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yoyo 攝影 汪海波
有關室內的觀點,每個人都不一樣。可能是西方文學史上最有名的臥游旅行作家薩米耶·德梅斯特寫過一本書:《在自己房間里的旅行》,“旅行不一定要抵達一個烏托邦,或者任何一個最終的目的地,反而可以是理應熟悉的此時此地”、“它寫的是最庸俗的生活空間,不必去遙遠的帶有異國風情的地方探險,就在當下,就在這個房間里面。”
這是本令人耳目一新的游記,提醒我們果然能在方寸之地漫游。
李琪帶著這樣的觀點,在她的方寸之地游走,規劃著物件的擺放、憧憬著未來的生活。她在一張桌子的桌腿上看到了有趣的故事,在一塊地毯的邊角里遇到了壯美的天地。
屋址:招商江灣國際
面積:132㎡
花費:55萬元(含家電)
設計師:劉思 工一設計事務所
設計費:100元/平
一個普通人的“家”,經過設計師的手重新打造成一個全新的居住空間,會意味著“更好的家庭生活”嗎?李琪覺得不一定,但至少是抱有這樣的追求。
家里有兩個孩子,需要足夠的活動空間;老公又特別強調獨立區域辦公的必要性;長輩幫忙照顧孩子,有臨時居住的可能。那么,以居所的功能為導向,四個房間都需要保留。只是根據房間大小不同的、儲物柜的合理性等調整了墻面的位置。
室內空間是簡潔的造型,但解決了空間、比例、光線、材質的基本問題。客餐廳的不同地面材質,區分了空間的不同使用特性。電視背景運用大理石以及KD板展柜,沙發背景運用了硬包的材質,軟硬結合、張弛有度滿吊頂的燈光均勻排布,光線更柔和充足。空間中也使用到了智能家具的配置,家人使用起來會更舒適、智能。
之前提到過李琪有兩個孩子,年齡偏小,所以房子不僅是住,還要提供孩子動起來的空間。她特別愿意陪孩子看書、玩樂,是會在生活中照顧到點點滴滴的媽媽,從洗手臺的高低臺面處理上其實就能看出來她的仔細。
室內空間的體驗有兩種是很基本的,一種是人待在里頭,就是“住”。另一種是“游”,就像我們去美術館東看看西看看。不管是設計什么房子,都可以從這兩個體驗出發,有孩子居住的地方更是這樣。
客餐廳里其實沒有特別沉重、復雜的家具,餐桌、茶幾都是可以收起來,有更節約空間的擺放方式,就是為了讓孩子在家也有寬敞的活動場所。
李琪通過“居住”來思考,規劃想象家人和房子的歸屬關系,也通過“游動”來發現,家的包容性、一物一器的細節,并發現它們不同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