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青青
中共崇信縣委黨校,甘肅 崇信 744299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寫入黨章,在我國“三農”發展進程中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農業農村的發展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鄉村振興戰略被提升為國家戰略,極大地提高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標準,并被賦予了新的時代要求。
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并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這就要求將“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進入新時代,鄉村是一個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要想“三農”工作無縫對接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生動畫面,切實解決長期以來“三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唯有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使鄉村振興成為為新時代“三農”工作開創新局面、展現新作為、呈現新面貌的一面總旗幟,成為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進入新階段,“三農”問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成為短板,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離不開廣大農村的小康,但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有讓包括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貧苦落后地區農村的所有人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繁榮成果,才是真正意義上實現全面小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如何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總體安排和部署,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這是全面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也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根本目標。正如習近平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所指出的,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質量。
黨的十九大指出:“要加強農村基層基礎性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鄉村治理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最小的單元,也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石。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是鄉村治理體系的重要內容。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和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就是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的最好體現,構成了鄉村治理的完整體系,是社會充滿生機活力、和諧有序的重要保證。
“振興”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釋義是“振興發舉,增強活力”的意思。鄉村振興就是要通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要素配置上、資源條件上、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加快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激發農村發展潛能。鄉村振興不僅是經濟的振興,也是生態、社會、文化、教育、科技、生活的振興,以及農民素質的整體提升。
1.產業興旺是重點。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只有產業振興,才能為經濟發展提供更高水平的產品、市場,農民生活才能更加富裕,鄉村的發展才會更加繁榮。
2.生態宜居是關鍵。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財富,要尊重、順應自然發展規律,只有把農村的生態資源保護好,才會將其變成金山銀山。
3.鄉風文明是保障。鄉村振興不能只注重物質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通過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的文明程度。
4.治理有效是基礎。鄉村振興,夯實基層基礎是固本之策,按照自治為基、法治為本、德治為先的思路,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
5.生活富裕是根本。實施鄉村振興,最關鍵最核心的是要解決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義務教育、公共衛生服務、社會保障制度、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都要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要結合當地的氣候、環境等生態條件,因地制宜,積極發展特色養殖、種植、鄉村旅游等產業,形成具有優勢的特色農產品產業。注重延伸農產品的產業加工鏈條,結合當地農產品的種類,引導一些農產品的精深加工企業入駐農村,打破農村變賣原料,城市搞加工的固有格局,建成一批農產品加工專業村鎮。支持鼓勵外出的農民工、高校畢業生等各類人才返鄉下鄉創業創新,發展新型服務業,適當的給予金融政策的傾斜,鼓勵地方設立就業創業積金。在創業方向上,引導其向觀光農業、養生旅游、養老服務等新興服務產業發展,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也是鄉村振興的根本力量。激活用好現有人才,鼓勵支持現有人才充分發揮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優勢,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發展壯大鄉土人才,實施項目扶持、資金支持和跟蹤培養等措施,切實提升“土專家”“田秀才”“農創客”等使用人才的能力素質,充分發揮億萬農民的創造精神。柔性引進高端人才,廣泛與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為農村產業提供高端技術支持。鼓勵農民參加學歷教育和技能資格認真,培育文化層次高、道德素質好、技術能力強的新型職業農民。
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的社會基礎,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治理體系。在自治上,不斷健全完善自治章程、村規民約等村民自治機制,形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協商格局。在法治上,加大法治宣傳教育力度,加強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服務,引導廣大群眾自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依法表達訴求、解決糾紛、維護權益。在德治上,強化道德教化作用,廣泛宣傳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的典型事跡,引導農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

堅持以教育引導為主,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鄰里鄉親的監督約束作用,廣泛宣傳政策法規知識,弘揚新風正氣。借助“農民講習所”、鄉村大舞臺等平臺,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農民群眾的行為習慣。實施鄉村舞臺、村級文化廣場和鄉村記憶博物館等文化惠民工程,扶持壯大民間曲藝傳習所、文藝協會等機構,保護傳承好非物質文化遺產。
生態環境是關乎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也是振興發展的基礎。做好農村廁所改造、農村垃圾處理、農村風貌改造工作,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加大庭院綠化和村莊公共綠地建設,打造三季有花、四季有綠的美麗鄉村。在鄉村建設上,堅持因地制宜、因勢造景,加強對自然資源、傳統村落、古樹名木等資源的保護,最大限度保留鄉村田園風貌,彰顯鄉村的自然性、原生態、錯落美,努力創造一個干凈整潔、舒適宜居的生活環境。
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堅持規劃先行,謀定而后動。首先要進行充分的調研,把當地的地然條件、資源稟賦、產業發展現狀、人文情況、村級組織建設等現狀了解清楚,同時,充分考慮人口流動、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和產業發展等重大問題,再制定鄉村振興規劃和方案,確保制定的規劃符合實際,目標合理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