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鈺
印度尼西亞(以下簡稱印尼)是東南亞最大的國家,也是東盟最大經濟體,還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國、G20 中唯一的東盟成員。因此,印尼長期被認為是具有發展前景的發展中國家,更具有成為地區性大國的潛質。作為東盟的創始國之一,印尼越來越多的參與地區和全球事務,在地區和全球層面的戰略影響力日益凸顯。自古以來,印尼一直是中國重要的鄰國。2013年,兩國關系升級成為全面戰略合作伙伴。
《雅加達郵報》創刊于1983 年4月25日,是印尼發行量最大也是最有影響的英文報紙,內容涵蓋了經濟、政治以及綜合性等方面,是了解印尼對外政策的重要窗口。該報受眾是學歷較高的印尼本國以及外國讀者,立場、觀點較為中立,被印尼記者協會認定為“一份能好好秉持新聞道德及標準的報紙”。[1]
本文通過道瓊斯新聞數據庫 “china”為關鍵詞對《雅加達郵報》2018年1月1日至 2018年12月31日的涉華報道進行了檢索,共搜到新聞報道721篇,剔除相關性不大的新聞538篇,共有183篇報道作為分析樣本。這183篇報道根據議題可分為三類:政治報道、經濟報道、文化報道,統計如下:

表一 報道各類議題統計表

議題 具體內容 數量(篇) 占比中國經濟對印尼經濟的影響 47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13中印經貿合作 17中國經濟 9經濟(86篇)46.7%文化交流 4文化(18篇)旅游 8宗教 6合計 184 100%9.8%
從表一可以看出,2018年《雅加達郵報》的涉華報道多集中于政治和經濟方面,而文化報道比較少。本文將通過分析這些報道,并對其中的典型文本進行深度解讀,總結出《雅加達郵報》建構中國形象的特點等。
《雅加達郵報》2018年報道中國的80篇政治報道,按照報道傾向分為正面積極、客觀中立、負面消極,與議題內容作交叉統計,結果如下:

表二 政治議題內容*報道傾向
從表二中可以看出,政治議題的報道傾向性以客觀中立居多,其次正面積極,負面消極較少,且大多數新聞報道以客觀中立為主,也有不少積極正面內容,這些涉華新聞報道總體塑造了一個開放包容、和平公正的大國形象。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從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舉世矚目,《雅加達郵報》報道對中國的發展表示出了贊賞的態度。2018年5月5日,在《成長中的中國將在11月舉辦第一屆國際進口博覽會》報道中提到:“中國一旦實施‘一帶一路’倡議,這種貿易將進一步增長。迄今為止,中國已成為包括印尼在內的世界許多國家的頭號貿易伙伴?!?/p>
中國的政治實力和經濟影響力日漸增強,由中國主導推動的“一帶一路”倡議給沿線國家特別是東盟諸國帶來顯而易見的經濟利益和隱蔽的政治利益。“可以說中國的政治活動阻止印度洋成為美中‘競技場’,隨著中國力量的增強,化解了美國在東南亞的強大勢力,起到區域力量平衡的作用,變相阻止了美國推行的‘回歸亞太’戰略”。[2]《雅加達郵報》2018年11月15日在《印尼邀請中國進入印度洋》報道中指出佐科 “希望中國能夠成為印度洋地區海上部門合作的東盟伙伴,克服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安全問題?!?/p>
所謂的威脅主要指南海爭端。南海爭端涉及中國與東盟六國七邊,包括印尼,故而印尼對中國的日益強大也保持了一定的警惕,擔心中國對其和其它東盟國家構成威脅。[3]對此,在《雅加達郵報》的報道中也有反映。譬如2018年10月8日的報道《“一帶一路倡議”:機遇還是威脅》中有這樣的表述:“中國在南海特別具有侵略性。這一地區具有戰略意義,而且自然資源豐富。毫無疑問,南海周邊的沖突正在升級,這是由于中國在這一領域的侵略性造成的”。印尼在關乎國家利益的問題上對中國形象的塑造帶有較強的負面傾向。在2018年8月8日的《加強東盟》報道一文中認為,中印之間的摩擦時有發生,“雖然印度尼西亞是一個非聲索國,與中國沒有領海爭端,但印度尼西亞的專屬經濟區與中國傳統漁場確實有一個重疊的聲索,這導致了一些小沖突。”
雖然《雅加達郵報》新聞報道的基調大多客觀中立,但也有消極偏頗的內容出現。在某些文章中頻繁的使用“ambitious”(野心勃勃)等來描述中國的政治和外交活動,由此可知其對中國的崛起既有贊賞也存在憂慮。
《雅加達郵報》2018年報道中國的86篇經濟報道,按照報道傾向分為正面積極、客觀中立、負面消極,對經濟議題內容和報道的傾向性作交叉統計,結果如下:

