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韜,黃寶磊
(東北財經大學產業組織與企業組織研究中心,遼寧大連116025)
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進程中,國際分工不斷深化,新興技術層出不窮,經濟競爭的重心已經從價值鏈低端的加工制造轉向價值鏈高端的研發服務,知識經濟展現出越來越強大旺盛的生命力。隨之而來的是對知識產權制度提出更高的要求。近年來,中國企業在更深和更廣泛的領域參與全球化競爭,所遇到的知識產權摩擦和糾紛也逐漸增多。為了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必須提高中國知識產權保護水平。2008年6月國務院頒布了《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標志著知識產權戰略已經提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其中知識產權海關保護是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執法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已經成為海關工作的一項重要職能。雖然知識產權海關保護關系到創新型國家建設,關系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系到提升中國出口產品結構,但是作為出口企業,是否意識到了知識產權海關保護的重要性,是否通過積極主動申請知識產權海關備案充分發揮了自身知識產權優勢,是否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提升了自主創新能力,對于這些問題仍有待深入研究。
知識產權海關保護的目的在于通過行政措施阻止侵權貨物流入國際市場,維護權利人的合法權益,保障經濟貿易的秩序性。根據相關法律條例,中國的知識產權海關保護主要針對商標專用權、著作權及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專利權、奧林匹克標志專有權、世界博覽會專有權等專用標志。在具體實施中,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可以分為被動的依申請保護和主動的依職權保護兩種模式。前一種模式是權利人收集足以證明侵權事實的證據,在侵權嫌疑貨物將要進出口時,向海關提出采取保護措施的申請;后一種模式是權利人在海關總署對其擁有的知識產權進行備案,海關在監管過程中發現侵權貨物時,主動通知權利人,權利人有權向海關申請實施扣留。根據海關的統計,2017年海關主動查扣的侵權嫌疑貨物批次約占全年扣留批次的99.8%,說明依職權保護是中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的主要模式,這也是本文主要討論的保護模式。隨著相關工作的深入開展,中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取得一定成效。在2018年全國海關知識產權保護專項行動期間,海關共查扣涉嫌侵犯國內企業自主知識產權的進出口貨物385批,比2017年專項行動增加了52.2%,扣留侵權嫌疑貨物309萬件,案值6 114萬元,共挽回企業直接經濟損失1.6億元。在各類侵權嫌疑貨物中,侵犯商標專用權的貨物總量最多。同時,從侵權嫌疑商品種類看,傳統產品如服裝、機電類數量呈下降趨勢。
從企業出口來看,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逐漸提高,一些高新技術企業開始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出口產業從傳統的服裝、食品、煙草等勞動密集型轉向信息通信、高端裝備制造等技術密集型。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統計,2018年共審結發明專利申請80.8萬件,實用新型專利申請187.4萬件,外觀設計專利申請66.7萬件,分別比2017年增長8.6%、11.0%和6.0%。作為知識產權的另一承載主體,2018年商標注冊申請數量為737.1萬件,比2017年的574.8萬件增長了28.2%。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制造業整體的轉型升級,企業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申請的商標數量和專利數量持續上升。同時,由于加強了知識產權海關保護,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連年出現新高。據海關總署統計,2018年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累計總額為7 468.7億美元,同比增長11.9%,反映出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支撐點。
盡管中國愈發重視海關的保護作用,海關保護也取得相當的成就,但除了較早走出國門的大型企業外,大部分企業還未認識到知識產權可以作為提升出口貿易競爭力的有力手段。以寧波市為例,當地從事進出口業務的企業有數萬家之多,但申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的僅有兩百多家。出口企業未及時在海關進行知識產權備案,使得一些仿冒品、山寨品以低質量、低價格流入外貿市場,不但造成擁有知識產權企業的訂單量下降,整個行業形象也受到損害。這反映出大部分出口企業都對知識產權海關保護的作用認識不清,未意識到加強海關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對申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缺乏積極性。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討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在出口貿易中的作用,厘清知識產權海關保護與企業行為特別是企業技術創新之間的關系,揭示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在提升中國出口產品技術結構和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中的作用機制,從而為企業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和增強維權意識提供依據。
