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楓 許立志 朱笑波
摘 要:中國老齡化現象日益加劇,養老問題已經是社會關注的主要問題。中國現在的養老問題迫在眉睫,而傳統的中國式養老已經不能解決現在老齡化的問題。文章主要講了農村老齡化的現狀,以及農村養老的問題和解決對策。分析了農村現有的養老問題然后從家庭,政府和個人上提出解決方案。并提倡農村“以地養老”,來增加老年人的收入,減輕子女養老負擔。
關鍵詞:農村養老;問題;對策
一、農村養老的現狀
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高齡化形勢非常嚴峻。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1.78億其中農村老年人已超過1億。全國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000萬其中1200萬生活在農村。據民政部統計截至2010年末,我國城鄉失能老人總數達到3300萬,其中完全失能老人達到1080萬,約80%的失能老人住在農村,照料需求增長速度遠高于城市。[1]
農村家庭養老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隨著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計劃生育政策實施導致的家庭養老規模出現“4+2+1”的模式。“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數為3.1人,城鄉空巢家庭大幅增加約占老年家庭的50%左右。”目前,我國農村空巢老人比例達到38.3%。農村老年人經濟基礎薄弱,各種養老保障制度不健全服務不完善,農村老年人的需求難以滿足。
二、農村養老存在的問題
(一)家庭養老的功能弱化
家庭養老是農村養老的一種主要方式,在老人的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隨著社會進步與經濟的發展,家庭養老受到了承重的打擊。
由于“1980年9月,黨中央發表《關于控制我國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199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令明確貫徹現行計劃生育政策,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導致現8090后多以獨生子女為主,少數家庭是2個子女,這就使得出現了“4+2+1”的家庭結構。
農村家庭中養老基本是由子女承擔,現在家庭子女人數下降意味著農村老人的經濟來源和生活水平的降低。而隨著城鎮建設的發展,一大批農村勞動力放棄在家務農來到城鎮發展,導致了“空巢”老人增多。因家庭成員結構的變化使現在老人對家庭養老的依賴性下降。
(二)農村老人自我保障問題
村里的老人在本該養老的年齡,卻依然在努力勞作 。子女不在家,地里農作物的播種和收成都是由在家的老人完成。農作物每一年的收成都不定。近些年受自然災害的影響,農作物的收成一直下降有些受影響大的地方,還會出現虧本的現象。農作物采摘的時候,子女不在家老人要請村里的勞動力來幫忙,并支付工錢。更為重要的是,農產品價格長時間處于低迷的狀況,農民靠農產品的收入不高這些收入要交納稅費,還要用于日常生活和對后代的支撐,可用來養老的積蓄少之又少。[2]高齡老人無法種地把地承包出去,掙取一點承包費。農村老年人沒有的收入來源,致使老年人的生存得不到保障。
(三)政府養老政策的不足
特殊老年人經濟補助制度政策包括:一是城鄉低保制度體系。二是農村五保人員供養制度。養育制度不得低于本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并按照本地的生活水平的進步實時調劑。[3]切實保障農村五保人員的權益。三是高齡老人津貼制度:農村是以養老金為主的津貼補助。年滿60周歲、未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農村有戶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領取養老金。以上是農村能夠享受到的養老政策,這些有一個共同點受益的群眾都是特別困難的,有強制性困難衡量標準的農民。
(四)農村老人情感寄托缺失
中國人愛熱鬧尤其老一輩的人。現在農村老人大多會感到孤獨。人老了勞動力下降了,不能下田種地,閑下來子女外孫等都不在身邊,必然會覺得孤獨。這里面的要數空巢老人的問題最嚴重。空巢老人要一年甚至幾年才能見到自己的子女享受那短暫的天倫之樂。平常也不敢打電話給子女,怕耽誤子女工作。農村沒有娛樂設施,或許一群老人圍在一起聊天是一天中最開心的時候。長時期的孤獨,會對生活喪失興趣,缺少精神上的知足,使老年人本身免疫力下降,得病幾率曾高。
(五)農村養老院,專業人員缺少
農村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想讓父母受到照顧,會把老人送到養老院。農村養老院的建設不夠先進,服務水平普遍不高,相對的基礎設施不夠完善,這些都制約了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提高。農村養老院普遍沒有豐富的戶外活動,在里面最多的是室內靜態活動,老年人的娛樂活動形式單調。養老院供給不足,缺乏一線護理,主要是臨時人員和外部人員。一線護工性別結構不合理,以女性為主,男性護工較少,導致對老年人護理服務不夠高。
三、完善養老政策,解決養老問題
從以上分析,我國農村養老存在許多問題,家庭養老作為傳統的養老模式,作用之大顯而易見。在解決問題上,我們應當以家庭養老為根本,社會養老為堅強后盾,一起助力解決農村養老問題。
(一)弘揚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增加家庭養老意識
政府要加強對子女的養老觀念的思想道德建設,弘揚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向全村倡導后代供養父母的任務。另一方面要讓子女意識到養老不僅是情感上的寄托,還受法律的束縛。讓子女的家庭觀念增強。
對老人進行法律宣傳,讓老人學會利用法律保障自己的權益。 政府必須做好法律援助和司法協助。對于那些有能力養老但虐待和拋棄老人的人,司法機關應主動向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案件必須及時處理,依法判斷,并采用法律手段保護老年人的利益。
(二)建立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提高養老水平
農村老人,對政府的養老政策了解不多,鎮政府要加強宣傳新醫保、新農保等惠民政策,讓老百姓知道按時足額繳納養老金的重要性。對于一些貧困的老年人,鎮政府需從各種渠道籌集資金支付費用,建立老年人、空巢和殘疾老年人的政府補貼制度。 鄉鎮政府應將及時建立和完善養老補貼制度,特別是對80歲以上的老年人逐步提高標準擴大范圍,做好保護老人的權益工作。
(三)建立養老院,解決空巢獨居老人問題
首先,國家應加大建養老院的資金投入,聯合當地政府建立村級養老院,讓空巢、失能等老人住進來。其次,培養一批專業的養老人員,對養老院的老人進行照顧,讓他們安度晚年。最后,對村里的老人進行養老院的功能宣傳,讓其他老人不排斥養老院,不認為自己是被“拋棄”的,怕給兒女帶來負面影響等心思,提高養老院的入住率,讓養老院的存在是切實為老人服務的。
(四)以地養老,解決老人收入問題
城市地區,現在有“以房養老”的養老形式。農村房子多以自居,不會靠房養老。但農村的地多,可以實行土地流轉機制,效仿城市“以地養老”來解決農村老人養老問題。由一個人或村干部出面將村里沒有能力種地或者有意愿上交土地使用權的農戶收集起來,然后讓一個人統一規劃管理土地。村委會還可以聯合政府一起招商引資一些企業,來農村發展農業,創造屬于自己村子獨特的農產品。實行土地流轉統一發展創造更高的效益,提高老人的收入,也有利于村子年輕人返鄉發展,農村“以地養老”已經成為農村老年人養老的流行趨勢。
參考文獻
[1] 中國當代農村老年人養老現狀與需求分析[J].互聯網文檔資源,2018.
[2] 沈娟芬 我國農村養老的現狀、問題及對策[A].2005.
[3] 張婧 農村五保供養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