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方元 劉立紅
摘 要:“課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的第一大育人體系。高職“課程思政”建設必須正確理解“課程思政”概念,必須處理好“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大思政的關系,處理好知識傳授、技能培訓與思政滲透的關系,必須建立由黨委統一領導的組織機構,必須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關鍵詞:課程思政;概念;建設
“課程思政”是高校“十大”育人體系的首要體系,其根本任務是培養“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職院校要完成好這一根本任務,必須充分發揮“課程思政”在立德樹人方面的功能,抓好抓實高職“課程思政”建設。
一、“課程思政”概念解析
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課程思政”概念,2017年年底,國家教育部黨組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教黨[2017]62號,以下簡稱《綱要》),《綱要》提出:“ 大力推動‘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在我國官方文件中第一次出現了“課程思政”。但何謂“課程思政”,目前學界尚未達成共識,有的從范圍上定義,認為“課程是泛化的概念,即學校育人的所有教學科目和教育活動,都滲透和貫穿著思政教育”;有的從理念上解析,認為“課程思政”是一種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注重在“授業”中“傳道”,“化理論為道德”,讓知識承載價值,在傳播知識過程中啟迪人生,讓立德樹人潤物無聲”;有的從內容上回答,認為“‘課程思政是高校教師在傳授課程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內在德性,轉化為自己精神系統的有機構成,轉化為自己的一種素質或能力,成為個體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二者都由詞語“課程”與“思政”組成,區分二者的關鍵在于對“思政”的理解。從詞性上看,“課程思政”中的“思政”是動詞,是“使……思政化”,即滲透思政元素;“思政課程”中的“思政”是形容詞,即“思想政治性質的”。因此“思政課程”是泛指高校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最常見的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這些思政特色鮮明的課程。“課程思政”是“課程的思政化”,即非思政課程在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據此推斷,“課程思政”中的“課程”指的是思想政治理論課之外的“其他各門課程”,上海高校的“課程思政”探索也主要是指非思政課程(專業課、公共選修課等)中思政元素的滲透。“課程思政”中的“思政”主要指非思政課程在教學中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不僅“授業”,更要“傳道”“解惑”, 即“梳理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
二、高職“課程思政”建設中必須處理的關系
(一)“課程思政”與“大思政”的關系
如前所述,“課程思政”是指非思政課程的思政化,即在傳授知識技能的同時滲透思政元素,在非思政課程教學中挖掘其思政資源,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統一。“大思政”是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三全育人”的思政格局,即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所提出的“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形成黨委統一領導、各部門各方面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以此講話精神為依據,《綱要》提出了“大思政”格局的“十大”育人體系,即“充分發揮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其中“課程思政”就處于“十大”育人體系之首。由此可見,“課程思政”僅僅是“大思政”格局建設中的一個方面,二者之間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大思政” 格局包含“課程思政”,“課程思政”不能代替“大思政”。
(二)“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關系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教育現代化的方向目標”。因此“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課程育人”體系的組成部分,二者的目的和任務一致,都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就決定“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都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即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其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地位存在差異,二者為主導和協同的關系問題。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它們是主陣地與一段渠的關系,課程思政主要是發揮協同作用,“思政課程”是主導。
(三)知識傳授、技能培養與思政滲透的關系
對于“課程思政”,一些非思政課教師感到頭疼:“我們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講授、專業技能培養,這跟思政有關系嗎?難道在講授建筑施工技術時也要給學生宣傳馬克思主義?”“我們教高等數學,請問高等數學教學中如何搞政治教育?”實訓課教師更是茫然:“我們教學生實際操作,訓練學生動手能力,如何滲透思政教育?難道說在焊接、測量時要告誡學生心中裝著黨和國家?豈不是太牽強!”“如果非思政課也要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那還要不要進行專業知識教育、專業技能培訓?”……凡此種種,皆因沒有弄清楚知識傳授、技能培養與思政教育的關系。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思政課依然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之所以需要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在其他非思政課教學中滲透思政元素,是因為在當前高校教學工作中存在非思政課與思政課不同向同行的現象,更有非思政課與思政課背道而馳的問題。因此“課程思政”并非把專業課、公共課、實訓課上成思政課,也并非一定要在專業知識講授、技能培訓中宣傳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而是要求非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堅持立德樹人,在知識傳授、技能培訓的同時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不能在教學中顛倒是非,妖言惑眾,鼓吹錯誤觀點,這是每個教育工作者必須堅守的職業底線,因為“每個國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來培養人的,世界一流大學都是在服務自己國家發展中成長起來的”;其次要注意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職業道德、職業理想、職業操守等內容的滲透,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第三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身教甚于言傳,堅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
三、高職“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路徑
(一) 成立由學校黨委領導、各部門、二級學院負責人、優秀專任教師組成的“課程思政”建設指導委員會
