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丹陽 張治祥
【摘要】特發性竇性心動過速(IST),屬中醫心悸范疇。其主要臨床表現:心悸不安甚則不能自主。體質學說認為個人體質類型可以決定人體對一些治病因素的易感性,機體患病的類型也受其影響。當前西醫對此疾病的治療方法的對比資料尚少,一般為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為了更加全面的防治該病,通過中醫體質學說探究體質與IST的關系,結合中醫傳統辨證論治,以更好地改善臨床癥狀,并舉案例進行臨床論證。
【關鍵詞】特發性竇性心動過速;體質學說;防治
【中圖分類號】R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0..02
特發性竇速(IST)的發病機制未闡明,有竇房結自律性增加、β腎上腺素能超敏感、迷走神經張力減低等原因[1]。Codvelle在1939年發現1例無器質性疾病的年輕病人,在休息狀態下竇性心律達160次/分,為特發性竇速的首次報告[2]。IST屬中醫心悸范疇,證型有:心虛膽怯證、心血不足證、陰虛火旺證、心陽不振證等?;颊哂X心中跳動不止,心搏異常,跳動過重或忽跳忽止,陣發性發作或持續不解,是診斷心悸的主要表現,兼有神情緊張等。IST是指靜息狀態下竇性心律超過100次/min(24 h平均心
率>90次/min且沒有原發病因),常伴有與情緒相關的心悸,中年人的發病率是1.2%[3]?,F無明確的治療方法能夠改善IST預后,一些患者對β受體阻斷劑的治療顯效,對β受體阻斷劑治療無效的IST病人可行導管射頻消融改良竇房結有一定的療效,不過遠期效果有限,而且部分患者要多次消融,消融造成的并發癥的發生率也會升高。目前伊伐布雷定緩解IST的有效率>70%[4]。本文將淺析體質學內涵及其對特發性竇速辨證論治的指導意義。
1 體質學說
祖國醫學對體質問題的認識頗久,創于《內經》,明清時期基本成熟。中醫體質學說融生物學、人類學、心理學和醫學于一體研究,主要內容是人類體質的形成、特征、類型、體質的差異及其與疾病發生、發展和影響的關系。它是中醫學對人體認識的一個部分,在養生保健和防治都有重要意義。
1.1 體質的基本概念
體質,“體”指身體、形體;“質”即特質、性質。體質是稟受于先天、調養與后天,是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等與自然、社會環境相適應的人體個性特征。豐富體現了中醫學“形神合一”的體質觀。機體內外環境多種復雜因素共同作用促使了體質的形成,首要和先天、后天因素兩方面緊密關聯。體質是個體生理特性的整體性綜合反映,不能將整體觀念的精髓都賦予“體質”中,但至少“人是一個有機整體”中的部分內容,可通過“體質”研究,進行論述:臨床診療中,從對體質的辨識,來體現“整體觀念”。體質的概念與中醫學的其他一些概念來說更加有可操作的特性,有對應的實體可尋,可從結構、功能、代謝,遺傳等方面找到實證性研究[5]。
1.2 體質的分類
具體的分類方法有陰陽分類法、五行分類法、臟腑分類法等;人體正常體質有陰陽平和、偏陽和偏陰三種類型?,F代醫家的分類方法也有多種,分為四分法、六分法、七分法、九分法等。本文主要運用王琦教授的的9種基本中醫體質類型的分類: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瘀血質、氣郁質、特稟質等[6]。
2 體質與特發性竇速的關系
個人體質類型有差異,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不同,因此對某些疾病易感性也是有差異的。同一種致病因素,因體質存在差別,表現的證型可不同,應辨證論治。平和質的人,陰陽平衡,不易發病,患病預后良好。《內經》提及飲食不當可以導致心悸的發生,說明心悸的發生與過食咸味有關。張機在《傷寒雜病論》提出心悸的發生與痰飲及水飲有關,《金匱要略》載有:“食少飲多…,甚者為悸。”朱丹溪認為飲食的偏嗜參與痰濕體質的形成,是心悸的重要原因。虞搏發現勞思太過發為心悸。長期情志不舒、氣郁表現為性格內向、郁悶、敏感多疑等,歸于“氣郁質”體質。正虛致悸,氣血陰陽的虧損,心失所養,都可發展為心悸病。陽虛形成心悸,主要是陽氣不足、表現為虛寒現象特征的體質狀態。李用粹認為“陰氣內虛,虛火妄動”可引發心悸。劉河間認為心悸的病機是“水衰火旺,其心胸躁動,謂之怔忡”。
