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彥羽 付相宜
摘 要: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和變革。高校共青團工作要依據時代要求,遵循發展規律,發揮自身優勢,利用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著力構建“基礎團務管理系統、主流價值傳播系統、服務青年管理系統、青年網絡教育系統” 的“網上共青團”體系,穩步提高新時代高校共青團工作的科學化水平。
關鍵詞:大數據;共青團工作;網上共青團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不僅在計算機信息技術領域引起巨大的變革,也帶動了世界思想、政治、文化交流融合的革命。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中關于“十三五”規劃建議中就具有前瞻性的提出:“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推進數據資源開放共享?!贝髷祿陌l展使青年學生群體聚集方式和消費方式的改變,以及由此帶來的數據海量化、多樣化、快速化,讓高校共青團工作面臨全新挑戰。要想更好的“提高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擴大團的工作有效覆蓋面”就應該加強對大數據概念和技術的認識,并學習和借助大數據技術運用于共青團工作中,更高效、更準確地掌握和解讀青年學生的信息,并從中洞察其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向,獲得與青年學生打交道的主動權。
一、大數據對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影響
(一)大數據時代要高校共青團工作方式發生變化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普及率為57.7%;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占比達 98.3%。其中20-29 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 27.9%。成長在網絡環境下的青年學生已經深度融入大數據時代,他們利用網站和手機終端等手段,進行日常消費、觀察世界、表達觀點、發起并組織活動他們的思維方式、聚集方式和行為方式和以往有較大的改變。傳統的管理模式已不合時宜,如何加強共青團員的理想信念教育,如何發揮基層團組織政治核心和戰斗堡壘作用,提升高校共青團思想引領工作的親和力、實效性和科學化、精準化、專業化水平,使高校共青團的管理方式勢必發生變化,要從以往“一把抓”的管理形式轉向基于數據基礎上分眾化、對象化的精細化管理
(二)大數據時代高校共青團工作內容發生變化
大數據時代青年獲取信息的渠道變得多元化,也更容易接觸到多樣化的文化思潮,共青團以往主要依靠灌輸式的引領方式已逐漸失去效用,對青年的引導從物理空間向網絡空間將成為大勢所趨。當前,高校共青團應充分利用高校的各種硬件資源和軟件資源,如網絡課程系統、網絡互動學習模式,借助快捷、多樣化的數據平臺,將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與青年學生喜愛的微視頻、漫畫等形式結合起來,推出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新媒體“產品”,利用大數據的多重功能,形成多樣化的新的工作模式和內容,鞏固共青團工作中對于信息高地的把握與控制。
(三)大數據時代對高校共青團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由于大數據時代具有規模海量化、數據類型多樣化、數據流轉快速化等特征,這就要求高校共青團工作者在工作中除了熟悉共青團工作規律,具備思想政治教育等專業工作能力之外,還應該具備一定的數據收集和分析能力,并且能在錯綜復雜的數據中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需要在培養一支具有較高大數據素養的共青團干部,才能更好地“讀懂”青少年,更好地與青少年“接上頭、對上話”。
二、大數據時代高校共青團工作面臨的新問題
(一)大數據時代共青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弱化
大數據時代青年人的連接方式、關注、參與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依托網絡的互聯網線上平臺形成眾多的虛擬組織,吸引了無數的青年學生參與,漸漸形成了自發性的新型青年組織,這部分青年學生通過網絡平臺休閑娛樂、社會交往。傳統的共青團工作群眾性、運動式、活動化的優勢正慢慢的背弱化,不能再帶給青年新鮮感和吸引了,也失去了對廣大青年團員的凝聚力。
(二)大數據時代高校共青團的工作理念受到沖擊
