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小燕,蘇娟萍,馮五金
(山西省中醫藥研究院,山西 太原030012)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復損害致固有腺體減少,伴或不伴纖維替代、腸腺化生和/或假幽門腺化生的一種慢性胃部疾病[1]。本病屬于中醫“痞滿”“胃痛”“嘈雜”等范疇,其病因病機與長期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先天稟賦不足等引起的脾運失健,中焦樞機不利致脾虛與氣滯、濕熱、血瘀互結有關,其中脾胃虛弱貫穿于疾病的始終[2]。升陽益胃湯是中醫治療脾胃虛弱諸癥的代表方之一,由黃芪、人參、半夏、炙甘草、羌活、獨活、防風、芍藥、澤瀉、白術、茯苓、柴胡、陳皮、黃連組成,具有益氣健脾和胃、清熱除濕功效。筆者采用升陽益胃湯治療脾胃虛弱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就診于山西省中醫院消化科門診及住院部脾胃虛弱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6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18~70歲,平均(52.23±15.62)歲;病程0.5~5年。治療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29~70歲,平均(53.07±11.83)歲;病程0.5~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診斷標準參照2012年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制定的《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3]中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標準:胃鏡下胃黏膜組織學檢查示胃黏膜固有腺體減少。②中醫辨證標準參照《慢性萎縮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年)》[1]。脾胃虛弱證主癥:胃脘脹滿或隱痛;胃部喜按或喜暖。次癥:食少納呆;大便稀溏;倦怠乏力;氣短懶言;食后脘悶;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證型確定:具備主癥,加次癥2項或2項以上即可診斷。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西醫診斷標準和中醫辨證標準者;年齡18~70(含18和70)歲;1周內無相關藥物治療者。
1.4 排除標準 病理診斷胃黏膜重度異型增生(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及疑有癌變者;合并有消化系統其他器質性病變,或合并有循環系統、呼吸系統、血液系統等其他嚴重原發性或繼發性疾病者;妊娠、哺乳期女性和精神病者;過敏體質和對多種藥物過敏者;懷疑或確有酒精、藥物濫用病史;不能遵守醫囑,依從性差者。
2.1 對照組 給予胃復春片(杭州胡慶余堂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40003,60片/瓶)口服,由山西省中醫藥研究院中成藥房提供。每次4片,每日3次。
2.2 治療組 給予升陽益胃湯口服。組成:黃芪30 g,法半夏、人參片、炙甘草各15 g,羌活、獨活、防風、白芍各9 g,白術、陳皮、茯苓、柴胡、澤瀉各6 g,黃連片3 g,由山西省中醫藥研究院中藥房提供。用法:每日1劑,水煎至400 m L,早晚空腹各200 m L口服。
2.3 療程及注意事項 兩組患者均治療12周,治療期間,所有患者均停用其他相關藥物治療。
3.1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癥狀改善程度。治療前后詳細詢問患者的胃痛、痞滿、嘈雜等臨床癥狀并經專家評定后記錄,同時參照《慢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中的“中醫證候療效評定標準”[4]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中藥新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對上述癥狀進行評分,根據無、輕、中、重計為0、2、4、6分。②脾胃虛弱總體證候改善程度。治愈:主要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療效指數減少≥95%;顯效:主要癥狀、體征明顯改善,70%≤療效指數<95%;有效:主要癥狀、體征明顯好轉,30%≤療效指數<70%;無效:主要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療效指數<30%。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③胃鏡及病理改善程度。參照2010年《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診療共識意見》中的“病理組織學評價”[2]。病理積分評定采用分級記分法,黏膜的萎縮及腸化按診斷結果的無、輕、中、重度分別計為0、3、6、9分。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臨床癥狀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胃脹、胃痛、納呆、喜暖喜按及嘈雜不適等均顯著改善(P<0.05),治療組患者大便稀溏、倦怠乏力癥狀的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P<0.05);除胃脘喜暖癥狀外,兩組患者脾胃虛弱各個臨床癥狀的改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脾胃虛弱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比較(分

表1 兩組脾胃虛弱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
(2)證候療效比較 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脾胃虛弱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證候療效比較[例(%)]
(3)胃鏡及病理改善程度 治療后,兩組患者胃黏膜萎縮程度較治療前改善,見圖1(本期第109頁),且病理積分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見表3。
表3 兩組脾胃虛弱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治療前后病理積分比較(分

表3 兩組脾胃虛弱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治療前后病理積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目前死亡率占全球癌癥第3位的胃癌前期病變,是一種以胃黏膜局部或廣泛性的固有腺體萎縮、黏膜變薄、伴或不伴腸腺和/或假幽門腺化生的慢性胃部疾病。近年來,發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每年的癌變率達0.5%~1%[1]。由于其發病原因、機制的綜合性(涉及多種生理、心理、社會因素共同參與)、臨床癥狀的多樣、復雜性及癌變節點的不明確性,目前西醫治療效果欠佳[6]。
中醫從整體觀念出發,辨證論治,近年來在改善臨床癥狀、逆轉萎縮進程的治療中已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但尚無公認的治療藥物。
中醫認為,本病病因病機與外邪、飲食、情志、素體脾胃虛弱等多種綜合因素共同作用下致脾虛與氣滯、濕熱、血瘀互結有關[2,6],其中脾胃虛弱是萎縮性胃炎胃黏膜萎縮及進一步腸化、異型增生的病理基礎。
升陽益胃湯是中醫治療脾胃虛弱證候的代表方劑之一,出自《內外傷辨惑論》:“脾胃虛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伸故也。當升陽益氣,名之曰升陽益胃湯。”由黃芪二兩,人參、半夏、炙甘草各一兩,羌活、獨活、防風、芍藥各五錢,澤瀉、白術、茯苓、柴胡、陳皮各三錢,另加入二錢黃連組成,具有益氣健脾和胃、清熱除濕功效,前期的動物實驗已表明其對萎縮性胃炎大鼠有很好的治療作用[7]。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整體證候改善總有效率達93.3%,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同時治療組可緩解或逆轉胃黏膜萎縮的程度,表明升陽益胃湯對脾胃虛弱型萎縮性胃炎有很好的治療作用。治療組中醫證候積分改善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升陽益胃湯可顯著改善胃脹、胃痛、納呆、嘈雜,緩解乏力、便稀,減輕胃脘畏寒喜暖不適。從中醫辨證角度,上述癥狀與脾胃虛弱、濕濁內生、運化失司有關。升陽益胃湯中黨參、白術、茯苓、半夏、陳皮益氣健脾,化濕和胃,可改善患者胃痛、胃脹、納呆、乏力、便稀;黃連、澤瀉化濕清熱,柴胡、防風、羌活、獨活疏肝扶脾化濕,可減輕患者的嘈雜不適。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黃芪、人參益氣健脾,可改善胃黏膜萎縮;防風、白芍、獨活解痙止痛,可緩解患者胃痛不適;半夏促進腸蠕動,陳皮助消化、促進胃腸動力,黃連、茯苓抗菌、消炎等,可治療因幽門螺桿菌感染、膽汁反流等因素引起的胃脹、嘈雜等不適[7]。對照組所用藥物胃復春片是由香茶菜、紅參、枳殼組成,雖有益氣健脾功效,但化濕作用略弱,故對患者因脾虛濕重出現的乏力、便稀改善不明顯。
綜上所述,升陽益胃湯對脾胃虛弱型慢性萎縮性胃炎有確切的治療效果,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