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晶晶
摘要:文章基于諸暨趙家鎮和東白湖鎮兩個案例點的調研數據,研究了香榧種植戶新技術使用情況與使用意愿。研究發現:目前香榧生產中新技術使用比例仍然不高,農戶缺乏先進實用技術和高新技術;農戶家庭基本特征、土地經營情況和技術特征等因素均對農戶新技術采納意愿有顯著的影響。
關鍵詞:香榧;新技術;意愿;logit
一、背景
近年來,國家采取各種措施大力推動香榧產業發展,逐步使香榧產業成為山區興林富民的支柱產業之一。香榧產業作為諸暨市支柱性產業,其發展不僅與當地的區域經濟緊密相關,更關乎諸暨農戶的切身利益和地方社會穩定。香榧作為高價值農產品,具有勞動力價值凝結度高,投入產出呈現勞動密集型的特點。因此,在勞動力大規模轉移,勞動力價格不斷上漲,種植成本逐年上升的背景下,傳統的香榧種植技術已經不再滿足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下農戶的需求,如何通過使用新技術提高香榧生產率成為值得研究的問題。
二、農戶新技術使用情況分析
筆者對諸暨市趙家鎮、東白湖鎮兩個香榧主產區開展了一對一的農戶調研。通過對諸暨兩個樣本鎮的調研情況與數據分析,筆者發現在實際生產中,農戶使用的技術大多為傳統的香榧生產技術,在某些環節幾種香榧種植新技術也得到了一定的使用,此外部分種植規模較大的農戶對新技術的使用較感興趣,并有一定的嘗試。綜合來看,實際中主要運用的較多新技術主要存在于苗木嫁接與開花授粉的階段。
由于香榧林生長緩慢,通過原生苗種植的香榧林幾乎不復存在,因此,嫁接技術成為農戶種植香榧林的必要技術,也正是因為這原因,嫁接技術的新技術是所有環節中運用的最多的。據統計,87%的樣本戶均用到了嫁接技術,另有一部分為通過購買嫁接之后的苗木進行培育,但大部分的農戶均為自家嫁接。表1是農戶嫁接技術的使用情況,可以發現傳統嫁接技術仍是農戶的首要選擇,占比達到了47.8%。新技術中野生砧原地嫁接與野生砧異地嫁接分別占到了25.7%與23.0%,調研中了解到這兩種技術要求與管理要求均較低,但相比傳統嫁接技術仍可以達到早實高產。實生大苗多頭嫁接技術有4戶使用,而嫁接大苗工程造林本次調研中并無樣本戶使用,這主要因為以上兩種技術對于管理要求或成本要求較高,特別是嫁接大苗工程造林,工程苗造林可以大幅度縮短投產期, 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工商資本參與香榧產業開發, 但成本特高。
人工種植的香榧林普遍存在雄花粉不足的情況,對于這些香榧林要進行人工授粉來提高香榧的坐果率。據統計,有49.2%的農戶有進行人工授粉。其中噴霧授粉法占到了59.4%,噴霧受粉法授粉效率高受到香榧種植戶的青睞,撒粉法和掛瓶插花法人工投入相對較高,因此所占比重低,多在小型種植戶中使用。
此外,在種植階段使用的新技術也相對較多,主要是:合理密植與精細定植(24.6%)、壯苗淺栽(16.2%)和深挖促根(12.3%)。而間種撫育和林下套種均只有一戶人家使用,根據農戶的種植常識普遍認為套種、間種會影響香榧的產出,而不會去使用。此外例如滴灌、割草機除草等需要機械投入的技術本次調研中也并無農戶使用。
綜合來看,雖然本次調研部分農戶使用了多個新技術,但是這類新技術只是相對于傳統技術而言,其科技含量并不高。因此,確切的說香榧種植戶仍然以傳統的生產方法為主,新技術的使用仍然只是一小部分農戶在嘗試著使用。
三、新技術使用意愿分析-基于logit模型的計量分析
(一)模型設定
Logit模型是將邏輯分布作為隨機誤差項的概率分布的一種二元離散選擇模型,該模型操作簡單、參數定義明確,被廣泛應用在實證研宄。本文將農戶是否愿意使用香榧種植新技術作為因變量,“y=1”表示農戶愿意使用香榧新技術,“y=0”表示農戶不愿意使用香榧新技術。模型設定如下:
(1)式中,y表示農戶愿意使用香榧新技術的概率,取值1表示愿意使用,取值0表示不愿意。解釋變量中,α是常數項;xi表示一系列影響農戶技術使用意愿的自變量,包括:家庭基本特征、土地經營情況和技術因素。βi是待估計系數,ε為隨機干擾項。
(二)模型回歸結果分析
家庭特征方面,戶主年齡對農戶新技術采納意愿有正向影響,且在10%水平下顯著,這是因為農戶年齡越大,對香榧種植技術掌握越好,同時對于香榧種植也越重視,因此對于新技術的意愿更強烈;戶主受教育水平對新技術采納意愿有正向影響,且在5%水平下顯著。戶主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對農業科技以及資訊更為了解,對新技術的接受能力也越強。香榧收入占比對新技術采納意愿有正向影響,且在5%水平下顯著。香榧收入占比越大,說明農戶對香榧的依存度越高,新技術的使用能夠有效提高家庭收入。土地方面,差的立地質量對農戶新技術采納意愿有負向影響,且在5%水平下顯著,這可能是因為差的土地對新技術的要求更高,因此對新技術的采納意愿較低。
技術因素方面,接受過培訓對農戶新技術采納意愿有正向影響,且在5%水平下顯著。培訓可以讓農戶更好的了解新技術,并能夠掌握部分新技術;周邊有人用新技術對農戶新技術采納意愿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且在1%水平下顯著。調研中,有較大部分農戶表示,如果周邊的人嘗試新技術且效果不錯,那自己也會采用新技術,因此有人使用新技術會對周邊的人起到一個帶動作用。農戶認為新技術能夠有效增產效果對新技術采納意愿有正向影響,且在1%水平顯著,因為產量的增加會直接提升農戶的收入,從而樂于使用新技術。農戶認為新技術會增加成本對新技術的采納意愿有負向影響,且在1%水平下顯著,這是因為成本的上升相當于收入的減少,如果技術成本太高就會放棄使用新技術而使用較為成熟的傳統技術。
四、結論
研究發現,在實際生產中由于農戶對新技術效果的不了解,又考慮到成本與技術原因,榧農使用的技術大多為傳統的生產技術,在某些特定環節幾種香榧種植新技術也得到了一定的使用,運用較多的新技術主要存在于苗木嫁接與開花授粉階段;通過對采納意愿進行logit回歸分析,發現戶主年齡、受教育程度、香榧收入占比、香榧技術培訓、周邊有人用新技術、新技術增產效果均對新技術采納意愿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差的立地質量和新技術增加生產成本對新技術采納意愿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因此,提高農戶文化素質水平,加強應用技術指導仍是當前地方農技部門所需要重視的方面。
參考文獻:
[1]薛國琴.區域特色農產品及發展現狀分析——以浙江香框產業為例[J].農業經濟,2011(03).
[2]趙博.諸暨市香榧產業發展狀況及其對策研究[D].浙江農林大學,2017.
[3]常向陽,姚華鋒.農業技術選擇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5(10).
[4]韓寧林,王東輝,韋金輝,等.香榧早實豐產的栽培模式及主要技術措施[J].林業科學研究,2006(05).
(作者單位:浙江農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