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芳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進城務工人員流量逐漸增大。而與此同時,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已成一項社會問題。本文對進城務工人員的家庭教育現狀進行了解,結合進城務工子女所面對的家庭教育現狀,總結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過程中面臨的各種問題和困惑,為進城務工子女健康成長和享受同等教育提供切實的關愛與支撐。
【關鍵詞】進城務工子女;家庭教育現狀;策略
所謂“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即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一般有三種情況:一是本縣域內進城的;二是來自本省內其他縣的;三是來自省外的。這一群體產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兩種情況:一是隨著我國社會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向城市,尋找工作和生活的機會。近年來,大量的外出務工者已由“只身外出”向“家庭化”局勢發展,許多人不再是孤身漂泊,而是在一個地方站穩腳跟,拖家帶口遷移。二是貧困鄉村地區因為交通落后,教育資源配置不足,缺少穩定的教師隊伍。一部分家長認識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他們不得不舍近求遠,丟棄土地,到城市打工供養孩子上學。
一、進城務工子女家庭教育現狀
1.進城務工人員的文化程度偏低
進城務工人員文化程度平均在小學和初中層次的文化水平,而家長的文化水平決定著如何引導子女擁有正確理解事物的社會觀。部分進城務工人員只是注重工作,卻沒有意識到子女受教育的重要性,即使部分家長認識到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也因為家庭貧困而無法為子女提供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資源。部分家長因為自身文化程度的缺乏而導致教育子女的方式的錯誤,要么對孩子不管不顧,只給予物質而從不關心孩子的精神需求;要么因為成績不好體罰孩子。殊不知是對學生的虐待。更有甚者,不信任學生,做出使學生反感的行為來。或者不信任學校教育,致使學生不信任老師,對養成好的行為習慣造成不良的影響。
2.家庭收入較低
進城務工人員由于自身文化水平有限,所從事的工作類型多是高強度,低收入的工作方式,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為子女們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資源。那么對學生的知識面的拓展將會造成嚴重的影響。
3.管理時間缺乏,管理方式欠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監護人,而很多進城務工人員因為生活忙碌根本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他們幾乎把孩子的教育責任全部推到學校和老師的身上。在調查中,當問及家長對學校的看法和建議時,有相當多的家長都要求學校“對學生再嚴格一點,對學生的學習再抓緊一點,對孩子再多輔導一點”。有家長這樣寫道:“我覺得像我們這樣的外地人很多,每天起早貪黑,忙著做點小生意,掙點生活費和兩個小孩上學的費用真的不容易。我們希望學校的老師把學生再抓緊點,因為我們沒有能力來教育和關心孩子。”另外在調查中發現,有一部分進城務工人員對孩子的打罵現象比較嚴重。這種管教方式會給孩子的心靈留下深深的烙印。
4.學生在校學習態度不端正?
因為部分進城務工子女在小學就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沒有目的性,所以他們普遍學習態度不夠端正,學習的目的不夠明確,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上缺少方法,每天得過且過,生活學習都沒感到壓力。不理解父母和教師的良苦用心,因為對周邊事物的好奇心致使不喜歡學習,認為學習沒有用處,也未有遠大的生活目標。正是由于上述諸多負面因素影響,部分進城務工子女學習態度不端正,成績差,厭學情緒加劇。
5.學生的心理問題
因為進城務工子女從農村轉到城市,生活以及學習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需要他們及時適應。而有時由于家長或者老師的引導、幫助、關懷等措施的缺乏,使進城務工子女容易產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強、意志力薄弱、戒備心理強等不良現象,而且不愿主動和老師、同學溝通交流,難以融入班集體的學習和生活。
6.道德品行較差
部分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學校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有的迷戀桌球室、網吧和游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青年人混在一起。對進城務工兒童的種種行為問題,監護人、家長、學校等方面都感到難以控制。
通過調查發現,在進城務工子女中,放縱型家長的比例比較高,進城務工子女幾乎生活在無限制狀態下,無形中助長了自私任性、霸道蠻橫、逆反心理重、以自我為中心等極端性格。總體而言,進城務工子女在學習成績、智力水平、身體發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明顯差于其他學生,整體狀況不容樂觀。
7.與學校和教師取得的聯系不夠
在日常教師交流和教學會議中,會經常有很多老師抱怨,外省市學生家長不但不愿跟老師聯系,而且即使老師主動聯系他們,都很難聯系得上。這是由于有的家長沒有固定電話,并且住址和手機號碼經常更換,有時即使聯系上了,還有部分家長推托很忙,遲遲不來學校。
務工人員子女的學習問題。一是由于務工人員子女就學隨意性大,隨時插班跟班就讀,頻繁流動打亂了學校既有的教育教學及管理秩序,影響了教學進度;二是造成就讀學校的班額過滿,使部分城郊學校基礎設施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
務工人員子女生源流動性問題。由于務工人員工作不穩定,致使其子女也隨著父母的工作地不斷變換學校,成了遷徙的“候鳥”,這對他們的成長和教育非常不利。
二、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對策
1.廣泛宣傳,增進認識,進一步增強做好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教育的緊迫感和責任意識。做好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工作,是貫徹落實《義務教育法》的必然要求。我們必須認識到解決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的重要性,各級政府及教育主管單位要依法保證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宣傳,發揮輿論引導作用,營造全社會關心和支持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圍。
2.廣辟新的教育資源。鼓勵社會力量多元化投資辦學,建議各級政府以更開放、更全面、更務實的態度,積極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整合教育資源。提高接收外來子女較多的學校的辦學條件,在師資、校舍的安排上,要完全按照平等對待的原則。
3.積極發揮學校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學校是務工人員子女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學校要進一步加強對他們的關愛、教育和管理,為他們創設良好的學習及生活環境。對本學區孩子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實行混合編班,消除他們之間的地區差異,讓他們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4.辦好家長學校,提高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監護人素質。學校從家長實際出發,成立家長委員會,搭建家校溝通平臺。開辦家長學校,以“播種習慣,收獲成功”為目標,向家長宣傳實施養成教育的目的意義,指導家長學習家長讀本,提出家長需要配合學校實施子女教育的具體做法。通過家校聯系,密切配合,共同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
5.改善鄉村辦學條件,讓鄉村孩子在生源地接受教育。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和教育資源配置,培育一支素質優良、甘于奉獻、扎根鄉村的教師隊伍,提升鄉村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
總之,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將是一段時期長期存在的問題,要解決好這一問題,任重而道遠。各級政府部門要立足長遠,以更廣闊的視野辦教育,發動全社會積極承擔教育責任,破解現行制度、環境及資源的制約,建立多元有效的辦學體制,拓寬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渠道,提高相關的教育質量,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提供全面教育的生態化環境。
【參考文獻】
[1]蘇曉勇.進城務工子女家庭教育現狀調查與分析[J].青年時代,2017(18)
[2]王蕓.農村進城務工子女家庭教育問題及教育策略[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17)
[3]郭濤,王承宗.農村進城務工子女家庭教育問題及教育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