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應該是智慧的,不僅教育者是智慧的,受教育者是智慧的,教育的方式是智慧的,整個教育過程都應該是智慧的,智慧是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應該充滿智慧的關照和想象,使智慧成為教育的基本內核。
我們想象智慧的教育是柔軟的,這種柔軟“不是槌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使卵石臻于完美”。智慧的教育似水,不拘常形、不束常態,彰顯著柔軟的力量,這種柔軟以久久為功的耐力不知不覺地使卵石臻于完美,沒有急功近利的槌的強行打擊,沒有批量打磨的工業加工,也沒有強權壓制下的外型重塑,使卵石始終保持天然的色澤和各種自然的形狀;這種柔軟并非排斥鮮明的個性、獨特的觀點,而是溫柔地呵護個性的鋒芒和觀點的銳利,而不致攖其鋒芒、摧其個性、斷其觀點、抑其想象、阻其創新。“水本無華,相蕩乃生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正是這種柔軟為水與水的相蕩、石與石的相擊創造了條件,彰顯出教育的真正力量;這種柔軟于學生而言,沒有強制學習的痛苦,沒有強權籠罩下的壓抑,沒有強行限定的目標,沒有強勢推進的教學,學習溫馨而舒適、自主而自由。這種柔軟于教師而言,所有的教學行為都基于兒童立場,是“長大的兒童”與成長中兒童之間的心靈對話,是“兒童”間的嬉戲、玩耍。正是在這種映襯著童心和童趣的嬉戲、玩耍中,不斷演繹著生命相遇的傳奇,教學就這樣在童年中相遇,在游戲中相遇。
我們想象智慧的教育必定是充滿故事的,校園就是一個故事王國,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故事發生,學生是在故事中長大的,課堂就是一個演繹故事的地方。智慧的教師應該是善于講故事的,他們善于從學生的生活、學習中尋找素材,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表達方式,使教學變成故事會,讓學生沉浸在故事中,故事中悄然嵌套的知識、情感、觀念、哲理等潤物無聲地融入學生的心中,教學原來可以是無形的;智慧的教師一定善于讓每個學生編織自己的故事,學生既是故事的編織者也是故事的主角,他們將學習置于一定的故事情境中,有著如泣如訴、跌宕起伏、婉約清揚等不同的故事情節,學習因故事而不同,學習因故事而精彩,學習原來是有故事情節的;充滿故事的教育是智慧的,如果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缺少故事,學習必然是乏味的,如果在教師的教育生涯中缺少故事,其教學必然是遺憾的。做一個有故事的教師,讓每一次教學都成為有故事的教學,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充滿故事的人,用故事來豐盈學生的童年和學習時光,學習因故事而美好。
我們想象智慧的教育必定閃爍個性的光芒,教師是個性的,學生是個性的,教育過程是個性的,教育結果同樣是個性的。這種個性的光芒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1)讓課堂充滿選擇,沒有選擇就無所謂自由,沒有自由就無所謂個性學習。智慧的課堂必定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通過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使課堂變成“資源超市”,每個學生都能在“貨架”上找到適合自己“口味”的學習資源;(2)讓意義網狀擴散,教學其實就是一種意義傳遞,智慧的教學必定是富含意義的,必定是將教師的教學意義有效轉化為學生的學習意義,讓每個學生都能認識到學習的意義。學生通過自主確定學習目標、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自行探索學習路徑,打破通常的鏈式意義傳遞,繼而呈現阡陌交通般的網狀傳遞形態;(3)讓學習隨時發生,每個學生個性特長不一、學習目標不一、學習方式不一,其學習發生呈現散點狀分布。智慧的教學其學習發生必然是隨時且隨機的,這就要求課堂保持足夠的靈動,不受既有形式、標準、模式等的束縛,將線上與線下、課內與課外有機融合,將學習向學生的生活無限延伸,形成“全息”的學習形態,促成學習的隨時發生。
我們想象智慧的教育必定伴隨高品質的思維,這種高品質的思維同樣包括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獨創性、批判性等基本特征,概括起來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1)課堂讓思維自由“生長”,智慧的課堂必定富含思維的“種子”,這些思維的“種子”如蒲公英般輕盈飄蕩,每個學生身上都擁有思維“觸發器”,這些思維的“種子”一旦獲得適宜的“光照”“養分”,就會與學生身上的思維“觸發器”發生“觸碰”,使思維的“種子”在學生的身上“萌芽”“生長”。我們想象智慧的課堂必定有著成熟的思維“生長”機制,必定有滿足思維“生長”的足夠養分,必定能觸發每個學生的思維“生長”;(2)課堂讓思維深深“扎根”,智慧的課堂不但有無數的“泉眼”,思維如“泉水”般汩汩涌出,而且有發達的“根系”,保證思維不斷向“深處”延伸。我們想象智慧的課堂一定有著系統的設計,通過針鋒相對的辯論、頭腦風暴的討論、發人深省的問題、刻骨銘心的旅途、群策群力的探究等樣式,形成一個巨大的思維“磁場”,以持久地觸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思維不斷“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我們想象智慧的教育定然不會違背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身心發展規律,定然不會有學習的痛苦與迷茫,定然會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激發學生的生命潛能;我們想象智慧的教育定然不會功利和浮躁,定然會著眼教育的本原,合理利用一切教育元素,實現教育意義的最大化。只要我們敢于想象智慧教育的模樣,我們就一定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教育智慧。
(崔志鈺,海門市中小學教師研修中心,226100)
責任編輯:朱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