在中國企業深入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的過程中,技術創新起著打破價值鏈低端鎖定和實現價值鏈中高端化的關鍵性作用。然而,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是一種具有正外部性的經濟行為,實施技術創新的企業無法阻止搭便車者。它們無需付出巨大的研發成本就可以模仿創新者的成果并與創新者展開競爭。特別是在出口貿易市場中,如果出現大量侵權商品,不但嚴重拉低出口產品價格,還可能對行業信譽造成不良影響,這會打擊企業參與技術創新和出口貿易的積極性。因此,需要建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制度來對企業的技術創新成果進行保護。
多數研究指出,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能夠對企業技術創新產生正向影響,但該制度通過何種影響機制作用于企業技術創新卻有不同的觀點。有研究指出,在特定情況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反而不利于增強企業創新積極性。李士梅和尹希文[1]發現,在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下,知識產權保護強度變化會影響企業行為,過高的知識產權保護強度在發展中國家不利于該國創新能力的提升。隨著研究的深入,研究者發現知識產權保護會通過某些因素的傳導機制對企業技術創新產生間接影響。鄭玉[2]發現,研發投入在知識產權保護和創新績效之間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知識產權保護顯著促進了研發投入增加,進而正向影響企業創新績效。尹志鋒等[3]探討了外資進入能否起到相同的中介作用,在以發展中國家企業為樣本的研究中,他們發現知識產權保護不是吸引外資進入的決定因素,進而對東道國創新的作用也不確定。倪海青和張巖貴[4]指出,企業接受新技術的能力決定了其能否從外資進入中獲得創新,只有企業的模仿能力達到一定程度后,FDI技術轉移才能有效地促進發展中國家的創新。吳超鵬和唐菂[5]指出,知識產權保護通過減少研發溢出損失和緩解外部融資約束兩條途徑作用于企業技術創新,在二者的作用下知識產權保護正向影響企業創新績效。此外,知識產權保護還可以作為一種調節變量作用于企業技術創新。石麗靜[6]的指出,研發強度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呈倒U型關系,知識產權保護水平正向調節研發強度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
雖然有大量的研究分析得出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會對企業技術創新產生影響,但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制度是否會產生同樣的效果卻鮮有研究。當前對于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的研究多集中于探討該制度本身。通過比較中國與歐美國家在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制度上的差異,提出可以借鑒的經驗[7],指出中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的問題和困境,并給出改進建議[8-9]。更深入的研究是將知識產權海關保護與貿易便利化聯系起來,提出通過完善知識產權海關保護機制來實現貿易便利化的可行路徑[10]。或者結合自貿區特點,分析自貿區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制度設計[11]。很少有研究將知識產權海關保護的對象與保護效果聯系起來。本文將“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子系統”中的數據與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相匹配,篩選出申請和未申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的企業。在此基礎上,從企業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狀態和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數量兩個方面經驗分析知識產權海關保護是否會激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從而深入認識知識產權海關保護的作用機制,尋求提高企業知識產權海關保護意識的路徑。
本文的主要研究樣本來自“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子系統”,截至2019年2月,該系統已有知識產權備案46 183項,包括商標權備案40 732項,著作權備案2 642項和專利權備案2 809項,能夠查詢的備案信息始于2007年。由于著作權申請人多是個人而非企業,因而本文在系統中選擇權利人國別為中國,并以具有專利權和商標權備案的企業作為獲得知識產權海關保護的代表。經過數據檢索、篩選和匯總,從該系統中獲得959家在2007—2013年申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的企業,以及備案的權利類別和開始日期等信息。在這些企業中,申請專利權的企業473家,申請了1 123項專利備案,包括324項發明專利、158項實用新型專利和641項外觀專利;申請商標權的企業1 486家,共計4 538條商標備案信息。
為了比較申請和未申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的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的差異,本文以產品類型作為匹配基礎,將從“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子系統”中篩選出的數據與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2004—2013年的數據進行匹配。在1 123項專利記錄中,涉及產品772種。經過產品類型和企業名稱的兩輪數據匹配,最終獲得83家申請專利權的企業,258家申請商標權的企業,2 887家未申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的企業。此外,本文從“中國專利審查信息查詢”系統和佰騰網專利檢索系統中逐條收集了樣本企業在研究期內申請的各類專利數量。
