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袁勘省 高長安
近年來,國內行政區劃調整的節奏越來越快,步子越來越大,對加強區域中心城市的建立,對帶動和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起了較大推動作用。西安作為關中平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和陜西省的行政中心,隨著“大西安”概念的提出,“大西安”的建設也提上議事日程。而從時空多角度看,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平原地區,本身就存在內在和外在的時空固有一體化,具體體現在自然地理、行政區劃、河流治理和利用、交通和基礎設施、區域功能劃分、人群文化心理認同等諸多方面,為目前“大西安”區劃調整奠定了重要基礎。
陜西省地形地貌形態等自然地理條件與環境上的區域差異十分明顯。陜北黃土高原、關中盆地平原和陜南秦巴山地三大區域構成了特征不同的三大自然分區。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平原,位于陜西省中部,介于南部秦嶺和渭北北山(岐山、九仲山、嵯峨山、藥王山、將軍山、黃龍山等)之間,西起寶雞峽谷,東至潼關以北黃河邊,長約300余千米,海拔約300-800米,面積約3.6萬平方千米。因在函谷關(后亦稱潼關)或大散關之間(一說在函谷關、大散關、武關和蕭關之間),西窄東寬,號稱“八百里秦川”。在這樣一個四周以山與大河阻隔的區域,又以渭河中下游為主干,匯集和聯結眾多支流,形成彼此密切聯系的平坦區域。與全國其他大的地區相比,該區域很難再以較大的明顯地形特征為界,既而劃分出相對獨立的區域。故此,關中平原長期以來形成了自然地理環境特征上的固有一體化。
秦統一全國后國都管轄的范圍很大,其國都咸陽周邊地區由內史治理。秦內史轄縣一種說法轄42縣;另一種說法轄44縣。西漢承秦制,也在京畿地區設置內史,漢景帝分左右內史,轄境相當于今天關中平原全境。
隋建都長安(新都大興城),開皇三年(583)撤銷京兆郡,由雍州統縣。大業三年(607)改雍州為京兆郡,轄22縣,轄區約今西安市及東至潼關縣、西至武功縣、北至銅川市、南至寧陜縣北部的大片地區。唐開元元年(713)以雍州改置京兆府,領23縣,轄區約今西安市及東至渭南市,西至武功,南至鄠邑區,北至銅川,治所在京城長安城的整個區域范圍內。
五代轄區縮小。宋京兆府領15縣。金初京兆府轄五州12縣。貞祐元年(1213),分鳳翔、郿縣、盩厔來屬,始為八州12縣。
元至十六年(1279)以金京兆府改置“安西路總管府”,后改為奉元路,京兆府城也隨之改稱奉元路城。明洪武二年(1369)改奉元路置西安府,領六州31縣。轄境東至潼關,西至永壽,南至鎮安,北至韓城。清沿稱西安府治所不變,仍省治,領15縣。轄境東至渭南,西至盩厔,南至鄠邑,北至同官(銅川)。
民國二年(1913)“廢府設道”。省府駐西安,中道署亦駐西安,大體領屬今西安地區。民國三年(1914)東、西兩道合為關中道。民國十六年(1927),民國政府把西安列為特別行政區,撤銷了市級建制,行政隸屬陜西省。1932年,國民黨四屆二中全會決定以長安為陪都,定名西京。1944年陜西省政府決定成立西安市政府,正式劃西安為省轄市,面積約230平方千米。1947年國民政府出于政治軍事需要,將西安與沈陽、漢口、廣州一并升格為行政院的直轄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西安仍設12個區,面積約230平方千米。1958年底長安、藍田、臨潼、戶縣劃歸西安市,轄域面積擴大為6737平方千米。1961年又將藍田、臨潼、戶縣劃出,轄域面積縮小為2417平方千米。1966年將咸陽升縣級市其范圍為今咸陽秦都和渭城為主的主城區隸屬咸陽專區;1971年又將咸陽市劃出。1983年將藍田、臨潼、戶縣、周至、高陵縣劃歸西安市,轄域擴大為9983平方千米。至1990年底西安市共轄7區6個縣。隨著臨潼、長安、高陵、戶縣先后撤縣設區,西咸新區歸西安市托管,西安市目前總面積10752平方千米,現有人口1200萬人(含流動人口)。
從以上不難看出,在民國中期前,西安的轄區雖時有變化,但總是以“大西安”的面貌存在。只是到了民國中期設立現代意義上的西安市時,西安的行政區劃才直線縮小。后來隨著西安市的發展需要,又逐漸擴大面積,直到今天的行政區劃現狀。

秦漢新城規劃展覽中心

