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晶
摘要:隨著城鎮化和現代化的不斷深入,大理白族自治州居民的生活水平也進一步提高,但洱海水環境污染的現實情況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造成了威脅。在傳統地方政府負債壓力大、治理技術不足和管理效率低下的現實弊端面前,引入新的治理模式勢在必行。在查閱了大量的PPP模式及洱海治理相關書籍文獻基礎上,文章分析了利用PPP模式治理洱海的理論優勢和比較優勢,指出利用PPP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為為PPP模式在水污染防治項目中的應用和發展提供建議。
關鍵詞:PPP模式;洱海治理;環湖截污;水污染
洱海是大理人民的“母親湖”,由于一味的追求地方經濟的發展,忽略了對洱海水環境的保護,使得洱海水質越來越差。系統治理洱海水環境投資金額大,在政府財政資金緊張的情況下,PPP模式給洱海治理帶來了希望。
一、PPP項目的理論分析和優勢比較
(一)洱海污染防治項目PPP模式理論分析
洱海污染防治項目的準公共物品屬性。根據公共產品理論,洱海污染防治項目介于純公共物品和純私人物品之間,既有私人物品,也有公共物品的屬性。下面從準公共物品的三個特征來分析洱海污染防治項目。
1.洱海污染防治項目具有消費的非競爭性。洱海污染防治項目在特定的范圍內,所產生的社會效益是該區域內居民所共享的,并且水具有流動性的特征,防治效益會延伸到區域外的其他領域,而且洱海污染防治項目屬于集體消費品,即不會因為人數的增加而影響消費水平,所以在消費上具有非競爭性。
2.洱海污染防治項目具有一定的排他性。首先,如果建立洱海污染防治項目,那么可以對受益范圍內的居民收取一定的污染防治費用,這樣就可以從根本上杜絕“免費搭車”的現象。其次,水污染防治項目,采取付費原則,付費者即享用者,可以將沒有付費的居民排除在外,所以水污染防治項目具有一定的排他性。
3.洱海污染防治項目具有完全的外部性。對于水污染防治而言,它具有溢出效應,水污染防治項目產生的社會效益遠大于自身的經濟收益,所以它具有完全的正外部性。
(二)洱海污染防治項目PPP模式優勢分析
1. 比較優勢分析
洱海污染防治項目引入PPP模式,可以使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發揮自身具備的優勢,而且可以解決項目投資不足、運營效率低下等問題。在PPP模式下,水污染防治項目參與各方有利于實現將風險降到最低,利益做到最大,合作雙方可以達到優勢互補,實現協同管理,從而降低項目的風險水平。
2. 應用優勢分析
污染防治項目具有公益性,而且建設周期長、投資數額大、回收期長,這些特征導致了洱海污染防治項目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產業化,因此不能采用完全的市場經濟模式。但是如果采取完全的公共財政模式,在經濟下行壓力大,地方債務高居不下,地方財政捉襟見肘的現實條件下,項目的專項資金很難有效到位。所以此時引入PPP模式凸顯出以下優勢:
(1)實現資金的最佳價值。首先通過將私人資本引入到公共物品供給領域,可以實現財政資金最佳的資本回報率,減輕財政負擔,并且能夠利用競爭機制給項目帶去創新動力;其次私人資本具有強大的創新力和專業的資源整合能力,可以在提高公共產品和服務質量的同時,給項目帶來更多增值收入的機會;而且通過PPP模式可以充分發揮社會資本的作用,實現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2)彌補財政資金的不足。按照大理州政府初步預算,預計洱海污染防治工程需要投資約34.68億元。根據統計數據顯示,大理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13~2016年分別為25.6億元、27.5億元、29.1億元、30.1億元,雖然公共預算收入在逐年增長,但是相對首期投資就有34.68億元的環湖截污工程,地方政府財政無力承擔。
(3)系統治理洱海環境難度大。治理洱海,環湖截污只是第一步,后期將在生態修復、水環境循環系統綜合建設、污水收集處理等領域投入更多的資金,整個防治工程投資巨大,需要耗費大量的財力和物力,因此單靠地方政府財政支出實為難上加難。
二、洱海水污染防治項目引入PPP模式可行性
(一)發展經濟,積累社會財富
