9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書,深刻剖析了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有助于我們從政治、經濟、文明、安全、生態等多視角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內蘊。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內涵不斷豐富深刻。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意味著中國在融入國際社會的進程中制定了新的外交方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深刻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的時代意義和內在需求,認識到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內涵的建設是以中華傳統文明為精神支柱,同時對其加以創造性轉化與發展,將其變為蘊含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智慧土壤的中國方案。中華文明一直尊崇“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強調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包容。在這種和諧意識上所生長出來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相比近代西方倡導的“普世價值”更為豐富、更加包容。
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以及各國經濟體制的變革導致了經濟全球化的必然性。但是,人類發展進程當中始終都面臨著對資源的爭奪與開發利用的矛盾。隨著工業革命和生產力的不斷提升,如何優化資源配置成為各國發生矛盾沖突的主要原因。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以及2008年次貸危機的爆發證明,以西方為主導的國際經濟全球化不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特征,勢必會不斷引起國際經濟的震蕩和金融危機。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向世界闡述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型國際關系論述,并呼吁各國相互尊重、共建共享,共同建立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的共同體,建設新型國際關系社會,取代傳統的“零和博弈”思維,開創人類文明的新時代,進而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近代以來,尤其是進入20世紀后,西方文明雖然占據主導地位,但全球仍然面臨著經濟增長動能不足、經濟發展不平衡等突出矛盾,這些問題所反映的深層次問題就是西方文明的邏輯出現了問題。五千多年來,中華文明的燦爛發展蘊含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就是中華傳統文明具有兼收并蓄的特性。
在一個文明不斷進步、觀念日益多元的時代,只有超越社會制度的不同,摒棄冷戰思維,堅持走平等互利、結伴而不結盟、對話而不對抗的發展道路,才能實現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中國政府積極遵循《聯合國憲章》處理國際關系、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堅定維護聯合國在國際秩序中的主導地位及其核心作用。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是世界許多國際組織的重要成員,對人類社會的平穩發展具有杠桿作用,在維護國際政治經濟環境、解決地區沖突等方面能夠發揮自身作用,有力阻止和減緩地區沖突的發展和擴大,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新貢獻。中國方案始終致力于構建和平穩定發展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長期奉行平等、共商、和平、開放的戰略,在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權的前提下,與世界各國文明進行廣泛交流,在實現相互理解尊重的前提下實現國家間的共贏共享發展。
社會生產力的進步推動了全球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物質財富。但是,高昂的生態環境治理成本一國難以承擔,一些國家因此往往會不愿治理,甚至不惜以損害生態平衡為代價追求短期經濟效益,進而損害他國利益,甚至爆發矛盾沖突。這種情況如果持續下去,將會導致地球的生態環境嚴重失衡。面對全球生態治理危機,在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的現實環境下,習近平總書記的全球生態環境治理觀,將加強生態環境治理作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堅持低碳、環保的生產生活方式,為全球生態環境治理指明了路徑與方向。
[基金項目:本課題為2017年度重慶第二師范學院校級中特理論項目“系統論視域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與實踐邏輯研究”(KY2017ZTB02)階段性成果之一,本項目受重慶第二師范學院“互聯網+”青少年德育協同創新中心平臺資助]
(季顏駿/碩士,重慶第二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講師;黃邦道/碩士,重慶第二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