“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方向的把握、部門的協調、資源的調用和榜樣的示范等諸多方面,需要學校黨委的重視,需要各部門的配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黨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加強領導和指導,形成黨委統一領導、各部門各方面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目前“課程思政”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合力尚未形成,部分非思政教師對“種好責任田,守好一段渠道”缺乏正確理解,部門之間的協同育人機制尚未形成,需要在學校黨委的集中統一領導下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只有黨委高度重視、學校黨委領導親抓督管,借助黨的力量“課程思政”建設才有可能真正開展。目前上海所有高校都成立了“課程思政”改革領導小組,高校黨委書記親自擔任組長,并設立專門辦公室推進落實。由于“課程思政”落實的主陣地是教學,各教學部門包括教務處、各二級學院主管教學的負責人、思政課優秀教師和其他專業課、公共課的育人模范都應該參與到“課程思政”建設中來,為“課程思政”建設出謀劃策。具體來說,黨委領導把握方向、做好決策,教務處組織專家對“課程思政”中的課程設置、資源開發、教學指導、成績考核等環節進行科學設計,人事處就師資隊伍建設、教師考核評價等進行跟進修訂,“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
(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這是高職“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培養,關鍵在教師。” “課程思政”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系統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育人功能發揮的效果如何關鍵在教師。因此建設一支高素質教師隊伍是高職“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
首先,要加強對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思政”的根本任務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科學知識和基本技能——“授業”,更要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傳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習總書記指出“教師思想政治狀況具有很強的示范性。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讓教師更好擔當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因此高職“課程思政”建設必須加強對專業課、公共課、實訓課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使其明白“立德樹人”的重要意義,認識到“立德樹人”不是思政課程的專屬任務而是所有課程的應有之責。當前 “課程思政”建設面臨的諸多問題中,首要的問題便是“課程思政”理念尚未得到廣泛認同,只有專業課、公共課、實訓課教師將“課程思政”理念扎根心中,才會自覺挖掘各自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在知識傳授、技能培訓的同時進行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習慣培養的滲透,發揮“課程思政”隱性教育的優勢;另一方面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幫助他們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認同、理論認同、道路認同和情感認同,幫助他們更好樹立“四個自信”和“四種意識”, 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并自覺把這種自信和意識運用到教學實踐中。
其次,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北大師生座談時指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應該是師德師風。師德師風建設應該是每一所學校常抓不懈的工作,既要有嚴格制度規定,也要有日常教育督導。”高職院校一方面要制定嚴格的教師評聘考核制度和教學管理評價制度,突出師德師風在教學檢查、評聘考核中的權重,實施“師德師風一票否決制”;另一方面要加強教育引導,防患于未然。為此應該建立健全學校領導、院(系)領導聯系教師談心談話制度,開展師德楷模、名師大家、學術帶頭人等的示范引領活動,推行督導團不定期督查活動,通過教育引導和制度管理,引導廣大教師以德施教。
最后,要提高教師地位和待遇。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都不能做。”教師是人,有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也有尊重、歸屬和自我實現需要,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在提出教師要“有熱愛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的同時,指出“隨著辦學條件不斷改善,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師傾斜,不斷提高教師待遇,讓廣大教師安心從教、熱心從教。”學校一方面要提高教師經濟待遇、政治地位,制定出臺各類管理文件和規定時要充分考慮教師利益,認真聽取教師意見和建議;另一方面要積極創造條件,為教師提供學習培訓的機會。現代化教育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信息技術手段的采用,知識體系的更新,互聯網+的發展,都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升級業務、提高能力。
(三)充分發揮新媒體新技術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作用,建好“網絡課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當前高職院校在校學生主體為“00”后,他們生長于信息技術廣泛應用的時代,互聯網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推動“課程思政”與互聯網的有效融合,通過云班課、超星學習平臺、微信群、QQ群,教師可以上傳微課、視頻等各種教學資源供學生自主學習,也可以借助平臺就學生關心、關注的問題展開討論,為學生釋疑解惑,實現師生之間點對點無間隔的交流互動,及時了解學生思想動態,更好實現“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年12月9日01版.
[2] 邱開金.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路該怎樣走[N].中國教育報,2017年3月21日,第010版.
[3] 李雪萍,馬發亮.高校“課程思政”體系構建問題及對策探析[J].內蒙古電大學刊,2018年4月,第74頁.
[4] 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7年7月,第11頁.
[5] 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年9月11日01版.
[6] 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7] 石書臣.正確把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2018年11月,第61頁.
[8] 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年5月3日02版.
[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6卷(下),第219頁.
作者簡介:姚方元(1970- ),男,工學碩士,教授,湖南高速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研究方向:高教管理;劉立紅(1971- ),女,法學碩士,副教授,湖南高速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思政專任教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