由圖1可知,大理州居民人均GDP逐年上升,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斷提升,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社會資本也不斷積累。大量的社會資本和經濟實力為PPP項目的引入提供了物質條件。
一方面,洱海水污染防治項目投資成本過高,政府財政無力承擔;另一方面,居民儲蓄的增加積累了巨大的投資潛力,私人資本的逐利性特征驅使其爭取項目的投資機會,為污染防治項目融資,也同樣驅使著私人資本在投資、建設、運營管理的過程中,努力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所以對于地方政府而言,通過PPP模式引入私人資本來提高治污的水平,提升水環境治理的效率,對于公私雙方是雙贏的。
(二)節約治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
傳統的地方政府本身工作任務繁重,而且政府部門沒有專業的環境治理技術,單獨治理既費時又費力,治理效率低下。在地方財政能力有限的情況下,PPP模式的引入不僅能解決項目融資問題,更能使得物盡其用,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達到資源的有效配置,提升政府的管理效率。同時,企業會不斷尋求最優化的方案,保證工程效益最大化。而且,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共贏,共同分擔風險,在幫助政府節省資本的同時減少風險,實現政府和社會私人資本的雙贏,為大理環湖截污工程注入新的動力。
三、推進環保領域 PPP 模式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建立并完善 PPP 法律法規體系
在立法的過程中,不同部門之間應加強協調、配合,以保證基礎法規政策的完整性和統一性。同時,地方政府則應結合地區的實際情況及需求,研究制定相關地方性法規和政策,使 PPP 項目能夠在一個可預期的環境下實現規范有序運作。
(二)進一步推動 PPP 創新模式發展
推動 PPP 創新模式 —PPP 環保產業基金的發展,將有助于解決中低利潤環保項目的融資困境。PPP環保產業基金將項目融資、建設、運營結合到一起,通過項目包的形式,將中低利潤項目與高利潤項目捆綁,不同層次利潤的疊加,降低了項目包的整體風險,也為低利潤項目融得了資金。
(三)建立有效的風險分擔和信用約束機制
在防范信用風險方面,應加快建立信用約束機制。就政府信用風險而言,政府需強化契約意識。在項目合同設計階段,應對項目進行充分的論證,避免不合理的承諾。社會資本層面,在項目建設經營中則應主動規范自身行為,合理表達自身訴求。同時發揮社會公眾的監督作用,完善第三方的信用評級制度,進而約束政府和社會資本的失信行為,推進 PPP 項目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藍虹,劉朝暉.PPP創新模式:PPP環保產業基金[J].環境保護,2015(02).
[2]李建強,張淑翠.PPP模式的環保產業基金[J].中國金融,2015(20).
[3]孟春,李曉慧,張進鋒.我國城市垃圾處理領域的PPP模式創新實踐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4(38).
[4]孫潔.管理視角下的PPP:特點、構成要素與基本原則[J].地方財政研究,2015(08).
[5]姜謀余,唐克旺.PPP模式下流域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以江西撫河為例[J].中國水利,2016(14).
[6]趙一丞.重大節水供水工程中PPP模式運用的探析[J].水利經濟,2016(01).
[7]張蓓佳.新常態下中國節能服務產業發展新方向:與PPP模式的集成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6(07).
[8]王仙君,唐安寧.PPP模式下水務行業投資的風險及其管控[J].經營與管理,2016(01).
[9]鄭曉芳,毛暉.PPP模式在環境治理中的應用探討[J].財政監督,2017(03).
[10]陳曉波.全面落實河長制加快推進洱海保護治理[N].云南日報,2017-05-04.
(作者單位:大理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