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杰,寧 敏,陶曉歌,陳米粒,宋桂華,王妍煒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450000)
肺炎喘嗽是兒童時期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全年皆可發病,冬春兩季為多,因其發病率、致死率居兒童常見病之首,中國原衛生部將其列為兒科四大重點預防疾病之一[1]。本病主要臨床表現為咳嗽、咳痰、發熱、舌紅、苔黃或苔白,發熱為常見癥狀。有研究顯示,家長在患兒體溫為37.0~40.0℃時會給其使用退熱藥,且過量使用退熱藥的現象非常常見[2-3]。本研究以中藥足浴聯合刮痧療法為切入點,探討中醫特色療法在小兒肺炎喘嗽發熱中的臨床價值。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童呼吸病區已在臨床應用中采用中藥足浴聯合刮痧療法治療肺炎喘嗽癥見發熱患兒多年,經臨床檢驗證明其聯合應用對小兒肺炎喘嗽發熱具有很好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在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住院的104例肺炎喘嗽癥見發熱患兒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52例。對照組男29例,女23例;平均年齡(5.78±1.22)歲;平均病程(5.23±1.07)d。研究組男25例,女27例;平均年齡(5.53±1.08)歲;平均病程(4.98±1.53)d。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診斷標準:參考《兒科學》中支氣管肺炎診斷標準[4]。發熱:熱型不定,多為不規則熱;咳嗽:較頻繁,早期為刺激性干咳,極期咳嗽反而減輕,恢復期咳嗽有痰;氣促:多在發熱、咳嗽后出現;全身癥狀:精神不振,食欲減退,煩躁不安,輕度腹瀉或嘔吐。②中醫診斷標準:參考《中醫兒科學》中肺炎喘嗽診斷標準[5]。起病較急,常見發熱、咳嗽、氣急、鼻翕、痰鳴等癥;病情嚴重時可見高熱不退、喘促不安、煩躁不寧、面色蒼白、四肢不溫、口唇青紫、抽搐等癥;肺部聽診可聞及較固定的中細濕啰音,常伴干性啰音。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入組前24 h內體溫≥38.5℃;年齡4~12歲(含4歲和12歲);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不明原因發熱;上呼吸道感染、皰疹性咽峽炎、化膿性扁桃體炎、急性腸胃炎等病程中兼有發熱者;合并重度營養不良、心血管、肝腎及造血系統等全身性疾病者。
1.5 剔除、脫落病例標準 入選后未按既定治療方案進行者;發生嚴重不良事件和/或皮膚燙傷、破損者;觀察項目不全,影響療效評定者。
2.1 對照組 給予止咳、平喘、抗感染治療治療,霧化吸入、口服中藥湯劑或中藥顆粒劑。
2.2 研究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當患兒腋溫≥37.5℃時,研究組聯合中藥足浴和刮痧治療。①中藥足浴方藥物(大柴芩足浴方)組成:柴胡、大青葉、黃芩、連翹、蒲公英、板藍根、綿馬貫眾、荊芥各30 g,將上述中藥煎煮為湯劑,足浴前湯劑加熱至39~41℃,消毒備用的足浴盆盛入熱水,水溫39~41℃,水量以淹沒患兒踝關節為宜。在熱水上置一次性足浴袋,將加熱的足浴藥液倒入一次性足浴袋內;患兒雙足置于足浴藥內,浸泡于熱水內30 min,以微出汗為宜。足浴后5~10 min給予患兒刮痧,用75%酒精棉球消毒刮痧部位,選大椎、大杼、膏盲、神堂、天河水、太溪、合谷、曲池、翳風等穴位進行刮痧或磨痧30 min,直至刮痧或磨痧部位出痧或發紅、發熱。3 d為1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 觀察患兒48 h內使用退熱藥次數,24、48 h內發熱次數。
