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杰
摘要:名師對于一線教師的成長具有引領和示范的作用,其身上有著巨大的精神力量、博大的思想精華、豐富的教學智慧、深刻的教學理念。一線教師可以從名師的成長經歷、主題報告、課堂教學、教學論著、教育思想等不同維度認真學習、深入研究,全方位、立體化地感知名師風采,并結合自身實際進行批判性吸收,借名師的資源引領自己駛向專業發展的快車道,促進專業快速發展。
關鍵詞:教育思想;專業成長;學習名師
中圖分類號:G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9)02B-0114-03
名師作為廣大一線教師專業成長的榜樣,具有廣泛引領、積極輻射、高效示范的作用,他們的成長經歷、教育思想、發展經驗,都能夠給予教師積極的啟發。但由于名師成長經驗極具個性化,機械地照搬無異于東施效顰,不但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有時甚至會適得其反,因此,如何學習名師就顯得尤為重要。一線教師要緊緊圍繞自身實際,用明亮的慧眼去尋找名師成長的密碼,打開專業成長之鎖,踏上幸福而有意義的專業成長之路。
一、借名師成長經歷,汲取名師精神力量
(一)提煉共性,為自身發展明確方向
正如一首歌中所唱:“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每一個在專業成長道路上快速發展的名師,不管個性如何發展,都離不開一些基本共性。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學習名師成長的經歷。
首先,學習他們堅韌不拔的刻苦精神。他們常年堅守在課堂教學的第一線,廣泛地閱讀,積極地實踐,有效地反思。其次,學習他們永不枯竭的教學熱情。很多名師可以說是幾十年如一日,始終將關注點聚焦在教學技藝不斷錘煉上,技藝日漸精湛。最后,學習他們堅定不移的研究方向。對于一些具備一定專業能力的教師而言,就應該將專業成長的中心設定在統一的方向上,學習名師專業發展,為促進自身發展的“專一化”奠基。
(二)洞察個性,從自身實踐汲取資源
名師發展有其基本的共性,但不同的個人、不同的環境也都會呈現出彼此不同的個性特征。我們關注名師發展的個性化經歷,對于整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對教師個人而言,就需要從眾多名師個性化的成長經歷中遴選出與自身實際情況相似的那些,作為自己專業成長的范例。
以著名特級教師管建剛為例,管老師一開始扎根農村,十年如一日地創辦班級作文周報,將全部的精力都傾注于作文教學。這種接地氣的草根做法,就為在一線工作的草根教師樹立了范例。隨后,管老師進軍閱讀教學,提出了“指向寫作的閱讀教學”新理念,給整個閱讀教學界吹進了一股春風。縱觀管老師的成長經歷,一線教師可以從他身上汲取資源和力量,從自身的教學工作入手,將小事、平凡事做到極致也足以成就偉大。
二、借名師主題報告,獲取名師思想精華
(一)關注宏觀視角,感受名師魅力
名師的主題報告與一般意義上的專家講座有著巨大的區別。很多名師一直都堅守在課堂教學第一線,不僅有著扎實而豐厚的理論素養,同時也具備過硬而智慧的教學技巧。因此,聆聽名師的專題報告,我們需要從宏觀視角出發,觸摸名師主題報告的核心內涵,并從他們所列舉的案例中,將名師的思想精華不斷分解、內化、吸收、悅納。
從宏觀的視角關注名師的主題報告,不僅能夠以最直接、最高效的方式獲取名師的思想精華,同時對于豐富自身的教學認知,提升自身的教學實踐能力也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是引領專業成長的有效路徑。
(二)關注前后發展,對比思想轉變
在成長為名師之后,很多教師也未曾停止過自己成長的腳步。他們的思想在不斷發展,認知也在不斷升華,這在他們不同時期的講座中也能看出端倪。因此,我們聆聽名師的教學不僅要聚焦當下的講座內容,也需要以發展的眼光關照名師思想前后發展變化的過程,在對比的過程中感受名師的發展變化。
周益民老師在不同時期分別做過不同講座。他先后致力于教材教學內容重構和策略選擇、民間傳統文學課程資源的開發,直至近幾年來一直從事兒童閱讀推廣工作。這些研究方向的轉變無不一一在他的講座中得以呈現。
我們在聆聽名師的主題報告時,應注意對名師的思想進行歸類與整理、梳理與對比,不僅可以從報告中窺探名師自身的成長與轉化的過程,更為關鍵的是使自己的認知也水漲船高,理念不斷更新,為自身教學的實踐與反思提供鮮活的認知抓手,真正為自己專業成長服務。
三、借名師課堂教學,收取名師教學智慧
名師的教學理念和思想最直接、最生動地展現在課堂教學中。觀摩名師的課堂是最直接的學習方法。很多教師在觀摩名師課堂時一味地關注名師的教學環節,是不能完全領悟名師教學智慧的。
(一)尊重學生,感受名師課堂的濃濃愛意
觀摩名師課堂時,只有真正把握名師教學行為的內涵和動機,才能為自身的專業成長奠定基礎。首先要關注的是名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尊重,理解名師在課堂中所展露出來的滿滿愛意,這才是觀摩名師課堂教學的基礎。
