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念悠 符宇忠
摘 要:強對大學生意識形態的引領,實現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我們的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在互聯網普及的新形勢下,探討“互聯網+教育”與大學生學習和生活方式的關系、與意識形態引領工作的關系,探尋大學生意識形態引領的有效路徑,是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研究的重大課題。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大學生意識形態;意識形態認同
一、“互聯網+教育”與青年大學生學習和生活方式的相融性
(一)互聯網已成為青年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渠道
當前,互聯網已百分百的覆蓋了各個大學校園,互聯網每時每刻都在向大學生提供著海量信息,新媒體的各種定制服務適應了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已成為大學生獲取各種信息的主要渠道。互聯網的普及正在改變著大學生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溝通方式、和人際交往方式,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被深深地打上了網絡的烙印。
青年大學生學習和生活與互聯網有著整體的關聯性。通過調查發現,當代大學生已“無人不網”,網齡在3-4年和5-7年的居多,而網齡在7年以上已達26.99%,說明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小學甚至更早即開始上網。從上網時長看,多數大學生每天上網在1-5小時(52.41%),上網在5-8小時的學生占到總人數的25.57%,有10.37%的學生上網時間在8-12小時,甚至有1.42%的學生上網時間達到12小時以上。同時,調查還顯示,青年大學生在互聯網上閱讀的多為娛樂與新聞的混合物,以及國內國際的即時消息,比如經濟或政治消息。這種信息獲取的渠道與方式,非常適合從小在互聯網背景下長大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沒真正形成的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認知特點。互聯網的普及與發展,不僅拓展了大學生的視野,成為其接受課堂教學特別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的重要補充。但這些信息特別是涉及到意識形態領域的信息中,也有大量虛假的,甚至是危害國家安全和社會主義制度的信息,如果大學生缺乏媒體經驗、科學的分析和辨別能力,很容易受其影響,這就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使對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的引領更為復雜。
(二)互聯網已成為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主渠道
傳統的個人獲取信息獲取主要是通過他們的環境,也就是通過個人觀察,與朋友、親戚、同事討論交流等方式完成,但在目前主要的途徑就是互聯網的使用。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由于網絡具有的“匿名”、自由等特性,會更多地選擇互聯網,從而成為他們的日常生活方式。互聯網成為青年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主要渠道,意識形態的認同產生相互影響,這對于主流意識形態的引領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二、“互聯網+教育”與青年大學生意識形態引領的契合性
(一)互聯網的“傳播”特性
與傳統媒體相比,互聯網的傳播特性尤為明顯。首先,信息傳播速度快,信息傳播不受地域限制。無論在哪里,公眾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很快知道最新消息。其次,信息傳播是簡單的。許多城市及高校有無線互聯網接入和強大的技術支持,特別是在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信息的傳播更為簡單和便捷。最后,訪問信息是免費的。這就決定了青年大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時間跟蹤任何新聞與信息,他們的選擇具有廣泛性,而且這種選擇是獨立完成的。
意識形態引領是以政治的形式開展傳播的活動,思想、道德、心理和社會信息的傳播都是為了引領社會成員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從對大學生的抽樣調查看,認為互聯網對大學生意識形態的影響 “愈來愈大”的占70.37%,而認為“網絡對大學生意識形態的影響主要是負面的”僅占27.45%。因此,對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來說借助互聯網的傳播特性,為意識形態傳播信息提供新路徑,把大學生塑造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是一個重大機遇。
(二)互聯網的“教育”特性
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者可以通過互聯網和青年大學生溝通學習、生活中的各種話題,并在這一過程中實施科學的、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律觀念的教育和引領。引領者與被引領者既可在專業學習的互動交流中,也可在高校其他管理人員的參與中,用更靈活的方式對青年大學生進行思想指導與實踐交往,從而為青年大學生的意識形態引領建立起足夠的多元化“網絡關系”。這一特征為青年大學生意識形態引領提供了更為寬廣的平臺。
三、“互聯網+教育”視野下青年大學生意識形態引導的基本原則
互聯網上傳播的信息量大且無法篩選,正確的與錯誤的并存,決定了當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復雜性,也對高校青年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和引領帶來了重大挑戰。鑒于互聯網與青年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的緊密性,互聯網普及導致的意識形態工作的復雜性,決定了“互聯網+教育”視閾下青年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引領必須堅持“服務”與“綜合”相結合的原則。
(一)互聯網視野下青年大學生意識形態引導的“服務”原則
以服務理念為指導,在“互聯網+教育”環境下的青年大學生意識形態引領工作才能具有指導性和針對性。目前,大量的網絡信息已經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思想認識問題、價值判斷問題和心理問題等,影響著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因此,如何服務青年大學生就必然成為一種優先考慮的意識形態引導原則。高校應全面建設、加強為青年大學生服務的高效機制,建立適應互聯網信息交流的互動模式,預防和控制可能產生或已經產生的各種思想問題、心理問題,實現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在實踐中,要堅持服務原則,充分理解服務對象,通過網絡媒體平臺,構建科學的服務體系,增強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提升主流意識形態引領的有效性,并通過這種方式,幫助青年大學生實現發展目標。
