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文娟
【摘 要】漢劇是中國地方戲曲最重要的劇種之一,在中國戲曲發展歷史上,漢劇為京劇的形成作出過特殊的貢獻,被收入湖北省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漢劇進入高職聲樂教學,既可以推動高職聲樂教學發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聲樂教育體系。
【關鍵詞】漢??;高職;聲樂教學
中圖分類號:J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1-0166-01
地方戲曲是集民歌、小調、曲藝為基礎的聲腔藝術,是流行于一定地區、具有明顯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更是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地方戲曲藝術中,發源于湖北省的漢劇占據重要位置。漢劇進入高職聲樂教學,既可以推動高職聲樂教學發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聲樂教育體系,也對傳承和保護漢劇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一、漢劇的起源與發展
漢劇最早形成于清朝初期,早期曾被稱為“二黃”“楚劇”“漢調”。湖北所具有的獨特地域文化和民間藝術,為漢劇的發展提供了深厚的底蘊和土壤。漢劇的發展歷史,是與中國社會的變革緊密相連的,它時起時落、時盛時衰,在諸多漢劇藝術家的共同努力下,最終成為了廣受群眾歡迎的地方劇種。
漢劇開創了將西皮、二黃兩種起源于不同地區的曲調糅合成皮黃聲腔體系的先河,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聲腔特色。漢劇的主要聲腔為西皮、二黃,同時也含有吹腔、雜曲、小調。西皮又稱“下把”,常用于敘事,包括慢板、正板、快板以及三板等板式,其中“西皮垛子”是最常用的板式?!岸S”又稱“上把”,它具有曲調柔和、流暢的特點,節奏比較平穩,包括慢板、垛板、夾板以及三板等板式。具有代表性的皮黃關羽戲既在舞臺上進一步豐富了三國文化,而且也讓三國文化以漢劇的形式從湖北傳播到北京。漢劇傳入北京以后,也對京劇產生了重要影響。漢劇的唱腔是與武漢方言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彰顯出了強烈的武漢地域特色,使得其成為了代表湖北地域文化的標志性符號。
二、漢劇對高職聲樂教學的價值
(一)可以幫助高職學生提高演唱技巧。漢劇包括十大行當,各個角色的分工嚴謹而細膩,每個角色都代表了不同的年齡、性格和藝術特點,在唱腔上也風格各異,其中一末采用的是“膛音”、二凈、十雜兼有本嗓和變音,三生、六外的唱腔為“邊夾膛”,四旦、七小、八貼以假聲為主,而五丑、九夫則主要采用的是本嗓。漢劇這種不同風格的演唱技巧,有利于豐富高職聲樂教學體系,讓高職學生領略到不同演唱風格的風采和魅力,幫助高職學生掌握不同的演唱方法。
(二)可以推進高職聲樂教學創新發展??偨Y我國高職聲樂教學歷程,過去主要采用的是西方教育理論體系,現實證明這種理論體系在塑造音樂人才的自信心方面具有不足之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強烈呼喚對高職聲樂教學理論進行創新。將漢劇引入高職聲樂教學,可以實現地域文化與聲樂教學的有效結合,更重要的是能夠成為民族聲樂教學理論的生動實踐。
(三)可以傳承和保護民族文化。漢劇是地域性文化特色的體現,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高職院校肩負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優秀接班人的重任,它不僅是傳播民族音樂文化的載體,而且更是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陣地。將漢劇引入高職聲樂教學,把高職聲樂教學與文化傳承結合起來,讓高職學生學習、運用漢劇,是傳承和保護漢劇的重要途徑。
三、漢劇進入高職聲樂教學的設想
(一)建立高水平的漢劇教學師資隊伍。漢劇藝術的特殊性,要求必須有一支專業的高水平師資隊伍進行授課??梢詮纳鐣掀刚堃慌鷿h劇藝術家到高職院校任客座教授,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補充高職院校漢劇教學師資力量。同時,高職院校要加強與漢劇劇院和表演公司的溝通交流與合作,普及和推廣漢劇知識,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漢劇的魅力和精髓,逐漸培養學生對漢劇的學習興趣。
(二)建立符合高校實際的校本化教材。漢劇藝術的特殊性和復雜性,要求必須結合學生的音樂基礎、教學教師資源等情況,合理開發具有院校特色的校本化教材。一方面要把適合高職學生的經典漢劇作品選入聲樂教學課程,讓學生充分理解這些作品的創作背景和藝術內涵,體會漢劇的藝術魅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創新漢劇教學實施方法和開展途徑,推進校本課程改革工作,運用多種教學形式,通過欣賞、思考和表演漢劇作品,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漢劇的積極性,拓展學生藝術內涵。
(三)積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漢劇教學。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成果,不斷開發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漢劇課程,將漢劇課程和現代信息技術相互融合,例如,可以利用邀請知名的漢劇藝術家在互聯網絡上授課,學生直接上網觀看。教師也可利用互聯網開發漢劇課程,在網絡平臺上與學生交流,充分掌握學生的喜好和學習情況。
參考文獻:
[1]方月仿.漢劇從橫談[M].武漢:武漢出版社,2003.
[2]趙先政.漢劇傳承發展與保護研究[D].上海戲劇學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