西安浐灞生態區
我們雖然不能以現代城市區域功能劃分來分析古代的區域功能劃分,但是從秦漢上林苑的設立和唐長安城南部設為風景區都不難看出,當時的功能區設置是基于“大西安”甚至整個關中來考慮的。上林苑地跨今日長安區、鄠邑區、周至縣、藍田縣四區縣和咸陽市,縱橫340里。其他地區自然成為種植業區和其他功能區。現如今,如果還按當時的功能劃分,西安市還有什么發展區間呢?即便如此,作為都城的長安,其后期的保障也出現了問題,以至于通過漕運東部的糧食來維系古長安城的供給。
從漢武帝下令將左右內史分為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個相當于郡的特別行政區名稱含義看,當時已經有了區域功能的劃分。京兆尹的“京”字即“大”的意思,“兆”即眾的意思,首都大眾所聚,人煙稠密,故稱“京兆”;左馮翊的“馮”字音“憑”,即輔助、屏障的意思,“翊”即輔佐、保衛的意思,其地在京師長安之左(東),取屏障輔衛京師之意;右扶風,因其地在京師長安之右(西),又是西周禮儀文明的發源地,取“扶助京師,以行風化”之意。
現如今,西安作為國家中心城市,也在實施秦嶺北麓生態環境保護,西安向南發展的空間嚴重受限。借鑒歷史,實施“大西安”戰略顯得十分必要和可行。
作為古代重要的國家行為之一,河流治理和水資源利用顯得尤為突出,并且往往也是從大的區域來考慮的,西安地區莫不如此,同樣體現了“大西安”的一體化。
鄭國渠是秦時在關中修建的一條最大的水利灌溉工程。它自仲山西瓠口(今陜西禮泉東北惠民橋西)引涇水東流,至今三原北會合濁水,利用濁水和石川河水道,再引流經今富平、蒲城之南,注入洛水,全長三百多里;白渠是古代關中平原人工灌溉渠道,灌溉今涇陽、三原、高陵、臨潼等區縣。1930年在鄭國渠和白渠基礎上興建的涇惠渠是關中三大灌溉渠系之一;西漢時,漢武帝對鄭國渠進行了進一步修建,自今陜西眉縣東北的渭水北岸,引渭水東流經今扶風南,又經武功、興平、咸陽之北,至灞、渭會合處東注入渭水,唐代時鄭國渠又有較大的擴展;龍首渠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條地下井渠,即今陜西關中洛惠渠的前身,自徵(今澄城縣)引水至商顏山(今鐵鐮山),沿山挖明渠,岸常崩塌,故穿鐵鐮山,開井渠法,開創了后代隧洞豎井施工法的先河。北周保定二年(562)又曾在今大荔縣開龍首渠以利灌溉,唐代亦曾在大荔縣一帶引洛河、黃河水灌溉田地。
上述水利工程的建設,都需要集中“大西安”的智慧,集中大西安的人力物力,建成后又惠及眾多區域,體現了“大西安”河流治理和水資源利用的一體化。
今日渭河、涇河等河流的治理,關中環境保護,秦嶺保護、霧霾治理同樣需要一體化行政區劃調整來保證。
在道路建設方面,以秦馳道和秦直道為始,以關中為中心,輻射全國。著名的馳道有9條,有出今高陵通上郡(陜北)的上郡道,過黃河通山西的臨晉道,出函谷關通河南、河北、山東的東方道,出今商洛通東南的武關道,出秦嶺通四川的棧道,出今隴縣通寧夏、甘肅的西方道,出今淳化通九原的直道等;秦直道南起京都咸陽軍事要地云陽林光宮(今淳化縣涼武帝村),北至九原郡(今包頭市西南孟家灣村),穿越14個縣,700多公里。路面最寬處約60米,一般亦有20米,在中國交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俗稱“直道”或“秦直道”。
就古代長安城而言,渭水之上架有3座橋梁,即名聞天下的東渭橋、中渭橋、西渭橋,再加上城東的灞橋,以這些橋梁為依托,道路向外延伸,構成了關中地區道路網的主干。與此同時,這些橋梁也成為長安城防御體系中至關重要的安全屏障。
從關中整體考慮所建設的道路網絡和橋梁等設施,同樣體現了“大西安”交通和基礎設施的一體化。
自古以來,無論是長安還是后來的西安,其政治中心的地位,其經濟中心的地位,其文化中心的地位,鑄成其吸引力和凝聚力,使其成為關中平原人群仰望之地,理想的目的地。大家以在西安讀書為榮、以在西安供職為榮、以在西安做生意為榮、以在西安結婚定居為榮,如此等等。與此同時,長安和后來的西安,對關中平原又形成影響力和輻射力,使關中平原人群的交往頻繁、聯系緊密。關中方言、秦腔,相近的飲食習慣,相近的風俗民俗等外在表現下的文化內涵和內在心理,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在日益趨同。由此,也形成了關中平原人群心理認同的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