3.2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體溫下降,48 h內體溫≥37.5℃且≤38.5℃次數<3次,未使用退熱藥;有效:48 h內體溫≥38.5℃次數<2次,使用退熱藥次數<2次;好轉:48 h內體溫≥38.5℃次數<4次,使用退熱藥次數<4次;無效:48 h內體溫≥38.5℃次數>4次,使用退熱藥次數>4次。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48 h內使用退熱藥次數比較 研究組使用退熱藥次數為(2.68±0.93)次,明顯少于對照組的(5.44±1.68)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4、48 h內發熱次數比較 研究組24、48 h內體溫≥37.5℃和≥38.5℃次數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肺炎喘嗽癥見發熱患兒發熱次數比較(℃

表1 兩組肺炎喘嗽癥見發熱患兒發熱次數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
(3)療效比較 研究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肺炎喘嗽癥見發熱患兒臨床療效比較[例(%)]
肺炎喘嗽是兒童時期常見的肺系疾病,中醫認為,肺主氣,合于皮毛,司腠理開合,為五臟六腑之華蓋。肺臟在受到外邪侵襲時可引起外感發熱、咳嗽、氣喘等癥狀。小兒為“陰常不足、陽常有余”的“純陽之體”,其“臟腑薄,藩籬疏,易于傳變,肌膚嫩,神氣怯,易于感觸”。本病病因主要有外因和內因兩大類,外因主要是感受風邪,小兒寒溫失調,風邪外襲而為病,風邪多夾熱或夾寒為患,其中以風熱較為多見;內因是小兒肺臟嬌嫩,衛外不固,如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喂養失宜,久病不愈,病后失調,則致正氣虛弱,衛外不固,腠理不密而易為外邪所中;亦可因邪熱熾盛化火,內陷厥陰,出現高熱動風證候。當患兒出現發熱時,西醫多以口服退熱藥控制體溫,部分患兒口服藥物存在困難,且西醫口服退燒藥容易使患兒產生依賴行為,破壞患兒的免疫功能[6]。中醫則以清熱解毒、引熱下行、疏通經絡、解表發汗為治則,達到退熱解毒的目的。
中藥足浴又稱中藥熏洗療法,《黃帝內經》中即有記載和闡述,通過藥物熏洗使藥物直接被肌膚吸收、分解、利用,在熏洗中通過熱量促進機體新陳代謝,達到治療效果。湯藥可借溫熱之力相助,腠理開泄,邪隨汗出,邪祛正安,加之小兒皮膚薄嫩、親水性強、角質層薄、皮膚的滲透作用較強等特點,可加快血液循環。刺激足部穴位,使藥物通過皮膚、汗腺吸收,達到經絡內外溝通、疏風散寒、清熱解表、調節臟腑功能的作用。另外,現代研究發現,足部分布著300多個腧穴,67個反射區[7],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末梢神經使中藥足浴可以起到引火下行、釜底抽薪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大柴芩足浴方,組成有大青葉、柴胡、黃芩、連翹、荊芥、板藍根等[8],方中大青葉味寒苦,具有抗病毒、抗炎及增強免疫力的作用,其提取液及臨床制劑治療呼吸系統疾病療效確切[9];柴胡味苦辛,具有疏散退熱、瀉苦散辛的功效,同時具有清熱鎮痛鎮靜等廣泛的中樞抑制作用[10];黃芩味苦,具有燥濕清熱解毒的作用。諸藥合用,共奏祛風解表、散寒退熱之效。
刮痧療法是以經絡腧穴理論為指導的中醫外治方法[11],通過刮具對局部組織進行連續機械刺激[12],激發機體祛邪外出,調節陰陽平衡,排出體內瘀血濁毒,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此操作采用虎符銅砭蘸取一定的介質,取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陰肺經等[13]進行反復刮動、摩擦,使皮膚局部出現紅色粟粒狀或暗紅色出血點等“出痧”變化。小兒皮膚嬌嫩,操作時以患兒皮膚充血呈紅色為度,一般較少出現痧點,并配合取大椎、天河水、太溪、合谷、曲池、翳風等穴進行刮痧操作。大椎是諸陽之會,能振奮陽氣,解表、宣肺、祛邪;肩井具有良好的發汗解表退熱功效[14];天河水具有清熱解表、瀉心火的作用,用于治療一切熱性病證,具有清熱而不傷陰的特點;太溪、合谷、曲池、翳風具有清熱解毒、疏風解表的作用。諸穴合用,共奏清熱解毒、疏通經絡、解表祛邪的功效。
本研究以中藥足浴聯合刮痧療法為切入點,探討了一種安全有效、綠色健康的中醫療法,很大程度上彌補了西醫治療的缺陷,彰顯了中醫藥在治療肺炎喘嗽發熱方面的優勢。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開展中藥足浴和刮痧療法治療小兒肺炎喘嗽發熱已達3年,通過臨床觀察發現,中藥足浴和刮痧療法聯合常規方案治療可明顯降低患兒體溫,減輕患兒痛苦,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