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箭
摘 要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加迫切,反思過去市場化引入民營資本過渡逐利與普惠性民生事項的非營利性產生的矛盾,在財政投入跟進不足的現狀,充分發揮國企優勢,鼓勵國企參與,是加快普惠性民生事業發展的有效方式之一。
關鍵詞 國企 優勢 普惠性 民生事業
改革開放前30年,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心是在經濟領域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激發活力,通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生產的積極性和勞動生產力得到很大提高,商品生產得到了極大豐富,成了最大的制造業強國。效仿商品生產領域改革,一些財力比較匱乏的省市把醫院、學校等都賣掉,通過實施市場化,在醫療、教育,甚至公交、供水、供電等民生領域引入民營資本,強化競爭,提高了效率,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民眾的需求。
最近10年來,隨著城市化的高速提升,城市人口大幅上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發生質的變化,吃、穿已不愁,更多地把關注的焦點集中在醫療、教育等民生事項上,而由民營參與的醫療、教育等普惠性民生項目在運行機制方面的弊端也逐漸顯露出來:教育方面,部分民辦學校片面追求利潤,校風得不到提升,辦學質量逐年下降,優秀學生、優秀教師流失嚴重;民辦的高價幼兒園、小學等相對過多,公辦普惠性低收費幼兒園、小學配置不足,導致上學難、上學貴矛盾越來越突出。在醫療方面,民辦醫院過渡檢查、過渡用藥等現象時有發生,莆田系醫院問題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民眾對民營醫院的排斥,導致眾多民營醫院經營舉步維艱,而公辦醫療數量、配置相對滯后,看病難、看病貴成了民眾最希望破解的難題。在公交運營方面,部分民企或私人承包者為了降低運營成本,人口集中區域、能賺價的線路跑得多,不能賺價的線路跑得少、甚至以各種理由不跑,導致城市周邊區域居民出行困難。在供水方面,由于水質較好的取水點一般離城較遠,一些民營企業為了節約成本,就近取水,無法保障取水、供水的質量,導致居民長期飲用不干凈的水。另外,在沙石等礦產資源的開采方面,部分民企重開采輕保護,過度開采成常態,甚至采完就走人,導致開采后的生態受到嚴重破壞。此外,在一些風景區的開發利用方面,部分民企只重眼前利益,由開發引來大量人流,后繼維護資金跟進不足,賺到快錢后就跑路,對景點及生態植被造成嚴重破壞。
從國際范圍來看,大部分發達國家醫院都是以公立、非營利性為主,公立和非營利的體制傳達出的理念是,醫院是為人民服務,而不是以賺錢為目的,進而贏得患者的信任。例如,美國的醫療就分為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而私立醫院又分為兩種,一種是非營利性但不屬于政府的,這類醫院主要是各種慈善機構等組織成立的,作為對公立醫院的補充,另外一種則是盈利性私立醫院,這類醫院收費較高,但水平一般很高,以??漆t院為多,公立醫院基本滿足美國低收入階層的最低保障,私立醫院除了提供美國公民基本醫療服務以外,還提供比較高端的醫療服務,兩者配合,形成了美國整體醫療制度。香港的醫院也是公立、私立并行,香港醫管局下轄40多家公立醫院及上百家門診機構,公立醫院大部分是政府撥款,與政府管辦分開,對政府負責,醫生有一個陽光體面的薪酬,只要在醫院認真工作,就可獲得高薪,患者從生病、看病住院到出院的康復休養都能得到較好的照顧。再從教育來看,美國的小學也分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兩類,其中公立學校由三級政府:聯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學區)提供資助并且進行控制,公立學校系統規模龐大,近乎九成的美國學生在公立學校的教育系統中就讀。在英國,約有百分之九十三的兒童在公費資助的學校讀書,即國立學校,其余的兒童則就讀不受公費資助的學校(有時指公立或私立學校),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對教育投入給予高度重視,教育經費比較充裕,不僅保證教學需要,而且對19歲以前在國立學校就讀的學生實行免費,并對占全體學生15%的貧困生提供免費午餐,地方財政預算大部分用于教育支出,如伍斯特郡約40萬人口,有138所國立中小學,2002—2003年度政府教育預算就占地方政府總預算的55.85%。
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經濟取得跨越式發展,經濟總量已僅次于美國,GDP排名世界第二,各地方經濟也取得飛速發展,地方財力不斷增強,但財政對民生的投入仍顯得不足,例如醫療方面,按照醫療衛生費用支出占GDP百分比進行的國際排名,中國以4.6%排在第146位,與排名第一的美國的16.2%差距仍很大,在財政投入相對不足,鼓勵國有企業積極參與醫療、教育等普惠性民生項目,對解決目前醫療、教育突出矛盾就具有更現實的操作意義,通過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對政府投資項目反映快的優勢,體現國企的社會擔當,堅持不以盈利為最終目的,勇于承擔民企不愿參與或經營較難的公益性、非經營性項目,搶抓發展機遇,積極參與普惠性民生事業,如公立醫院、公辦學校、公交、供水等民生保障業務,勇擔教學科研、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醫療救治和無主病人救治等公益性任務,以強化生態為根本,參與沙石等礦產資源和有條件的文化景區的開發,不僅挖掘景觀的生態價值,更多考慮項目的可持續發展,不斷夯實普惠性民生保障基礎,不斷做大做強,實現高質量發展。
當然,引導國有企業積極參與普惠性民生事業,并不是排斥私營部門的參與,而是揚長避短,盡量回避民營經濟過度追求利潤帶來的不良后果,充分利用其對市場反應快、經營效率高等特性,在不斷完善政府評價監管體系的前提下再引入民營成分參與社會服務,引導其發展高品質醫療、教育等,對普惠性民生事業形成有力的補充和完善。另外,通過不斷優化國有資本布局,放棄一些強競爭領域的發展,不再與“民”爭利,建立競爭中性原則,實施競爭性領域國企與民企的公平競爭,以實現國企民企和諧共同發展。
(作者單位為四川成都興城投資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