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利
(河南省中醫院,河南 鄭州450008)
支氣管哮喘為兒科常見呼吸系統疾病,是因機體對抗抗原性或非抗原性刺激引發的一種以氣道反應性增高為主要特征的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反復發作的胸悶、喘息、咳嗽、氣促等癥狀,多發生于凌晨或夜間,嚴重影響患兒生長發育及身心健康[1]。目前,西醫治療支氣管哮喘多以吸入性糖皮質激素為主,雖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臨床癥狀,但其長期、大量應用易并發骨質疏松、肺部及口咽部感染等,影響治療效果[2-3]。近年來,中醫療法在支氣管哮喘治療中得到一定應用,且已被初步證實安全有效。天灸療法為傳統灸法之一,可直接作用于疾病相關穴位,使局部潮紅、充血、起皰,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健脾益肺湯具有健脾益氣、扶正固本、培補正氣之功效。本研究選取88例支氣管哮喘緩解期患兒,分析健脾益肺湯聯合天灸療法對支氣管哮喘緩解期患兒肺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5年7月至2017年9月河南省中醫院支氣管哮喘緩解期患兒88例,均符合《小兒哮喘中醫診療指南》中的診斷標準[4],患者均處于緩解期,排除3個月內接受糖皮質激素、白三烯抑制劑治療者,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4例。觀察組男23例,女21例;年齡2~14歲,平均(6.87±2.14)歲;病程0.7~5年,平均(3.26±1.32)年。對照組男24例,女20例;年齡2~13歲,平均(6.92±2.21)歲;病程0.8~6年,平均(3.34±1.25)年。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同意。兩組患者病程、年齡及性別等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對照組 予以常規西藥治療。沙美特羅替卡松(GLAXO OPERATIONS UK LIMITED,注冊證號H20090241)治療,每次50μg,每日2次。連續治療3個月。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予以天灸療法聯合健脾益肺湯治療。①天灸療法:第1組取穴為志室、胃俞、肺俞、大杼、大椎、膻中、廉泉,第2組為脾俞、督俞、膏肓、風門、陶道、膻中、廉泉;第3組為中脘、腎俞、心俞、厥陰俞、定喘、膻中、廉泉。取延胡索、甘遂、細辛、芥子以1∶1∶1∶4研磨為粉末,以姜汁調和制成藥餅(1 cm×1 cm×1 cm),將少量麝香加入藥餅。每次取1組穴位,3組穴位交替使用,每次30~60 min,每10 d貼敷1次。②健脾益肺湯組方:黃芪15 g,麥冬10 g,白術10 g,黨參片10 g,五味子6 g,防風6 g,甘草片3 g,大棗3枚,水煎溫服,每日1劑,每日2次。連續治療3個月。
3.1 觀察指標 ①肺功能指標:治療前、療程結束后測定并比較呼氣峰值流速(PEF)、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FEV1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②治療前、療程結束后嗜酸性粒細胞計數。
3.2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5]。臨床治愈:哮喘癥狀完全消失,無須任何平喘藥物;好轉:哮喘發作明顯減輕,但仍需使用支氣管擴張劑或糖皮質激素緩解喘息;無效:臨床癥狀無變化。總有效率=(臨床治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肺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PEF、FEV1、FEV1%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療程結束后,觀察組PEF、FEV1、FEV1%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支氣管哮喘緩解期患兒肺功能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支氣管哮喘緩解期患兒肺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0.05
?
(2)嗜酸性粒細胞計數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嗜酸性粒細胞計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療程結束后,觀察組嗜酸性粒細胞計數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支氣管哮喘緩解期患兒嗜酸性粒細胞計數比較(×109/L

表2 兩組支氣管哮喘緩解期患兒嗜酸性粒細胞計數比較(×109/L
注: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0.05
?
(3)治療效果比較 療程結束后、治療后3個月,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84.09%、93.18%,分別高于對照組的63.64%、72.73%(P<0.05)。見表3。

表3 兩組支氣管哮喘緩解期患兒治療效果比較[例(%)]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支氣管哮喘是由肥大細胞、嗜酸性粒細胞等多種細胞及細胞組分參與的氣道變應性炎癥性疾病,主要特征為氣道可逆性、彌漫性阻塞及氣道高反應性,具有反復發作、遷延難愈的特點,嚴重威脅患兒身心健康[6]。支氣管哮喘發病機制較為復雜,病因尚未完全明確,且無特效藥及特效療法,臨床治療該病多以緩解氣道炎癥為主,治療藥物包括抗免疫球蛋白E抗體、緩釋茶堿、白三烯調節劑、吸入性糖皮質激素等,雖可有效緩解臨床癥狀,控制病情進展,但無法逆轉或治療哮喘,且長期應用不良反應較多[7]。因此,積極尋找一種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案對支氣管哮喘患兒尤為關鍵。
近年來,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中醫療法在支氣管哮喘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并取得良好效果。中醫認為支氣管哮喘屬“哮病”“肺病喘咳”等范疇,小兒肺臟嬌嫩,脾腎不足,脾、腎、肺功能失調致使痰飲形成,外邪侵襲,引動伏痰留飲,氣因痰阻,痰因氣升,相互搏結,致使氣道阻塞,氣機升降不利,氣息喘促,表現為邪實之證,反復發作,氣陰損耗,致使脾、腎、肺進一步受損,哮喘緩解期多表現為脾腎肺氣虛。根據“急治標,緩治本”的原則,本研究采用健脾益肺湯、天灸療法治療支氣管哮喘緩解期患兒,效果頗為顯著。健脾益肺湯為健脾益肺、化濕通竅之良藥,方中防風、黃芪、黨參共為君藥,具有扶正固表、健脾補氣功效;白術為臣藥,可補脾助氣血之源,使氣血旺、衛外固;麥冬滋養肺陰,五味子收斂肺氣,氣陰雙補共為佐藥;甘草、大棗為使藥,調和諸藥;全方由整體入手,共奏健脾益氣、扶正固本之功效,以培補正氣,抵御邪氣入侵。現代藥理學證實,五味子、黃芪、甘草、黨參等中藥具有抗過敏、抗炎、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及抗病能力,維持機體內環境平衡的功效[8]。中醫療法除藥物內服外,還包括穴位貼敷、針灸、針刺等外治法。穴位貼敷可增強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功能及機體免疫功能,緩解過敏狀態,從而發揮抗過敏作用,同時還可促進滲出物吸收,解除支氣管痙攣,達到平喘的效果。三伏天灸療法為中醫特色療法,根據中醫春夏養陽、冬病夏治、天人相應原理,敷以中藥。方中延胡索活血理氣,散瘀;甘遂可瀉水積,破積聚;細辛解表散寒,溫肺化飲;芥子溫中散寒,利氣化痰,通絡;生姜散寒發表,開痰。諸藥合用,發揮祛痰平喘、溫肺行氣功效。現代藥理學證實,天灸療法可溫陽利氣,使肺氣升降正常,溫脾補腎,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有效防止支氣管哮喘[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療程結束后PEF、FEV1、FEV1%均高于對照組(P<0.05),嗜酸性粒細胞計數低于對照組(P<0.05),且療程結束后、治療后3個月治療效果均優于對照組(P<0.05)。原因在于健脾益肺湯、天灸療法聯合應用,作用協同補充,共奏祛痰平喘、溫肺行氣、健脾益氣、扶正固本功效,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聯合采用健脾益肺湯、天灸療法治療支氣管哮喘緩解期患兒,可明顯促進患兒肺功能恢復,有效降低嗜酸性粒細胞計數,治療效果更為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