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敏娜
摘 要:“雙創”理念就是創新與創業理念的綜合,以此理念培養人才是當前我國教育領域正全面推進的重要模式。我國高校特別是管理類學科及課程基于“雙創”理念切實培養兼具高素質、高能力的人才,是國家社會的強烈之需。在長期探索中,各個高校都構建了獨具自我特色的管理類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本文在闡述創新教育和創業型人才培養的辯證關系的基礎上,針對學習管理類學科及課程的學生的特點,分析管理類課程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基本內容,進而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類課程,作為更好的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雙創”理念;新時代;管理人才;分析探索
一、創新理念與創業型人才培養的辯證關系
(一)創業型人才以創新理念來指導培養過程
創新與創業之間存在緊密聯系,擁有創新理念的人才更容易成功創業。創新理念符合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的培養需求。一方面,在創新理念的指導下,高校培養人才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而這正是創業型人才必須具備的素質。另一方面,以創新理念為核心的創新教育,是培養創業型人才的重要途徑,理念為指導,教育為手段,才能系統地培養“雙創”型人才。
(二) 創新理念以創業型人才培養來實現深化
創新意味著不同于傳統,因此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創新就是創造。基于高校視角來看,創新理念指導下的教育過程,就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與能力,這是創新教育的核心價值和終極目標。接受過創新教育系統培養的人才,利用創造思維和能力開辟新的領域,或是在傳統領域開拓創新,并在后期發展中延伸出更多新的思維和途徑,具備新的能力,這些都是對創新理念的再發展和深化。
從傳統意義上來說,高校的責任是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從現代意義上來說,高校的責任是培養社會所需人才,促進當地各個領域更加規范、良好發展。高校管理類學科及課程與社會發展直接掛鉤,因此其引入“雙創”理念,培養“雙創”型人才,是融合了傳統與現代意義的重要舉措,不僅有利于管理類學科或課程的建設與優化,更能在全面強化學生整體素質的基礎上,提高其就業實力。
二、學習管理類課程的高校生所具備的特征及創新創業優勢
高等教育肩負的歷史責任是多重的,而作為綜合類學科的管理類課程,恰恰與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標相一致,在學生個性發展、教育知識傳授以及能力強化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具體來說,相比于其他課程,學習過管理類課程的學生具備了管理型人才的顯著特征,而分析和掌握這些特征,是引入“雙創”培養理念的必要基礎。
(一)學習管理類課程的高校生所具備的特征
一方面,在思維方式上,文科和理科學生分別占據著感性和理性的兩端,可謂各有側重,卻缺乏必要的平衡。而學習過管理類課程的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兩者的中和,邏輯感較強,思維清晰,同時必要情況下還會延伸思考。所以,此類大學生在看待問題時相對來說比較全面,更仔細透徹,具有獨到的見解和良好的創新創業潛力。
另一方面,在課程學習上,此類學生提出的要求是綜合化的,既關注理論掌握,也強調實踐提升。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同時站在宏觀和微觀立場來看待管理行業的不同特征及流變,尤其是經濟的發展與變化,并要求學生聯系日常學習內容來分析和預測行業的現狀與未來走向。
(二)學習過管理類課程的學生具備的創新創業優勢
管理類學科及課程教育教學不管是內容還是實踐,有關管理的理念、文化、精神、原則、技能等幾乎貫穿整個過程,這為學生后期創新創業奠定重要基礎,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思想,還能指導學生的創新創業行為。同時,學習過管理類課程的學生,他們在創新創業階段在處理信息方面表現突出,對自由發展模式持積極態度,善于打破常規思維定式的束縛。此類創新創業人才與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之間能夠有效契合,對社會的改造力、對真理的實踐力均處于較高水平。此外,這類人才不僅具備充足的學科理論,更具備集創新性、實踐性、自主性、合作性于一體的綜合職業能力。
三、基于“雙創”理念的管理人才培養的路徑探索
(一)明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
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目標在于全面促進人才在道德、智力、體質、審美等方面的水平的提高,強化人才的創業意識,樹立起對抗風險的勇敢精神,秉持堅韌不拔的原則,對困難不退縮、不放棄,同時具備扎實的職業作風。能夠有效將創業知識與技能相結合,可從系統化視角出發統籌規劃創業項目,對創業項目實現科學管理與經營。可以說,就是要培養憑借全面且高強的能力而具備了核心應用才能的創新創業人才。
(二) 完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課程
國內目前成熟的高校管理類學科及課程在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方面,多采用以理論教學為主的教育模式,同時結合了社會實踐模擬的策略。在教學實踐中,此種教學模式對于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視度不足,學生以被動姿態接收知識,效果不佳。“意識—理論—模擬—實踐”模式是在當前高校常見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進行了進階式調整,將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熱情環節納入其中。
(1)形成意識,掌握理論。學生進入大學后,可利用前兩年時間深入學習創新創業的理論知識,重點關注案例分析、實踐模擬,將所學理論與案例對應,逐漸形成創新創業意識。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積累他人創業經驗、總結他人創業教訓,分析案例中創業示例的成敗原因。
(2)模擬訓練。在掌握基本理論知識后,學生的創新創業價值觀基本形成,在此期間引入模擬演練環節,能夠帶領學生將理論融入實際操作。相比于其他課程,學習管理類學科及課程的學生具備先天優勢,在日常課業學習的過程中便可以接觸到涉及創新創業的理論要點。此類學生在創業類型的競賽中優勢相對明顯,如挑戰杯創業大賽、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大賽等。基于此,圍繞學生參與競賽積極性的調動展開研究有益于引導學生嘗試創業、取得成績。
(3)實踐演練。經由理論結合模擬練習的過程,學生的創新創業技能進一步提高,此時開展路演實戰更為適宜。在此期間,學生不僅能夠嘗試開辦企業,開展企業經營管理活動,還能夠收獲風險融資。實戰階段中所進行的每一步操作都能夠令學生的創新創業理論認知水平得到提升。
(三)構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實踐環境
培養“雙創”型人才,實踐必不可少。高校應多方聯動,針對管理類學科及課程構建完善的人才培養實踐環境,建議以“產、學、研”綜合人才培養平臺為主,或是與校外機構開展合作,高校負責教授理論知識,校外機構負責提供實踐場地,以此來搭建“創新創業與教學互促、項目與課程融合、導師與學生互動”的創新創業實踐環境。
(四)綜合優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資源庫
高校應打破學校與社會的壁壘,從社會中搜集和匯總可利用的優質資源,構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資源庫,并將其科學加入教學過程,切實利用資源提升和優化教學成果。如無形的數字化資源庫,其內容包含互聯網中呈現的有關經濟管理的國內外經典、熱點、焦點內容和動態等。另外,重視“雙創”型教師的聘用和培訓,要求其注重引導學生形成創新創造思維,以自身扎實理論知識和過硬實踐經驗,給予學生創新創業指導和支持。
四、結語
我國高等教育的目標和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為此,管理類課程需要引入創新創業理念,以此指導管理類相關專業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形成管理類課程創新創業教學新模式,活化教學的同時,切實培養能夠突破革新的“雙創”型人才,從而促進經濟社會的昌盛發展。
參考文獻
[1] 韋聯桂,蔣歡.創新教育與創業型人才培養的創新機制探究——以經濟管理類院校為例[J].應用研究,2016(15):81-83.
[2] 鄭曉燕,李玉霞.基于層次分析法的經管類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綜合評價分析[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4(8):73-75.
[3] 伍娜.應用型本科院校經管類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8(18):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