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曾經就以“老頑童”自稱,這不僅是對自己風格的一種提煉概括,也是于老師兒童觀的生動真實體現。我們不妨從于老師課堂教學的特點觀摩。始終如一的平易近人、貫穿前后的標志性微笑、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對學生寬容大度的胸懷,這些特點無不在于老師的課堂中被演繹到極致。觀摩名師課堂,要能夠關注到名師們的這些表現,才能真正把握名師課堂教學的魅力和智慧。
(二)聯系理論,感受名師教學的認知基石
在關注名師的兒童觀之后,對名師課堂中所采用的策略就不能僅僅停留在生硬的技術層面來理解。
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倡導“組塊教學”,提出了“為言語智能而教”的教學思想。在觀摩薛老師的課堂時,我們不僅要看到教學中所呈現出來的教學板塊、教學流程、教學策略,更要能夠緊扣薛老師的“組塊教學”和“為言語智能而教”的核心理論,深入洞察薛老師教學板塊的核心用意、教學流程的設置背景、教學策略選擇的目標指向。
只有這樣既關注課堂教學之表,又關注課堂教學之核,才能真正把握名師課堂的精髓所在,為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奠定基礎。
四、借名師教學論著,閱取名師教育理念
主題報告的聆聽、課堂教學的觀摩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難以在第一時間及時洞察、吸收名師的教學理念。而對名師教學論著的閱讀,不僅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還可以更為系統化、體系化地領悟名師理念。
(一)統整聯系,提煉名師著作中的核心理念
教學論著的閱讀與一般教學期刊上文章的閱讀是完全不同的。教學期刊上的文章一般都是聚焦于教學的一個價值點展開論述,其關注的面相對較窄。而教學論著則以更加統整的視角進行闡述。因此,我們閱讀名師的教學論著就不能局限在某一板塊或者細節上,而需要以書本的核心觀念為抓手,在閱讀中對這一觀念的認知逐步深入。
只有真正把握了核心的內涵方向,我們對名師論著的閱讀才能做到洞若觀火,才能深入理解名師論著中的價值取向,并用來指導自己的專業成長。
(二)深入辨析,研讀名師理念下的分述細節
生命個體對任何事物的接受方式,總是依循著整體感知、深入細節,然后再回歸整體的規律。對名著的閱讀與關注也是如此。我們在關注文本核心觀念之后,就需要將關注的視野向名師論著的細節深入,借助整體理念來研讀論著中的細節,做到既見樹木,更見森林。
著名特級教師蔣軍晶老師所著的《讓孩子學會閱讀——群文閱讀應該這樣做》一書,在初讀感知、把握這本書核心取向之后,再細閱第二章《文體與群文閱讀》這一部分時,我們能明顯地感受到,無論是神話教學或者童話教學,無論是散文教學還是小說教學,蔣老師所實施的群文閱讀路徑、策略都是基于核心理念的生動實踐。
既有整體的鳥瞰把握,又有細節的深入揣摩,我們才能如同與名師面對面展開對話,汲取名師論著中的精華。
五、借名師思想反芻,擷取名師教學策略
(一)融合自我,在仿照名師中教出真我風采
當然,我們學習名師絕不意味著簡單地復制與盲目地模仿。尼采說過:“世界上沒有兩樣事物是完全一樣的。”專業成長的路徑也是如此。我們在學習名師的過程中需要真正融入自我,探尋名師成長與自身實際的整合點,才能在仿照的過程中綻放出屬于自己的風采。
管建剛老師從作文教學中另辟蹊徑,啟發我們可以從自身教學特點入手,朝著既貼近教學實際又鮮有人關注的領域展開研究;周益民老師從民俗文化的視角做課程內容的整合研究,啟發我們可以從地方文化特質中開啟自己的實踐之旅;薛法根老師的“組塊教學”強調教學內容的重組與深化,啟發我們在統編版教材體系下,可以從單元整合的視角展開對教學內容的研究。
既看到名師的風采,更看到我們自己的影子,學習名師才有其真正的價值。
(二)結合實際,在仿照名師中判出自身特性
名師之所以成為名師,必然有其值得借鑒和學習之處,但這一切并不意味著我們就應該迷信名師。我們一定要在學習、模仿的過程中擁有一雙專業、理性的眼睛,學會在批判、審視的關照下吸收與認知。
杭州師范大學組織的“千課萬人”現場活動,組委會邀請眾多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執教后,安排名師們進行簡短的說課。名師們的發言多從解剖自我、明晰得失的過程中解構自己的課堂。從名師的反思中我們收獲的其實更多。隨后,眾多名家教授也從自己的視角對名師的課堂提出建設性,甚至是批判性意見,更是讓我們這些參會的草根教師豁然開朗。
正所謂“盡信名師,不如無師”。學習名師不能一味唱高調,也需要有自己的思考,更需要有自己的價值判斷。
責任編輯: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