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肩負著為社會培養和輸送高素質人才的重要使命,隨著供給側結果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的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帶來了相應的“擠出效應”和“吸入效應”,從而對大學生的就業現狀造成影響。剖析大學生就業問題現狀,更好的運用供給關系,實現對大學生就業相關問題的指導,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大學生;就業問題;就業路徑
經濟領域的供給側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為了去除對社會無效的供給,此項改革為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提供了合理有效的路徑。高等教育作為國民教育中居于頂端的構成部分,其教育理念和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國教育現代化的進程。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的對我國對高等教育發展的要求((“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1],本文將主要從供給側改革的視角分析高校教育出口(就業問題中存在的結果性矛盾,為改善大學生就業路徑提供借鑒。
一、供給側改革的內涵
“供給側”的概念源于19世紀初法國經濟學家薩伊的供給自動創造需求理論,即薩伊定理。但我國供給側改革理論的出現在背景方面與供給經濟學有很大差異,簡單說來,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加強調優化需求管理、釋放新需求,并創造新供給。也就是說,供給側改革核心在于擴大有效供給,而擴大有效供給的關鍵在于優化供給結構,優化供給結構的前提又在于完善生產要素供給[2]。勞動力配置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中之重,高校大學畢業生作為告知勞動群體,即將成為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他們的合理就業意味著可以發揮更大的社會價值,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突破口。
二、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問題
(一)大學生專業能力培養不足。大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和技巧的過程中普遍存在不夠充分和全面的問題,導致專業素養不足,在就業過程中無法展現出過硬的基礎知識。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講授時沒有做到充分考慮學生主體地位,基本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模式,使得學生仍然被動接受知識的多,自主學習動力不足,缺少對專業知識的渴求,學生自然無法對專業知識掌握牢固;二是多數學校所設置的專業課沒有遵循“發展”的規律,沒有從社會和企業中找尋需求點,從而使得“學無以用”,導致學生在學習中只能極少的獲取對就業和職業發展有效的知識和技能,專業素養不足。
(二)高校就業工作開展不夠細致。教育體制改革對高校提出了新要求,學校不僅要提供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帶領學生進行實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但就目前情況看來,高校就業工作的實踐存在兩方面問題,一是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形式大過內容,我國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雖普及度較高,但仍因課時限制、專業教師隊伍緊缺等原因更加側重理論知識傳授,無法真正帶領學生逐步發現自我、深入了解專業就業方向、調研就業出口等一系列的匹配環節。二是雖然部分高校已經開設了就業實踐課程,也僅停留在理論階段,對于大學生就業能力和擇業能力的培養沒有起到應有的促進作用,導致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在就業面前手足無措,甚至消極回避。
(三)用人單位輔助力度明顯不足。高校與用人單位之間存在著密切的供需關系及合作關系,這樣才能使得相互促進改善,一方面給高校教育提供更多的實踐導向,另一方面為表達企業個性化的用人需求,獲得“雙贏”的局面。但現階段,校企合作的進程也多數停留于簡單或者個別的實習,交流過少。另一方面。用人單位由于自身的原因,也不愿為大學生提供過多的實踐和學習機會,因此造成了現階段我國大學生仍缺乏就業能力。
三、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高校大學生就業問題解決途徑探究
供給側改革要求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大力加強創新性、精準性、高效性供給。高校畢業生是接受高等教育后具備先進生產力的高素質群體,因此,只有探尋高校大學生就業問題解決途徑,改善高校大學畢業生就業狀況,才能有利于人力資本生產要素真正實現優化配置,進而實現人才有效供給。針對高校主體,我提出了幾點解決途徑。
(一)把加強學風建設作為教學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年9月,教育部印發《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要求全面整頓本科教育教學秩序,嚴格過程管理。淘汰“水課”,合理提升學業挑戰度,嚴把畢業出口關,堅決取消“清考”制度[3]。在學風建設中,以嚴格管理為抓手,堅持制度規范、教育引導、查處警示,以教風促學風,以考風正學風,以班風帶學風,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素養,為就業打下堅實的專業知識基礎。
(二)上好職業生涯規劃課。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作為大學生就業的“供給側”,應順應社會人才市場機制的趨勢,不斷探索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及實踐,杜絕簡單復制與引用國外職業指導理論和方法,幫助大學生從入學初期開始,不斷了解自我興趣、性格、技能、價值觀,探索專業和職業,梳理客觀條件,樹立目標,制定計劃,一步步引導學生走向適合自己的崗位。
(三)充分利用校企產學研合作模式。需求與供給是矛盾統一的兩方面,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只有達到供需平衡,才能實現穩定增長,作為高校畢業生出口,企業方在就業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校企合作是必然選擇。校企合作現廣泛應用于于高職院校,對口培養學生,實現了對高職院校畢業出口的價值。高校也應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產學研模式,一方面發揮學校專業師資優勢,加強校企合作研發,幫助企業走健康發展之路;另一方面幫助學生實踐其中,體驗由理論到實踐、由科研到產值的過程,提高就業實操能力,從技能方面彌補教學的不足,為學生就業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Z].2017.
[2] 馬世洪.以供給側改革破解大學生就業市場結構性矛盾[J].中國高等教育,2016.
[3] 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Z].2018.
作者簡介:程明爽(1988- ),女,山東煙臺人,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