高校共青團工作對象:高校青年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在大數據時代方式了劇烈的變化,但目前高校共青團工作大部分還停留在傳統線下活動的模式,新媒體方面還停留在活動信息的發布、參賽項目的投票等傳統思維層面,對于數據的收集分析意識還非常淡薄,沒有針對青年學生的海量信息進行數據“存儲”“挖掘”以及進行關聯性的分析,所以導致共青團的針對性不強,思想引領的作用不強,不能滿足青年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需要。
(三)大數據時代高校共青團缺乏專業化技術團隊
高校共青團工作者大都是擅長于從事共青團工作或者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者,喜愛應對大數據時代海量的青年學生數據搜集、分析和應用顯得力不從心;而一些專業的技術層面的工作者又缺乏共青團工作理念和理論水平,就導致了目前高校共青團比較常見的“懂技術的不懂團”、“懂團的不懂技術”現象,在高校共青團各級組織中,迅速建立一支既有理論水平又有專業技術水平的技術團隊,顯得尤為關鍵。
三、高校“網上共青團”體系構建
2016年《共青團改革方案》中明確提出:以“智慧團建”和“青年之聲”為重點,大力實施“網上共青團”工程,形成“互聯網+共青團”格局,成為新時代提升共青團科學化水平的有效途徑,也這為高校共青團順應新時代要求,發揮人才與技術優勢,以問題為導向,不斷改革創新提供了機遇。
(一)基礎團務管理系統
以數據庫為核心,開發包括團員信息、團組織信息、團費繳納、社團管理、活動項目、 團內工作動員部署、信息交流、運行管理、考核評價等等管理模塊的軟件系統并實現不同數據資源的信息匯總與共享。既包括對團組織、團員、團干部基礎數據庫的管理,也包括對團員發展、團費收繳、團員注冊、組織關系接轉、組織生活開展、推優入黨等基礎工作的管理。實現為不同服務主體設置個性化權限,實現團務基本信息的實時調取、智能篩選、便捷查詢,促進團務工作數據化、智慧化、便捷化、體系化和制度化。
(二)主流價值傳播系統
該系統是高?!熬W上共青團”體系框架中的重要窗口和發聲器,通過積極正面的主流價值發聲將高校共青團思想引領作用體現出來,運用青年之聲、團建微信平臺、訂制版手機報等傳播陣地,實現傳播內容的全覆蓋推送和個性化推薦相結合,既提升校園思想文化傳播平臺的主動影響和感召能力,又滿足主流價值傳播的即時性和個性化需求。對高校青年學生瀏覽網頁、關注微博、微信互動、論壇發貼、新聞評論等數據的抓取分析,對數據狀態跟蹤對比,可以智慧生成青年學生關注問題、思想傾向、輿論熱點等信息,了解青年學生的思想動態,制定主流價值傳播方案。
(三)服務青年管理系統
包括實現項目動員、權益維護、公益眾籌、志愿服務等,使高校共青團能夠更好開展聯系、服務青年工作。通過“網上共青團”體系搜集志愿服務需求,針對性開展志愿服務項目,將校園、企業、社會的需求與青年學生的志愿服務活動相鏈接。建設青年學生合法權益的表達收集、反饋、跟蹤等平臺體系,構件權益工作體系和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工作模式,關注普遍性利益訴求,高校共青團真正成為廣大青年學生遇到困難時想得起、找得著、靠得住的力量。
(四)青年網絡教育系統
圍繞青年學生成長成才需要,通過“網上共青團”體系對青年學生學習傾向、興趣能力、碎片時間段等分析,整合遠程教育和“慕課”、“微課”等形式,豐富“互聯網+教育方式” 開發青年學生喜聞樂見、主題鮮明的微團課、微視頻、卡通動漫、游戲、微電影等網絡文化產品,增強“互聯網+團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大數據背景下,高校的共青團工作面臨著新挑戰和新機遇,在高校中建設“網上共青團”系統是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使得共青團工作能夠移動互聯網發展的新形勢,能有效提升共青團工作的科學化水平,從而更好地為黨做好新時期青年群眾工作。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N].人民日報,2015,11,04.
[2] 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http://www.cac.gov.cn/2018-08/20/c_1123296882.htm.2018,8,20.
[3] 馮博,司睿山.大數據對高校共青團思想引領工作環境的影響[J].青年時代,2017(9下):129-130.
[4] 陳宏鵬,孫金銘.大數據時代高校共青團新媒體應用的困境及應對策略[J].軟件導刊,2017(2):59-61.
[5] 錢雪華,徐煒,劉天駿.大數據時代下的共青團工作理念與路徑創新研究[J].探索,2015(5):49-51.
基金項目:西南石油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科研專項基金項目《群團改革背景下共青團“回歸青年”的組織形態探索與研究》(項目編號:2018RW027)。
作者簡介:蒲彥羽(1981.03- ),女,漢族,四川南充人,碩士,西南石油大學,校團委,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付相宜(1987.08- ),女,漢族,四川南充人,本科,西南石油大學,校團委,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