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瑞,王 春
1.甘肅省山丹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 山丹 734100;
2.甘肅省山丹縣農業農村局,甘肅 山丹 734100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鄉村是一個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本文以山丹縣位奇鎮汪莊村為例,深入分析基本情況和發展優劣勢,提出具體思路舉措,精心繪制“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毙聢D景,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參考。
山丹縣位奇鎮汪莊村2013年被列為全縣13個貧困村之一,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46戶172人,截至目前剩余未脫貧戶12戶31人,貧困發生率從8.7%下降為1.77%,已退出貧困村序列,并于2018年8月順利通過貧困縣摘帽第三方評估驗收。現有耕地4 800畝,草原面積2 290畝,8個社,429戶1 752人,其中常住人口860人,占總人口的49%。共有黨員68人,其中女性黨員9人,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黨員11人,能人黨員2人。近年來,汪莊村搶抓精準扶貧歷史機遇,全村平整土地3 800畝、襯砌渠道16km,鋪筑田間道路20km,鋪設低壓暗管4km,硬化川口路11.6km,架設路燈68盞,全面完成D級危房和存量C級危房改造,全村實現了自來水管網、動力電、4G無線網絡和電信寬帶全覆蓋,村容村貌不斷改善,基礎設施日益完善。
一是資源優勢。汪莊村土壤肥沃、無污染,開發利用土地多,草原面積廣闊,農業基礎條件好,是農牧結合的經濟類型區,具有發展戈壁農業、經濟林果、畜禽養殖的天然優勢。二是交通區位優勢。汪莊村距離縣城11km,川口路穿境而過,通村路及通戶路全覆蓋,通道經濟優勢前景廣闊。三是基礎條件優勢。在川口路沿線開發鄉村民俗文化體驗、鄉村記憶館以及采摘休閑為一體的旅游業,喚醒農村資源、激發發展動力,具有發展鄉村旅游業的基礎優勢。四是人力資源優勢。全村有致富能人8戶,勞動力740人,務工經驗豐富,見識廣闊,思想先進。
一是水資源匱乏。汪莊村無可利用的地下水,農田灌溉用水來自李橋水庫,水資源是制約本村發展的重要性因素之一。二是產業發展單一。全村以傳統農作物種植為主,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發展進程緩慢,產業發展潛力有待挖掘,沒有特色規?;a業發展鏈條。三是留守勞動力年齡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技術人員缺乏。
一是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持續完善住房、交通、飲水、電力、生態等基礎設施,全面落實教育、健康、殘疾、金融、兜底保障等扶貧政策,完成剩余500畝高標準農田整治,10km農田渠道修建,2km養殖場道路硬化,不斷夯實貧困村發展基礎。二是緊盯剩余未脫貧戶,按照“七個一批”發展要求,深入開展精細精確精微“繡花式”扶貧,因戶因人精準施策,確保醫有所養、殘有所助、生活有兜底,堅決打好脫貧攻堅戰。三是堅持把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探索推行“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產業幫帶扶貧模式,采用生產獎補、勞務補助、以工代賑等方式,引導貧困戶通過辛勤勞動脫貧致富戶均增收1萬元,不斷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持續鞏固提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成果。
一是加快種植業結構調整。大力推行“能人帶動型、企業基地型、主體經營型、親友托管型”4種土地流轉模式,按照“一社一品”發展思路,因地制宜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確保特色優勢農產品種植面積占總播面積的70%以上。二是做大做強草畜產業。堅持規?;^養殖和千家萬戶養殖同步推進,依托山丹羊肉地理商標輻射帶動作用,利用好新建的2個標準化規模養殖場,扶持農戶發展家庭規模養殖,使羊的年養殖量達到2萬只,著力創建肉羊標準化規模養殖示范村。三是積極培育新產業。充分利用已開發的川口撂荒地和廢棄的村校舍,按照“三變改革”思路,折資入股合作社發展戈壁設施農業,建設日產20 000株黑木耳菌棒的生產加工基地1處,修建鋼架大棚100座,采用“水簾式溫控”“立體型育菌”生產技術,引進先進的菌棒培育和包裝、深加工技術,探索“互聯網+”電商銷售渠道,形成黑木耳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鏈條,使每座大棚實現年純收入1萬元以上。同時依托大學生村官項目,將創業扶持資金入股該基地,利潤60%歸村集體所有,收益資金再次入股,不斷循環壯大村集體經濟,到202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
一是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域無垃圾活動、“廁所革命”三大行動,改造完成農村廁所430座、土炕500個,維護垃圾集中處理點4個,門前栽植連翹、丁香等風景樹1 000棵、花卉1 500m2。二是開展川口沙河整治綠化行動。修建川口遺址公園,建立大湖濕地保護區,推進河道綜合治理,落實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栽植各類風景樹和優質林果樹100畝,修建魚塘40畝,加強有害生物監測,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采用PPP招商引資建設“一山一湖一河一園”項目,打造川口旅游風景線。三是深入開展農業綠色發展行動。積極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推行高效生態循環種養模式,堅決杜絕秸稈焚燒,廢舊農膜、尾菜回收利用率分別達到80%、40%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73%以上。
一是每年開展五星文明戶、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婦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家門口懸掛“流動紅旗”,教育引導廣大農民群眾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二是新建文化廣場一處,配套鄉村舞臺、籃球場、健身器材等設備,積極開展文藝展演、農民豐收節、農民運動會等文化服務活動,不斷提高文化生活質量。三是以烽火臺、雷仲卿家老宅院和穆永吉故事為依托,打造“汪莊老宅文化”,吸引游客體驗“前廳新時代、后院舊社會”穿越時空的感覺。

一是爭取項目資金,修建村委會辦公樓,加強陣地建設。二是充分發揮3個黨小組作用,加大對“流動黨員”“空掛黨員”的規范管理力度,重大事宜先有黨小組討論,然后報村委會決議,從源頭上減少矛盾糾紛,真正實現“一個支部,一面旗幟”的作用。三是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建立健全村務監督、村民議事、理財、監督小組和紅白理事會等自治組織,發揮“三團三治”作用,采取“四議兩公開”工作程序搞好各項項目工程建設,形成村民自治、社會參與、激勵有效、約束有力的共管機制。
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積極參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培育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和農業產業化聯合體30多個,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加強對村內留守兒童、孤寡老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關愛服務,落實好各類社會保障政策,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100%,新型合作醫療參保率達到100%,確保病有所醫,老有所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