表三 經濟議題內容*報道傾向
根據表三可知,經濟新聞報道中,報道傾向仍然以客觀中立為主,正面積極和負面消極的內容相差不大,數量不多。
《雅加達郵報》在中國經濟議題上大多是描述當前的中國經濟情況,敘述和闡釋中國經濟運行形勢,并對中國經濟發展呈現的態勢持客觀中立的態度,對中國經濟大國的形象塑造較為明顯,對中國積極參與世界貿易一體化、經濟全球化的進程表示肯定,也承認了中國對印尼經濟、東南亞經濟甚至是世界經濟的貢獻。例如,2018年11月13日的新聞《阿里巴巴京東在光棍節銷量創下新高》、2018年5月4日的新聞《美國和中國是有競爭力的伙伴》等。其中有較多數量的報道反映中國—印尼之間的經濟往來和貿易交流,表達了印尼渴望和中國進一步發展積極友好的貿易合作伙伴關系的愿望。
中美貿易摩擦是2018年以來影響世界經濟發展的大事,《雅加達郵報》對此也進行了較多的報道,這些報道對中美貿易摩擦的傾向還是比較客觀,認為美國單方面挑起的貿易摩擦對誰都沒有好處,印尼是這場貿易摩擦的受害者。
由于中國—印尼的經濟貿易聯系已經密不可分,中美貿易摩擦殃及池魚,對印尼的經濟也會造成較大的沖擊和破壞?!堆偶舆_郵報》對中美貿易摩擦不支持,呼吁兩個大國盡早結束貿易對抗。例如該報2018年9月20日的報道《洞察:貿易戰沒有勝利,只有壞人》中就提到,印尼總統佐科堅決反對貿易戰。《雅加達郵報》多篇報道強調中美貿易摩擦所產生的各方面的利弊,特別是對印尼經濟的負面影響,希望美中早日停戰。
《雅加達郵報》報道認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對印尼是機遇和壓力危機并存。印尼搭上中國經濟發展的輪船順風而行的同時,也擔憂中國會對東南亞特別是印尼市場造成強烈沖擊和產生更嚴重的貿易逆差。例如2018年3月28日的報道《對中國鋼鐵洪水的恐懼》中提到:“這兩個世界最大的經濟體(恰好是印度尼西亞的第一大和第二大出口目的地)之間的貿易戰升級和持續的風險值得密切監測,因為這一爭端可能影響全球經濟,更多的中國商品可能會淹沒印度尼西亞市場。”在中美貿易摩擦中,印尼也不得不引入更多外資來緩解貿易摩擦帶來的經濟下行壓力,中國就是首選。更多中國資本進入印尼能幫助其利用貿易摩擦這個機會窗口平穩度過經濟危機,但印尼同時也擔憂中國通過資本輸出對印尼進行經濟控制。在2018年10月29日的《中國投資機會之窗》的報道中,對中國貸款持謹慎態度的懷疑人士稱“他們對于接受中國投資的風險存在合理的擔憂:擔心中國可能會將燒錢的垃圾項目引入印度尼西亞,這些項目給中國公司的報酬過高,印度尼西亞負擔不起,目的是將印尼困在其無力償還的債務中?!?/p>
《雅加達郵報》2018年對中國文化方面的報道雖然總體數量不多,但是它的重要性不可忽視。將18篇文化報道的傾向性分為正面積極、客觀中立、負面消極,與議題內容作交叉統計,結果如下:

表四 文化議題內容*報道傾向性
近年來中國—印尼兩國高層推動旅游文化等交流活動,《雅加達郵報》對中國的文化報道相當積極,多集中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及其現代演變,以及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
在旅游領域,《雅加達郵報》大力宣傳中國—印尼旅游的良好發展態勢,特別是印尼已成為中國人赴東南亞旅游的重要國家,這對雙方文化交流和經濟友好往來都有積極意義。例如在2018年5月5日的報道《中國在印度尼西亞入境外國游客中排名第一》中提到:“我們的目標是在2018年吸引1700萬外國游客到印度尼西亞旅游。中國是我們的目標國家之首,預計將有300萬中國游客來到印度尼西亞,是我們游客增長目標的52%?!?/p>
隨著兩國民間的文化交流不斷,《雅加達郵報》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例如京劇、春節等傳統藝術形式和節日的報道也越來越多。譬如在2018年9月21日的報道《<我的京劇>一瞥:中國經典》中提到:“京劇在中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的同時,蘭新劇團通過《我的京劇》,努力把它的藝術形式介紹給了包括印度尼西亞在內的其它國家?!?/p>
在宗教方面,印尼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因此對中國新疆的伊斯蘭教徒工作生活等十分關切。由于兩國由于文化差異、宗教政策等溝通原因,印尼對中國的宗教政策存在一定的誤解,《雅加達郵報》對中國宗教方面的報道有負面傾向。2018年12月21日報道的《中國對新疆涉嫌虐待問題的回應》一文中稱:“西方國家指責中國通過其‘再教育中心’迫害維吾爾人,北京堅稱這實際上是打擊宗教極端主義的職業和培訓中心?!?/p>
從《雅加達郵報》2018年涉華報道來看,印尼主流媒體看待中國的立場總體以客觀中立為主,雖然也有少量的負面報道,但相比之下正面報道所占的比例更大一些。今后,中國要“一國一策”做好面向印尼的傳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要講好中印對接的故事。比如印尼“全球海洋支點”戰略是現任佐科政府施政的總規劃,與我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在貿易、基建、安全以及人文等方面存在著對接的基礎;二是加強回應。如印尼擔憂中國的強大會對周邊國家構成威脅,我們應當有針對性地回應印尼受眾關切的問題,傳播好“命運共同體”理念;三是重視新媒體平臺,目前已有Cliponyu、Bigo Live、Nonolive、Balala Live、Vshow等中國的直播視頻在印尼推出,很受印尼年輕用戶喜愛,為未來面向印尼的傳播提供了很好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