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全剛,許明軍,徐遠紅
(湖北省十堰市太和醫院/湖北醫藥學院附屬醫院,湖北十堰442000)
腦卒中,又名“中風”“腦血管意外”,是危害人類生命和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致殘率,卒中后約有75%的患者遺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質量,給社會及家庭造成嚴重經濟負擔。平衡功能障礙是腦卒中患者普遍存在的功能障礙,嚴重制約著患者正確運動模式的建立,且容易增加患者跌倒風險[1]。系統有效的康復治療方案被眾多學者研究,但是偏癱后運動功能障礙仍然是影響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如何進一步提高康復療效,改善患者生存質量是研究的重要內容。本研究觀察針刺帶針狀態下行康復功能訓練來對腦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障礙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十堰市太和醫院神經康復病區就診的腦卒中患者82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41例。對照組男30例,女11例;平均年齡(59.36±10.68)歲;平均病程(3.12±1.65)個月;腦出血14例,腦梗死27例;左側肢體偏癱16例,右側25例。觀察組男34例,女7例;平均年齡(61.17±10.41)歲;平均病程(2.60±1.37)個月;腦出血16例,腦梗死25例;左側肢體偏癱19例,右側22例。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根據《腦梗死和腦出血中西醫結合診斷標準(試行)》中腦梗死、腦出血的診斷標準[2];中醫診斷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中風病相關標準[3]。
1.3 納入標準 年齡18~70歲;經頭顱CT或MRI診斷為腦梗死或腦出血;符合腦卒中的中西醫診斷標準;發病時間在半年內;首次發病;患者無認知功能障礙且積極配合治療;經患者或其直系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有其他顱內病變;意識不清,簡易智力狀態檢查(MMSE)量表評價提示癡呆;合并感覺性失語或精神障礙等疾病;不能配合治療者;心、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者;有重要臟器功能衰竭及癌癥等對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超過中風后肢體功能障礙的疾病或狀態;不能完成基本療程,依從性不好者,不能堅持治療和檢查及難以隨訪者。
2.1 常規治療 兩組患者均給予藥物控制血壓、血糖、改善循環、營養神經;改善關節活動度、改善肌力、增加肌肉耐力訓練等。
2.2 針刺治療 選用0.25 mm×40 mm的華佗牌針灸針(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針刺枕后平衡區,選取于氏頭部腧穴分區枕下區:從腦戶(枕外隆凸的上緣凹陷)至風府(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的凹陷)及從玉枕(腦戶旁開1.3寸)至天柱(橫平枕外隆凸上緣,后發際正中旁開1.3寸),用75%酒精棉球常規消毒后,以45°角刺入皮下,達到帽狀筋膜下,再以15°角方向沿皮下快速刺入25 mm左右,快速捻轉200 r/min,15 min行針1次,30 min后出針。
2.3 康復功能訓練 采用三級平衡訓練法行平衡功能訓練[4]。靜態平衡訓練如坐位靜態平衡訓練,站立靜態平衡訓練,單腿站立靜態平衡訓練;自動態平衡訓練如自動轉體平衡,伸手觸物平衡,坐-站和站-坐的轉移平衡,軀干重心轉移平衡,保護性伸展反應訓練等。訓練時間為30 min,每日訓練1次。
2.4 對照組 針刺治療后留針,15 min行針1次,30 min后出針,再行康復功能訓練。
2.5 治療組 針刺治療后在帶針狀態下行康復功能訓練。訓練時治療師及家屬注意保護患者后枕部,以及患者訓練的姿勢及動作的幅度,避免碰撞及摔倒,訓練30 min后出針。
2.6 療程 每日治療1次,連續6 d后休息1 d,2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 ①平衡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評定[5]。由評價者指導并觀察患者做出14個項目的活動,每個項目的評分為0~4分,0分代表無法完成動作,總分為56分,分值越高代表平衡功能越好。②下肢運動功能:采用Fugl-Meyer下肢運動功能量表(FMA)評定[6]。運動功能最高分100分,只選取下肢運動功能的評定項目,總分為34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下肢運動能力越好。③下肢殘疾程度:采用功能獨立性量表(FIM)評估[7]。分值為18~126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獨立性越好。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治療前,兩組患者BBS、FMA、FIM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BBS、FMA、FIM評分均顯著升高(P<0.05),且治療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腦卒中患者治療前后Bery平衡量表評分、Fuyl-Meyer下肢運動功能量表評分、功能獨立性量表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腦卒中患者治療前后Bery平衡量表評分、Fuyl-Meyer下肢運動功能量表評分、功能獨立性量表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
平衡是人體從事各種活動的基本保障,平衡反應和自發的保護性姿勢反應是隨意運動產生的基礎[8],人體平衡的維持是神經肌肉共同協作的過程。平衡功能障礙是腦卒中最常見的功能障礙。腦卒中患者的康復期望之一是重新獲得步行能力,但是獨立步行需要將負重、邁步及平衡3個要素進行有機結合[9]。因此,平衡功能是步行能力恢復的前提。腦卒中后步行能力恢復的先決條件是靜態和動態的直立平衡[10]。正常獨立步行的能力與患者軀干的控制能力、站立平衡呈高度正相關[11]。在偏癱早期,軀體平衡控制功能對腦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復有重要的預后價值[12]。
中樞神經可塑性是目前腦損傷恢復的理論基礎[13]。成人神經組織受損后主要以神經元側支再生為主,即損傷區臨近的正常神經元側支發芽,向靶組織或其他神經元延伸,形成新的突觸,即可塑性的發生。腦卒中患者通過及時的早期康復訓練,可充分實現中樞神經重建,極大地發揮腦的可塑性。康復訓練開始的時間越早,功能恢復的可能性就越大,預后也就越好[14]。
通過針刺誘發出的隨意運動或通過針刺調整后的運動模式,應配合康復訓練加以固化,促進大腦皮層可塑性的發生[15]。文獻表明,功能訓練結合針刺治療腦卒中可以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16]。
本研究表明,患者帶針狀態下配合平衡訓練治療后,其偏癱步態明顯改善,四肢屈肌張力較針刺后再行康復訓練的患者緩解明顯,患者的平衡功能明顯提高。因此,帶針狀態行康復訓練可以成為臨床上治療腦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礙的一種可行的治療手段,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