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丹丹
【摘 要】現階段, 學習古箏的人越來越多,藝術界對古箏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許多藝術類院校和綜合院校都開設了古箏專業,為社會培養古箏藝術人才。然而,受教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因素限制,一些藝術院校古箏教學并不理想。
【關鍵詞】古箏教學;問題;改進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1-0178-01
作為中國傳統樂器之一,古箏因其外形典雅美觀、聲音悅耳動聽贏得了眾多藝術愛好者的喜愛。學習古箏,不僅能夠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古典藝術修養,還能豐富學生知識,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隨著傳統文化熱的再次興起,古箏作為古典樂器,在新時期里一定會煥發出新的活力。
一、古箏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古箏教學內容單一,教學手段比較陳舊。在我國一些藝術院校的古箏藝術教學中,教學內容比較單一,教學手段比較陳舊,僅關注學生的曲譜學習和技巧訓練,不能夠在保留傳統古箏藝術生命力的基礎上,進行高層次的創新和發展,古箏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被忽略,嚴重影響古箏藝術的教學效果。另外,古箏藝術實踐教學往往采用“一對一”的教學模式,雖然該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但是,無形中增添了古箏教師的教學負擔,使得古箏師資力量受到很大影響。由于教育教學面比較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古箏藝術的普及和流行。“一對一”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很難去體會古箏演奏中齊奏、合奏等的旋律變化,不僅影響了學生合作能力的提高,還影響了古箏演奏音樂的魅力。
(二)學生古箏基礎較為薄弱,古箏實踐環節不足。當前,在一些藝術院校以及綜合性大學中,古箏藝術課有的作為專業必修課,有的作為非專業選修課,受師資力量、辦學條件等因素影響,一些學校雖然也開設了古箏課程,但是,學生古箏基礎較為薄弱,古箏實踐環節顯得明顯不足,不能夠按照規定要求,對學生進行正規、嚴格、專業的古箏教育,導致教育教學效果并不理想。還有,古箏教學“重技巧、輕實踐”現象也比較突出。在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只關注指法練習、演奏技巧等知識與技能傳授,對學生的實戰練習重視程度不足,導致一些學生雖然理論水平過硬,卻不能夠深層次理解古箏的內涵,加之古箏實踐環節不足,一旦進行實踐演奏,一些學生就會緊張不安,技能得不到有效發揮,也影響著學生實踐能力和實踐水平的提升。
二、古箏教學問題的改進策略
(一)轉變傳統教學思想觀念,注重古箏教學方法的創新。在古箏教學中,“一對一”古箏教學模式已經很難適應學生古箏學習的多樣化需求。教師一定要轉變傳統思想觀念,改變枯燥單調的教學方法,促進教學模式的多樣化,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如在課堂上引入多媒體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并引導學生互相學習,進行交流和討論,以便于根據學生的需求,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被體現出來,便于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展現古箏音樂的魅力。教師轉變傳統教學觀念,不僅要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技能,還要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以便于能夠滿足新時期古箏教學發展需求。
另外,要實現教學模式的多樣化,改變以往枯燥單調的教學方法,運用多種新型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要多讓學生練習《云水禪心》《高山流水》《青花瓷》等古典音樂的代表之作,這樣,不僅有利于掌握樂理基礎知識,提高學生古箏演奏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將情感融于到藝術作品中。
(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化古箏實踐教學。古箏不僅音色優美、音域寬廣,而且其演奏技巧具有很大的靈活性。作為一種古典樂器,備受現代人的喜愛。目前,許多藝術類高校都在開設古箏教學,隨著藝術事業的快速發展,給演奏效果超群的古箏藝術提供了更大的展示空間。然而,受師資力量、教學條件等因素限制,在一些藝術學校,古箏教學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如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明顯。受傳統教學思維的影響,古箏技藝訓練對學生音樂素養重視程度不夠,學生在學習古箏時,只重視演奏技巧理解,忽視藝術表現力的創新,導致古箏藝術的藝術魅力很難展示出來。因此,在古箏教學活動中,我們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思考意識,讓學生主動探索古箏奧秘。同時,強化古箏實踐教學,根據教學需求,適度增加古箏實踐課比重,給予學生更多的練習時間,以便于在演奏中能更好地發揮演奏技巧,提高自身的古箏演奏水平。
三、結語
古箏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樂器,在新的時期里,煥發出新的活力。因此,古箏教學也要適應新時期教育教學發展需求,做到與時俱進,將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科學設置古箏教學內容,在保留傳統古箏藝術生命力的基礎上,更好地張揚學生的個性,促進古箏藝術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趙魯琴.高校古箏教學的創新對策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05).
[2]李敬.淺談現階段我國高校古箏教學的問題及改進措施[J].青年文學家,2013(17).
[3]張宇.淺談高校古箏專業教學[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版,2013,29(7):23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