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春明
【摘? 要】為了提高情緒繪本教學的有效性,本文采用行動研究范式,以情節豐富、曲折、有趣的情緒繪本教學活動——《小綿羊生氣了》為載體,闡述了音樂在幼兒情緒繪本教學中的運用對幼兒感知情緒色彩、理解情緒產生、體會情緒變化等方面存在著積極地影響。
【關鍵詞】情緒;情緒繪本;音樂
在幼兒園情緒管理教育中,情緒繪本作為一種教學元素被廣泛的應用,是因為它將繪畫、語言、情緒情感等完美融合,兼具文學性與藝術性,是營造幼兒美好心靈的幸福花園。通過情緒繪本教學,幼兒能在某種情緒狀態的故事中,識別、理解情緒,并通過對自身機體的真實反映的具體分析來感知、注意及表達自身的情緒變化,進而調節自身的情緒,為幼兒情緒管理能力的發展奠定基礎。
音樂是蘊含情感和審美特性的一種藝術形式。作為幼兒喜歡的藝術表現形式,它能為幼兒營造美好的心靈,啟迪無窮的智慧,為幼兒塑造完美的人格打下堅實的基礎。有研究表明:存在特定的情緒表達的音樂能誘發聽者產生相同的情緒。2010年Juslin等人提出:音樂的節奏、旋律、連續性等因素可能影響著音樂情緒的發生過程。因此,音樂對聆聽者情緒的產生具有積極地誘發作用。
從表象上看,音樂與情緒繪本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形式,但它們都蘊含著情緒教育價值。將音樂融合于情緒繪本教學,會給孩子們帶來“音畫”相同的通感效應,能對幼兒感知情緒色彩、理解情緒產生、體會情緒變化等方面產生積極地影響。而且音樂這一元素,在保加利亞的心理學家洛扎諾夫的“暗示教學法”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它以學習者為中心,通過精心設計教學環境,用音樂、暗示等各種方式構建學習者無意識的心理傾向,激發其學習興趣,從而發揮其潛力,以獲得更好地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依據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借鑒洛扎諾夫的“暗示教學法”,根據情緒繪本的故事發展,選取適宜的音樂背景,能調動幼兒聽、視等感官的互相溝通轉化,為幼兒創造廣闊的想象空間,在幼兒心靈和情緒繪本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從而引導他們深度識別與表達、理解繪本中所蘊含的情緒。
現以情節豐富、曲折、有趣的情緒繪本教學活動——《小綿羊生氣了》為載體,依據故事主人公“莫莫”因為失去心愛的大蘋果而經歷的情緒變化,巧妙融合四首情緒基調不同的音樂作為背景進行情緒繪本教學,以闡明音樂在幼兒情緒繪本教學中的運用對幼兒感知情緒色彩、理解情緒產生、體會情緒變化等方面存在著積極地影響。
一、音樂,營造了美好的故事意境,描繪了清新的情緒色彩
“這是一個美麗清晨,有藍藍的天、青青的草、徐徐的風,你看到了誰?它們心情是怎樣的?為什么?”此時,班得瑞的音樂“Annies Wonderland”緩緩響起,原有的情緒體驗立馬被遷移。皓辰:“小綿羊很開心的在草地上追逐。”宇皓:“陽光照在它們身上,感覺很溫暖。”書妍:“它們聞到了青草的香味,特別高興。”……
這就是音樂與繪本的初遇,是相同的情緒色彩給予相似的力量。繪本畫面中平靜的藍、清爽的綠、純潔的白,再加上少許跳動的紅的自然景色,給孩子以清爽的感覺,帶來快樂的情緒。音樂“Annies Wonderland”的曲調柔美而有力度,風聲中嵌入悠揚的排笛,加上恬靜的鋼琴、吉他,呈現出清新的自然氣息,同樣也讓孩子充分感受到了編曲家輕松愉悅的心情。在故事的開始,由聽覺(音樂)、視覺(畫面)共同情緒色彩的刺激,遷移幼兒其他原有感覺經驗,利于他們多角度詮釋繪本角色開心快樂的情緒。
二、音樂,塑造了憤怒的角色形象,推動了激昂的情緒旋律
當莫莫醒來時,發現期待已久的大蘋果被“茉莉”吃了,此時的它開始焦躁、憤怒:外形上從面部表情的兇狠到長出可怕的身體部位;行為上從原地四腳矗立到裂眥嚼齒,再到攻擊性行為,最后震列地面;色澤上由藍天白云綠草的逐漸模糊到火紅的天空與背景……同時,場景鏡頭的快速變化,讓畫面旋律顯得直截了當,給孩子們以壓迫、恐懼、激憤的情緒體驗。
此處加入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第一樂章,推動這種情緒的遞進。該樂章哲理性很強,富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樂章一開始出現的富有動力性的四個音激昂有力,表達了作者內心充滿憤。隨后,音樂發展的氣勢銳不可當:鮮明的力度對比、緊張的和聲發展,形成了全樂章的高潮。此時,孩子們的大腦神經被激活,大家都血脈沸騰。