被解釋變量:企業技術創新。在知識經濟時代,技術創新代表著生產力,對企業甚至國家都起著關鍵作用。在市場調節作用缺失時,知識產權保護能有效充當技術創新的“保護傘”,充分保障企業的技術創新熱情[12]。對于出口企業來說,知識產權海關保護是否能起到相同作用有待驗證。本文以企業申請專利數量(IPR)的自然對數衡量企業技術創新,并將專利數量進一步細分為實用專利數量(UTI)、發明專利數量(INV)和外觀專利數量(DES)。
解釋變量:知識產權海關保護、企業出口強度、企業生產效率和企業產品多樣性。(1)知識產權海關保護能夠防止外貿進出口侵權行為,是中國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中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在“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子系統”中進行備案的企業視為是得到知識產權海關保護的企業,并用兩種方式衡量該變量:一是采用虛擬變量來區分企業是否申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CPR)。在系統中能夠查詢到備案信息的企業該變量賦值為1,其他沒有備案的企業該變量賦值為0。二是統計了企業申請的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數量(REC),用來表示企業知識產權受到保護的強度,同時也體現出企業對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的重視程度。(2)企業出口強度(EXD)體現了其參與出口活動的程度。一般認為出口為企業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機會,從而使得技術領先型企業獲益更多[13]。然而,也有研究指出中國本土制造企業以代工方式參與全球價值鏈,中國制造企業對國外市場依賴程度的差異會對其創新活動產生倒U型影響[14]。此外,已有研究也表明,出口對創新和創新對出口的作用一樣顯著,它們之間具有典型的互補性[15]。本文使用企業出口交貨值占銷售產值的比重衡量企業出口強度,用于研究企業出口強度與企業技術創新之間的關系。(3)企業生產效率(TFP)的提高增強了其技術競爭優勢,使其獲得更大的生產經營效益。根據研究數據的特點和限制,本文使用企業全要素生產率衡量企業生產效率,以固定資產和從業人員規模作為投入,以工業總產值作為產出,選取固定效應估計法測算得到企業全要素生產率。(4)企業產品多樣性(DIV)。面對當前國際產業分工的日益細化,多產品出口企業普遍存在,并且在國際貿易中起著重要作用[16-17]。相較單一產品生產企業只能通過調整出口規模來應對出口貿易市場的變化,多產品企業更具靈活性,除了調整出口規模,還能通過調整出口產品范圍來應對出口市場環境變化[18]。本文按照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中“主要產品”指標設定虛擬變量。如果企業有多種類型的主要產品,該變量賦值為1;如果企業只有一種主要產品,則賦值為0。
控制變量。根據魏浩和巫俊[19]的研究,在模型中加入三類控制變量:第一類是反映企業特征的控制變量,如企業規模和企業年齡。企業規模(SIZE)使用員工數量的自然對數來測算,企業年齡(AGE)是從企業成立年份到各研究期的時間。第二類是反映企業經營狀況的控制變量,如企業資產負債率和企業利息支出。企業資產負債率(ALR)使用企業總負債占總資產的比重來衡量,企業利息支出(IEX)使用利息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來衡量。第三類是反映企業所有權性質的虛擬變量,包括國有企業(GOV)、外資企業(FOR)、私營企業(PRI)和其他類型企業。這四種類型的企業以其他類型企業作為基組,對剩下的每一組都定義一個虛擬變量。
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
本文采用如下多元回歸模型檢驗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
IPRit=α+β1CPRit/RECit+β2EXDit+β3TFPit+β4DIVit+β5Controlit+εit
(1)
其中,i和t分別表示企業和年份;IPR表示企業技術創新;CPR和REC均表示知識產權海關保護;EXD表示企業出口強度;TFP表示企業生產效率,由固定效應法估計得到;DIV表示企業是否生產多樣性產品的虛擬變量;Control表示一系列控制變量;ε表示隨機擾動項。
在經驗研究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機制之前,首先比較申請與未申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的企業在各類專利數量上的差異。2004—2013年全部企業獲得的專利數量逐年增加,10年間增長了5.7倍。其中,申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企業的專利數量年均增長率為24.5%,而未申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企業的專利數量年均增長率26.1%。但從總數量來看,申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企業每年的專利數量都多于未申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的。從不同專利類型來看,兩類企業在實用專利和外觀專利上的數量差異不大,呈現出交替上升趨勢,而在發明專利數量上差異極大。申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企業的發明專利數量遠遠多于未申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的。這表明在出口貿易市場當中,申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意識較強的是那些獲得較多發明專利的企業。
表2是企業是否申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對技術創新影響的回歸結果。

表2 企業是否申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對技術創新影響的回歸結果
注:模型中控制了行業和年份變量,括號中為標準誤,*、**和***分別表示10%、5%和1%的顯著性水平,下同。
