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年春晚精彩紛呈,但小品《搶C位》無疑引發了眾多父母的強烈共鳴。
小品由幾位家長使出渾身解數為孩子占“C位”展開:賣掉大別墅換了50m2的學區房,老公辭職在家輔導孩子功課;為了讓孩子上好學校打三份工,卻幾個月見不到孩子一面,連孩子已經三年級了都不知道,以至于開家長會走錯教室:而教室則被分為“學霸區”“休閑娛樂區”“養老區”……
《搶C位》通過藝術夸張,將“父母為子計深遠”的社會現狀展現得淋漓盡致,原本為博一笑,卻沒想到引發了更多關于教育的感觸與思考。
教室里究竟有沒有所謂的“C位”?
學生時代的經歷讓我們不難判斷,確實存在聽課效果相對較好的座位。座位雖有一定作用,其影響卻并沒有那么大。每逢開學季,就有一張所謂的“學霸出沒位置圖”在網上流傳,無形中加深了家長的焦慮。但其實大家內心都清楚,孩子學習好,并不取決于坐哪里,而是取決于孩子本身所擁有的優秀品質,比如自律、主動、專注、積極……這些因素并不會受座位影響。
好成績更多來源于良好的習慣、科學的學習方法與自身不懈的努力,本身是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只要學得專注并得法,坐在哪里都可以成為學霸。學霸們喜歡選擇中間靠前區域,確實是不爭的事實,但并不是位置成就了學霸,而是學霸成就了所謂的“學霸區”。
道理大家都懂,但很多家長依然熱衷于“搶C位”,抱著“點滴必爭”的心態,不時鬧出諸多風波。
家長焦慮的背后,有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究竟應當扮演什么角色?
其實,很多家長焦慮的根源在于,他們沒有弄清楚自己與孩子之間的關系。
他們過多地預判和干涉了孩子的未來,在他們的思維里,不僅要為孩子的過去和現在負責,還要為孩子的未來買單。
可是,家長終歸不能代替孩子去經受成長,也沒有能力去為他們掃清所有的障礙。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接受教育的方式也不盡相同,適合的才會是最好的。但基本原則是,真正的教育方式,不是過度幫助、過度保護、過度指導和過度關懷,過猶不及是自古恒定的真理。
因此,身為家長,要提防自己的教育焦慮對孩子產生嚴重負作用。重視孩子學習的正確方式是多陪陪孩子,更多地關注學習計劃、學習態度、學習方法這些能使其成績提高的有效辦法,而非糾結在座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