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志亮
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從心理機制上講,它是一種被主觀意愿肯定的假設,不一定有根據,但由于主觀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趨向于這項內容。父母教育孩子時,也不可小視暗示的力量。
“暗示”的力量
在心理學歷史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對人們的教育觀念產生了深刻影響:
1966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來到一所鄉村小學,給各年級的學生做語言和推理能力的測驗。
測完之后,他沒有看測驗結果,隨機選出20%的學生,告訴老師說這些孩子很有潛力,將來可能比其他學生更有出息。
8個月后,羅森塔爾再次來到這所學校。奇跡出現了,他隨機指定的那20%的學生成績有了顯著提高。
這個實驗中,老師的期望起了關鍵的作用。
老師相信羅森塔爾的話,對那20%的學生寄予更大的期望,給他們更多的信任、鼓勵和支持。
而這種期望,對于隨機指定的那20%的學生,就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會讓他們從心底里覺得自己就是更有出息的人,于是行為也會往這個方向發展。
生活中,心理暗示無處不在:一個總是懷疑自己生病了的人,慢慢地就真的會得病;一個總是覺得自己不行的人,漸漸地就真的變得什么事都做不好。
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
從心理機制上講,它是一種被主觀意愿肯定的假設,不一定有根據,但由于主觀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趨向于這項內容。
父母教育孩子時,也不可小視暗示的力量。
消極暗示,對孩子影響極壞
暗示有積極與消極之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孩子、暗示孩子,孩子就可能朝著積極的方向前進;相反,如果對孩子存在偏見,或者總是對他說些負面的話,孩子很可能就會朝著消極的方向發展。
比如,孩子一次考試不理想,父母常說:“你真笨,就不是個讀書的料!”
孩子見人沒有打招呼,有的父母總是當著孩子而告訴別人:“這孩子膽小,害羞。”
事實上,孩子的這些所謂“問題”,很多時候僅僅是大人的主觀評價,事實卻并非如此。
我以前在幼兒園做調查時,發現有很多家長告訴老師:“我家孩子挑食”“我家孩子不愛吃青菜”“我家孩子不喜歡吃肉”。
其實孩子可能只是在吃飯時有選擇性地挑自己喜歡的菜吃,但是就被家長貼上了這些標簽。
結果孩子慢慢也相信了自己就是“挑食”“不愛吃青菜”,固化了對自我的認識,行為越來越向這些標簽靠近。
孩子心智不成熟、敏感、脆弱,是最容易受到心理暗示影響的群體。
比如孩子摔倒了,家長緊張的神情會暗示孩子:摔跤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
關切的言語“寶貝,摔疼了吧”,會暗示孩子在承受著痛苦,加深了孩子對疼痛的感知程度,他會覺得自己真的很疼,更加會哇哇大哭起來。
如果家長淡然處之,不大驚小怪,或者假裝沒看見,就是一種積極的暗示:這沒什么大不了的,不是一件值得關注的事。
孩子就不會當摔跤是一件多么大的事情,摔倒了就自己爬起來,拍拍土,繼續玩去了。
同樣,日常生活中,家長如果喜歡總是用“膽小”“磨蹭”“不愛學習”“笨死了”來批評孩子,就會對孩子造成消極的心理暗示,孩子慢慢從心里接受自己是這樣的人,最終就變成父母眼中的那個樣子。
給孩子積極暗示,他會越來越優秀
蕭伯納在他90歲壽辰時說過:“要記住,我們的行為不是受經驗的影響,而是受期待的影響。”這種期待,就是一種心理暗示。積極的心理暗示可幫助孩子穩定情緒、樹立自信心及戰勝挫折的勇氣。
從3歲開始,兒童的心理發展和人格形成便進入了關鍵時期,他們具有非常大的潛力和可塑性。教育孩子時,父母如果懂得用積極的心理暗示,比直接的說教、講道理更有效果,孩子也會越來越優秀。
當孩子表現不錯時,比如見人主動打招呼,父母可以及時給他一個贊許的眼神;孩子主動給奶奶倒了一杯水,豎起拇指,給他比個大大的“贊”;孩子準備考試前,堅定地沖他點點頭,他會感受到你的信任……
在各種細小的時刻,將這些鼓勵與信任,通過你的神態和表情傳達給孩子,會給他帶來積極的心理暗示,他會充滿信心與勇氣,不斷強化這些好的行為。
央視有一個非常出名的廣告,孩子看到媽媽給奶奶洗腳,自己也趕緊打一盆水甜甜地對媽媽說:“媽媽,洗腳。”
父母自身的行為,也會對孩子產生很強的暗示作用。如果你在餐桌上為自己的父母夾菜添飯,關心愛護他們,孩子也會懂得孝敬父母,尊重長輩;
如果你平時作息規律、按時吃飯、愛看書、不沉迷手機,孩子也會受到積極影響,不知不覺中養成種種良好習慣。
想要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可以在適當的時候,用自己的行為暗示他,孩子會在不經意間形成美好的品質。
其實教育就是這樣,越是不動聲色,越是會在潛移默化中給孩子帶來深刻的影響。
你想要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就給他怎樣的“暗示”吧,孩子最終一定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