堅持互聯網環境下的服務理念為指導,可以提高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互聯網具有跨時空、便利性和虛擬性的特點,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會得到大學生的積極和熱情參與,但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堅持以服務理念為指導至關重要。借助互聯網關注青年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親近他們,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價值取向和實際需求,從而為他們提供恰當的服務,在服務中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能充分發揮互聯網對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其他途徑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互聯網視野下青年大學生意識形態引導的“綜合”原則
在互聯網視野下,對青年大學生的意識形態引領還應堅持“綜合”原則,主要是綜合四個原則。
首先,明確媒介素養教育主題的原則。互聯網背景下的媒介素養教育對于實施意識形態引領具有重要的意義,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質的提升。明確主題的媒體素養教育,依賴于各種有效信息,而媒介素養教育的主題應該以政治、經濟、文化和環境保護等為核心。所以,只有明確確定媒介素養教育的主題,才能使意識形態引導工作得以順利進行,并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保證教育質量。
其次,意識形態引導應堅持個性原則。應尊重大學生的個性,否則,意識形態功能將被削弱。在互聯網普及的背景下,青年大學生知識面廣泛,應針對他們的年齡、個性、愛好和心理素質開展相應引導。這樣,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是有效的,可減少盲目的過程。
再次,豐富媒體信息資源的原則。青年大學生知識與信息涉獵的領域不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考慮信息的多樣性。只有當信息足夠豐富,可以顯示媒體信息的優勢,才能滿足大學生的需求,也才能為引領大學生意識形態奠定堅實的基礎,為提高他們的判斷能力提供幫助。
最后,意識形態引導的有效銜接原則。互聯網媒體有不同的領域和層次,這些領域和層次應該共同努力,為大學生提供客觀的、有效的和與主流意識形態高度一致的媒體信息。因此,不同的媒體領域和層次應充分聯系與溝通,以確保更好地發揮引領大學生思想的作用。
四、“互聯網+教育”視閾下青年大學生意識形態引領的實踐機制
(一)不斷改進和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引領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
在“互聯網+教育”的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仍然是實現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引領和認同的主渠道。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必須適應互聯網普及的新形勢,教師要努力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掌握理論教學的主動權。要充分發揮網絡優勢和便利,運用于教學實際。要關注網絡多種信息,和學生獲取的信息相匹配,并對各種信息進行分析整理,在和學生有共同語言的前提下,以學生為主體,給予學生正面引導,才能使理論教學具有說服力和實效性。
(二)以優質的校園文化服務引領大學生的思想意識
借助互聯網建設豐富優質的大學校園文化平臺,對意識形態引導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首先,校園文化是主流意識形態、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科教育水平的集中體現。因此,高校應該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豐富優質的校園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種元素,有助于大學生形成優良的政治素質。其次,在校園文化平臺上,應該讓青年大學生有機會發表他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議。這樣,校園文化可以在與大學生互動的基礎上銜接意識形態傳播。
校園文化平臺建設,要注重完善媒體信息,確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和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實現。媒體信息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對青年大學生更好地接受意識形態引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應嚴格檢查信息,以確保青年大學生得到真實的信息,這有利于提高校園文化平臺的公信力,也有利于提高大學生校園文化的接受度,從而更好地發揮校園文化引領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的特有功能。
(三)通過新媒體信息傳遞的“交互性”引導青年大學生意識形態
新媒體信息傳遞具有“交互性”,不同的“觀眾”連接著不同的媒體機制。一般認為,媒體與觀眾是一種制度化的角色關系,以市場為基礎的媒體系統包括商人、媒體制作人和媒體產品的消費者。這種角色關系是由系統創建或構造出來的。觀眾的經濟價值常常被看作是第一位的,但對于青年教師的意識形態引導而言,思想的傳播理應超越經濟價值。這同樣適用于對青年大學生的意識形態引領。為了豐富信息傳遞資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應注重不同媒體傳播中的交互性,大學生(觀眾)不應只是純粹的“看客”,應根據傳播任務的復雜化程度,樹立不同的受眾觀,讓觀眾群體形成一系列組合,并引導大學生構建“自媒體”,使他們能夠主動發聲,從而進一步提升傳播質量,發揮意識形態引領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俊,鄧會君,李輝源.從互聯網看大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現狀[J].紅旗文稿,2016年第22期.
[2] 蔣帆.新視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方法研究[J].高等社會科學教育,2016年第1期.
基金項目:本文為常州大學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立項課題《基于“互聯網+教育”視閾下的大學生意識形態引領原則及實踐機制》(項目編號:17SZGE3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符念悠(1990.01- ),女,漢族,博士,常州大學周有光文化語言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學和外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