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梁
【摘要】在西方音樂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先后有四個重要階段,分別為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以及現代音樂,維也納體系音樂實際上就是古典主義音樂,文章基于此,首先對維也納體系音樂做了分析,然后探討了風格與特點,包括均衡嚴整的結構、平衡清晰的旋律、布局嚴謹的調性、典雅秀麗的風格等。
【關鍵詞】維也納體系;音樂;特點;風格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1-0050-01
1.維也納體系音樂簡介
維也納體系音樂,也稱維也納古典樂派,是歐洲音樂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樂派,其代表人物均為歐洲音樂史上的明珠,如海頓、貝多芬、莫扎特等。從嚴格意義上而言,維也納古典樂派并非有組織的樂派,只是因為其代表人物均在維也納生活過,且創作的成熟階段也在維也納形成,因此,有維也納古典樂派的稱謂。
2.維也納體系音樂的風格與特點
2.1均衡嚴整的結構
曲式結構的均衡嚴整是維也納體系音樂最為主要的特點,相比于巴洛克時期的音樂而言,維也納體系音樂結構的形態整體趨向于集中的形式,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嚴格地遵循了古典音樂有秩序的結構原則。在維也納音樂體系眾多音樂類型中,奏鳴曲是最能反映曲式結構均衡嚴整特點的音樂,其三部分的結構布局很好地表現力維也納音樂體系的特點。海頓是維也納音樂體系形成的領袖人物,也是維也納音樂曲式結構特點形成的主要推動者。微型奏鳴曲是海頓早期音樂創作的代表,與一般奏鳴曲相比,其在內部結構規模以及主題間的對比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最為典型的便是,海頓早期的古典奏鳴曲在結構布局中多采用兩部分的設置方式,并不具備獨立的展開部,但在奏鳴曲式中已經具備了三部分的曲式規劃,這為后續維也納音樂體系曲式結構的成型奠定了基礎。
2.2平衡清晰的旋律
十八世紀正是啟蒙運動的高峰期,啟蒙運動沖破了宗教思想對人們的束縛,也為藝術創作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支撐。與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創作相比,啟蒙運動時代的藝術更加重視人的理性精神的彰顯。維也納音樂體系的形成與發展和啟蒙運動的時間、空間有著巨大的重合性,這就使得維也納音樂體系受到了啟蒙運動的強烈影響,特別是在旋律特點中,呈現出平衡清晰的特點。受啟蒙運動中理性精神的支配,維也納音樂體系的主要代表人物,比如海頓、貝多芬等,在音樂的旋律創作中均表現出了強烈的均衡色彩,而在音樂世界中對均衡色彩的重視與追求,正是理性精神對音樂創作的影響。獨特的旋律特點不僅使得維也納音樂體系與先前的巴洛克音樂分道揚鑣,也是維也納音樂體系有別于浪漫時期音樂的重要因素。甚至在維也納音樂體系之后,不少作曲家,比如勃拉姆斯等,仍然深受均衡旋律的影響。
2.3布局嚴謹的調性
在音樂風格的判別中,調性是最為重要的因素。西方音樂一共經歷了四個主要的發展階段,不同階段的音樂在調性布局中有著很大的差別,這也是我們準確把握不同階段音樂特點的重要指標。維也納音樂體系屬于古典音樂,在調性布局中較為嚴謹,而后期的浪漫主義音樂的調性則非常豐富。當然,古典音樂的調性布局也處于不斷的發展中,比如,巴赫采用大調的主三和弦來明顯屬于小調的樂章,對后世的音樂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調性在不同的音樂類型中有著不同的影響,其中奏鳴曲式受調性的影響較大。就以海頓為例,其早期的鋼琴奏鳴曲,無一例外地在呈示部表現出主-屬兩極的特點,并且,經過展開后再現時,奏鳴曲中的調性都會統一到主調,這種看似呆板的處理方式,正是維也納音樂體系的風格特點所在。
2.4典雅秀麗的風格
不同時期乃至不同作曲家的音樂,在風格上具有很大的差異性。維也納音樂體系是維也納樂派諸多重要音樂家,如海頓、貝多芬、莫扎特等共同塑造的,屬于古典主義音樂的范疇,因此,盡管從細節層面,他們的音樂風格具有差別,但總體而言,呈現出典雅秀麗的風格。其中尤為值得注意的便是莫扎特,莫扎特不僅是將古典主義音樂推向頂峰的人物,也是開啟浪漫主義音樂的先導人物,盡管其生活經歷坎坷,承受著巨大的精神痛苦,但他的音樂卻時刻呈現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現出典雅秀麗、熱情優美的風格,比如在《G大調弦樂小夜曲》中,第二樂章是抒情的浪漫曲,營造了健康向上的氛圍。在音樂風格的形成中,節奏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維也納體系音樂在創作中受理性精神的支配,節奏更加青睞規則性、秩序性較強的節奏類型。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浪漫主義音樂,作曲家在情感宣泄的目標下,偏好采用不規則的節拍以及各種復雜的切分音,具有鮮明的個人特點。
3.結語
維也納體系音樂是西方音樂發展中最為重要的音樂,是構成西方古典音樂的靈魂與核心,有著獨特的藝術特點和審美風格,把握維也納體系音樂的風格、特點,是我們更好地了解西方音樂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曲紹瑜.淺析海頓早期鋼琴奏鳴曲中奏鳴曲式的結構特點[J].北方音樂,2010(08):15
[2]張向榮.西方古典音樂的魅力[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0(04):94
[3]王奔.試論古典主義時期鋼琴音樂[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