表2中知識產權海關保護采用的是虛擬變量形式,反映企業在研究期內是否申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的狀態,故報告式(1)的隨機效應估計結果。列(1)估計結果顯示申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與專利數量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表明申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的企業相比未申請的企業,不但具有更多的專利申請數量,而且技術創新能力也更強。然而對于出口強度的估計結果表明,企業出口強度提高并不能顯著地影響企業技術創新。針對傳統行業的企業研究表明,出口強度較強的企業相比出口強度較弱的企業并不具備更強的創新能力[20],本文研究結論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這一觀點。中國出口型工業企業中的多數都是代工企業,它們出口訂單數量增長和出口強度增加并不意味著其自身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甚至可能受到處在價值鏈高端企業的技術封鎖和阻撓,從而難以提高技術創新水平。企業生產效率的估計系數顯著為正,表明企業生產效率提高會促進企業技術創新。企業生產效率體現的是投入與產出的關系,用成本效率和技術效率來衡量。當成本效率提高時,企業必定追求最大效率值,從而促使企業通過技術創新進一步提高成本效率;當技術效率提高時,意味著當前的技術已經不能滿足企業生產經營需要,這就促使企業開發新技術來滿足生產需求,所以生產效率提高不但意味著企業會進一步降低成本,還體現出對新技術的追求,從而帶動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企業產品多樣性正向影響企業技術創新,但不顯著。對于多元化生產企業,技術進步可能帶來協同效應,從而表現出企業的多元化程度越高,擁有的潛在出口產品組合就越多,技術共享程度就越深,技術創新能力也越強。在控制變量方面,企業規模的擴大和企業年齡顯著正向影響企業技術創新,體現出隨著出口企業規模的擴大和年齡的增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也逐漸增強的特點。企業利息支出正向影響企業技術創新,但不顯著,而企業資產負債率與企業技術創新顯著負相關。從企業所有權性質來看,私營企業相對其他類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較低,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與其他類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上差異不大。
列(2)—列(4)是將專利類型進一步細化為實用專利、發明專利和外觀專利三類。橫向比較來看,企業申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均能提高各類專利數量,促進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企業出口強度與發明專利數量顯著正相關,而與外觀專利數量顯著負相關,表明當企業通過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獲得知識產權保護后,更有利于促進企業進行發明創造,而減少針對產品外觀設計的基礎性改進。同時,企業生產效率越高,各類專利數量也越多。此外,生產多樣化產品的企業所獲得各類專利數量都顯著多于生產單一產品的企業。企業規模顯著正向影響外觀專利數量,而企業年齡顯著正向影響實用專利數量。企業規模和企業年齡對發明專利數量的影響均不顯著。企業資產負債率也只顯著正向影響實用專利數量,而企業利息支出對各類專利數量并無顯著影響。在不同所有權企業當中,外資企業的發明專利數量相比其他類型的企業顯著較少,而私營企業的各類專利數量都少于其他類型企業。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業申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和提高生產效率能顯著促進企業研發創新,使其獲得更多專利,提升技術創新能力。然而,相比其他類型企業,外資企業的發明專利數量和私營企業的各類專利數量都較少。這反映出外資企業并沒有將較為重要的技術發明放在以代工為主的中國工業企業上,中國出口型企業特別是私營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仍相對不足。
在分析了申請與未申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的企業在技術創新能力方面差異的基礎上,本文進一步使用企業申請的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數量作為反映企業尋求知識產權海關保護意識的高低,來分析其對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2007—2013年企業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總數量為763項,其中,商標權備案數量為519項,專利權備案數量為244項。備案企業次數達到395次,商標權備案數量每年都多于專利權備案數量。從縱向來看,不但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總數量逐年上升,并且每年進行備案的企業數量也持續大幅度增長。這反映出企業對知識產權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有部分企業已經開始主動申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在出口市場上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使用申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的企業作為樣本,以企業申請的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數量來衡量知識產權海關保護,采用固定效應方法對式(1)進行估計,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企業申請的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數量對技術創新影響的回歸結果