音與畫相同的情緒旋律相互交融,給孩子們帶來“音畫”相同的通感效應。旋律在不斷地加速,身體的感知也在不斷地變化。此時音樂已經不再是背景,而是與繪本更是與內心合為一體的疊加力量。它為幼兒進行深層次的情緒體驗提供了支持,有效地引導幼兒識別了角色的憤怒情緒。
三、音樂,詮釋了繪本復雜的內心世界,烘托了舒緩的情緒節奏
主人公“莫莫”掉進了裂縫里,此時受傷的它露出了憂傷的神情。在土黃色背景的映襯下,它是如此的孤獨與無助。莫莫閉上眼睛,回想起草地上美麗的早晨……慢慢地,莫莫身上已然褪去憤怒的痕跡。
在此時加入久石讓《天空之城》的吟唱版,該音樂旋律簡單、意境深遠。在純凈而愉悅的童謠曲風中,夾雜著一點愁腸百結的味道,讓幼兒情不自禁地對號入座:有的孩子默默地低下了腦袋,有的孩子微閉雙眼,嘴角下垂……此時孩子們的種種表現,也許是自己因黑夜的孤獨,也許是因為對父母的思念……幼兒的神經在不知不覺中隨著緩慢流暢的節奏產生了情感反射。這與繪本的節奏保持高度一致的:作者利用固定鏡頭的方式來呈現兩幅暖色調的畫面,放慢了故事的進程,舒緩了激昂的情緒。
聆聽《天空之城》,欣賞暖色調的畫面,孩子的心早已隨著莫莫回到了那美麗的早晨……深刻的情緒轉變,讓孩子更加懂得調節、控制情緒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教師趁熱打鐵,引導幼兒辨認、選擇、交流“生氣時的正確做法”,從而提高孩子們調節、控制情緒的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音樂,構建了故事無限的想象空間,延綿了幸福的情緒體驗
茉莉不僅解救了莫莫,還將它帶回那“美麗的清晨”——藍藍的天、青青的草、徐徐的風……幸福歡樂的畫面再次重現,友誼之情在此表現的淋漓盡致。此時旋律簡單而收斂“Summer”是如此的應景:它仿佛就像掛在耳邊的風鈴,發出陣陣清脆悅耳的聲音。聽到這清泉般的音樂,會心一笑,頓時全身的疲勞、不安……蕩然無存。它讓孩子們感受到積極與樂觀的情緒。相同的空間再現,相同的情緒體驗,讓孩子們深刻感知友誼的可貴。
相同的空間再現,相同的情緒體驗,卻發生了不同的情節:莫莫想要一個梨,可是無論它跳的多高,它總是夠不著。它會怎么做呢?接下去又會發生什么事情呢?子程:它會拿來梯子爬上去摘,然后和茉莉開心地大吃一頓;甜欣:它可能又睡著了,不過這次茉莉幫他摘梨子;鐘睿宸:它們一起鍛煉身體,沒幾天就能跳得很高,把梨子都摘下來了……
這個故事永遠沒有結尾,這就是繪本為孩子構建的想象空間。音樂“Summer”的結尾運用延長音,仿佛在告訴孩子們:雖然旋律馬上就要結束,但無言的音符傾訴著有言的歡樂,表達著未盡的情感。畫和音的結尾意蘊延綿,讓孩子們印象深刻。教師也借此幫助幼兒梳理經驗:無論發生什么事情,要想保存這份情感,就要學會識別、表達與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使用正確的方法調節自己的情緒。
伴隨故事情節的發展、繪本畫面的轉變,在四首情緒基調不同的音樂的映襯與暗示下,孩子們的情緒受到了主人公莫莫情緒的“同化”。他們精準地用語言與肢體表達了自己對莫莫情緒變化的識別與理解,并在積極地討論中分享與了解了生氣時最合適的處理方法,從而提高自身的情緒管理能力。
用音樂構建幼兒心靈與情緒繪本的橋梁,是挖掘情緒繪本本質的有效途徑。當音樂與繪本完美融合,必能呈現出多重感官盛宴,讓孩子們有更深層次、全方位的情緒體驗,從而更加有效地挖掘情緒繪本中蘊含的教育因素,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KALLINEN K,RAVAJA N.Emotion perceived and emotion felt: Same and different. Musicae Scientiae,2006,10(2):191-213
[2]馬諧,白學軍,陶云.音樂與情緒誘發的機制模型[J].心理科學進展,2013,21(4):643-652
[3]李曉云.在音樂的旋律中感悟繪畫的節奏與韻律[J].梅雨時代(下),2013,112-113
(本文為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項目2016年度 “家園合力開展幼兒情緒管理的實踐研究”(FJJKXB16-06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