李杲注重脾胃的功能,曰脾胃內傷,陰火擾心而致心悸。
3 以體質防治及案例
體質可決定發病與否及對疾病的易感性和傾向性,還可影響病機變化、病性和癥候性質,影響轉歸及預后。以中醫理論為主導,結合體質學說指導IST的辨證論治,判斷病變的性質和發展趨向,指導其治療,更利于特發竇性心動過速患者癥狀的改善?;颊邊桥?,32歲,因“陣發性心慌3月余”就診,患者3月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陣發性心慌,伴乏力,在某三甲醫院診斷:“特發性竇速”,建議行“竇房結射頻消融改良術,因有30%的復發率,患者希望中西醫結合治療遂來我院。門診癥見:心慌,乏力,頭暈,口干,納可,二便調,眠差,查體:形體略瘦,面色少華,舌紅少苔,苔薄黃,脈細數,T:36.3℃,P:107次/分,R:21次/分,BP:110/80 mmhg,律齊。輔助檢查:EKG:竇性心動過速,holter:平均心率超過95次/min;西醫診斷:心律失常,特發性竇速;中醫診斷:心悸;查文獻及相關資料認為IST患者起病隱匿,癥狀的嚴重程度與心率之間往往無直接關系[7] ?;颊唧w質屬陰虛質,歸“心悸”范疇,證為“氣陰兩虛,陰虛火旺”,治則治法:補虛固本為主,益氣養陰,安神定悸。方藥組成:黃芪、川芎、懷牛膝、丹參、天冬、天麻、酸棗仁、生地、麥冬、玉竹、生牡蠣、黨參、當歸、鹽知母、龜板膠、炙甘草,服用7劑復診:患者訴心慌有所緩解,頭暈,睡眠改善、納食可,二便調。舌脈同上。繼用上方水煎7劑,1周后三診:患者心慌減輕,頭暈改善,夜休可,大便干,舌淡紅,苔薄黃,脈細,白天的靜息竇性心率90 bpm,處方:上方黨參加量,加玄參,水煎14劑。四診:癥狀好轉,心慌發作減少。繼服14劑,有效降低心率,但長期療效仍需隨訪。
4 小 結
特發性竇速的發病機理不明,治療方面有局限性,在現代醫學、祖國醫學中需繼續探索研究。祖國醫藥博大精深,名醫各有所長及各家學說都值得研究。因病例量少,觀察指標有限,筆者學識有限等因素,存在一定的不足。希望通過中醫及體質學說研究治療IST,總結經驗,具有臨床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孫育民.2015年美國心律學會診斷和治療體位性心動過速綜合征、不恰當竇性心動過速和血管迷走性暈厥專家共識解讀[J].世界臨床藥物,2016,37(11):731-734.
[2] 郭繼鴻.新概念心電圖[J].2002.
[3] 解新星,侯應龍.竇性心動過速[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13(1):71-73.
[4] 孫育民.2015年美國心律學會診斷和治療體位性心動過速綜合征、不恰當竇性心動過速和血管迷走性暈厥專家共識解讀[J].世界臨床藥物,2016,37(11):731-734.
[5] 何裕民.體質研究-現時代中西醫學的最佳交融點[J].醫學與哲學(A),1996(6):288-291.
[6] 王 琦.9種基本中醫體質類型的分類及其診斷表述依據[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8(4):1-8.
[7] Olshansky B,Sullivan R M.Inappropriate sinus tachycardia[J].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13,61(8):793-801.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