從表3可以看出,企業申請的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數量與各類專利數量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表明企業進行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的數量越多,獲得的專利數量也越多,技術創新能力也越強。事實上,本文知識產權海關保護由專利權保護和商標權保護兩部分組成。其中,專利權保護的是發明創造,必定對專利數量存在直接的正向影響;而商標權維護的是企業信譽和消費者利益,并不與專利數量直接相關。但本文的研究結論卻表明,無論是專利權保護,還是商標權保護,都有利于企業技術創新。企業增強主動申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的意識,能有效激勵企業進行研發創新。知識產權海關保護為企業提供了一道堅實的保護屏障,通過及時制止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有效避免了企業權益受損。在控制變量方面,企業規模和企業年齡都正向影響企業技術創新。同時,估計結果也得出企業利息支出與企業技術創新正相關,表明雖然企業利息支出增加,加大了企業經營風險,但技術創新能力的隨之提升也為企業創造了更多的利潤。因此,只要企業經營正常,管理水平較高,積極進行技術創新,足以應對負債較高所帶來的風險。
總的來看,企業主動申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能有效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增加專利數量,保障了企業在出口市場上的合法權益免遭侵害。
企業申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與其技術創新能力之間可能存在互動關系,特別是以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數量來進行衡量時,專利權備案與專利數量之間可能具有內生性。對此,采用工具變量法加以解決。在工具變量的選擇上,本文選用兩個與時間相關的變量,分別為企業出口持續時間和企業經營時間,即企業年齡。其中,企業出口持續時間以企業每年的出口交貨值是否為0作為出口狀態的識別標準,記錄企業在研究期內的出口狀態變化和持續年份。企業經營時間是從企業成立年份到各研究年份的時間。筆者認為進入出口市場的時間越長,對知識產權海關保護重要性的認識越深,主動申請海關保護備案的意識也越強。從企業申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數量的統計分析中也可以看出,隨著時間增長,企業申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的數量和次數也明顯增多。這兩個變量與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密切相關,進而影響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因此,本文選取這兩個變量作為工具變量。經檢驗,工具變量通過了不可識別檢驗、弱工具變量檢驗和過度識別檢驗,說明工具變量是有效的。使用面板工具變量法估計式(1),結果如表4所示。該結果進一步驗證了以備案數量為代表的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對企業技術創新有顯著正向影響。企業出口強度、企業生產效率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正相關,但不顯著,而企業規模、企業資產負債率和企業利息支出與企業技術創新顯著正相關。

表4 工具變量的回歸結果
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對打擊出口貿易侵權行為有強有力的制約作用,是中國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重要一環。然而,大多數出口企業并不重視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對其申請流程、作用機制和影響效果都缺乏認識。本文選擇“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子系統”中的企業作為樣本,將其與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相匹配,篩選出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在此基礎上,設定企業是否申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虛擬變量和企業申請的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數量兩種指標衡量知識產權海關保護,采用經驗分析方法研究得出申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能夠有效激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企業專利數量出現明顯增長。其他變量,如企業生產效率、企業規模和企業年齡都有助于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同所有權性質的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存在差異。這一研究結論充分表明申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會對企業技術創新產生積極影響,并且企業備案數量越多,備案次數越多,企業進行研發獲得的專利數量也越多。這揭示出如果企業積極主動申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利用該制度作為應對潛在侵權風險的有力武器,是能夠激勵企業發揮自身知識產權優勢、提高出口產品技術含量和爭取更廣闊市場空間的。然而,實際上企業進行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的情況并不樂觀,侵權行為還時有發生,知識產權保護形勢依然嚴峻。基于以上研究結論,筆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議:第一,完善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制度,擴大海關保護的權利主體,建立統一的知識產權信息平臺,加強海關與其他知識產權執法機關的合作。順應國際通常做法,將知識產權保護重點從關注出口環節向加強進口環節轉變。第二,企業要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積極主動申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同時,企業也需要轉變競爭觀念,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出口產品技術含量。第三,加強知識產權執法力度,嚴厲打擊知識產權侵權行為,保障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