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錦芳,吳 琦
(1.東北財經大學東北亞經濟研究院,遼寧 大連 116025;2.東北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5)
近年來,雖然經濟全球化進程受阻,但區域經濟一體化卻獲得蓬勃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協定的簽訂極大地促進了該區域的經濟發展。與全球其他區域相比,具有重要區位優勢及經濟發展潛能的東北亞經濟一體化進程相對遲緩。目前,東北亞區域內經濟總量與貿易出口額分別占全球GDP總量的1/5和貿易總額的1/6。其中,2016年中日韓三國的GDP總量高達17.55萬億美元,占全球GDP總量的23.72%。可見,東北亞地區的經濟發展對于全球經濟增長至關重要。眾所周知,早在2012年中日韓三國就啟動了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然而至今仍未能最終簽訂FTA。2018年5月9日,李克強總理出席了第七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將有望推進早日達成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因此,如何快速推進包括中日韓三國在內的東北亞經濟一體化進程,深化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就成為了一個需要突破的重大課題。與此同時,2018年4月朝鮮宣布改革開放,伴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以及中國東北地區遼寧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掛牌成立,東北亞區域合作將迎來新的契機,東北亞經濟一體化進程也備受學者的關注。當前,由于非關稅貿易壁壘逐漸取代關稅形成新的貿易保護主義障礙,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國際組織致力于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以推進國際貿易發展。本文從貿易便利化入手,全面分析東北亞的貿易便利化狀況,探究貿易便利化對貿易流量的影響,對于今后促進東北亞經濟一體化進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貿易便利化(TWTFI)是指對那些阻礙雙邊貿易活動的行政管理措施或手續加以簡化,對貿易相關規則或慣例加以規范,以提高貿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節省時間,從而保證雙邊貿易自由、平等地進行,促進國際貿易發展。當前,諸多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貿易便利化展開了大量研究,針對“一帶一路”、東盟等特定區域的貿易便利化研究成果頗為豐富。其中,孔慶峰和董虹蔚[1]與張曉靜和李梁[2]等分別從不同的維度創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便利化評價體系,在此基礎上詳細分析了中國與“一帶一路”貿易伙伴國的貿易便利化現狀。謝娟娟和岳靜[3]與方曉麗和朱明俠[4]等則從東盟的貿易便利化入手,運用引力模型證實貿易便利化對貿易活動的積極影響。然而,針對東北亞地區的貿易便利化相關研究并不充分,目前搜集到的相關研究成果僅有兩篇,其中,李軒[5]曾分析東北亞地區貿易便利化的現狀與挑戰,郭俊芳和武拉平[6]從農產品領域著手,分析了東北亞地區貿易便利化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此外,李秀敏和李淑艷[7]曾利用引力模型探討影響東北亞區域貿易的因素,并測算各國的貿易潛力。但關于該地區貿易便利化的現有研究僅停留在現狀分析,缺乏對東北亞各國貿易便利化水平的測算與定量分析,更未涉及貿易便利化對東北亞各國間貿易流量影響的研究,仍然存在較大的研究空間。
因此,本文在總結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構建了針對東北亞的貿易便利化評價體系,將測算得到的各國貿易便利化水平引入貿易引力模型,探究貿易便利化水平的提高對東北亞各國間貿易流量的積極影響,并根據研究結論為中國與東北亞其他國家開展貿易便利化合作,共同促進東北亞經濟一體化進程提出政策建議。同時,考慮到朝鮮的經濟與貿易數據嚴重缺失,本文并未將朝鮮考慮在內,僅選取中國、日本、韓國、蒙古、俄羅斯五國代表東北亞主要國家。今后,伴隨朝鮮經濟統計數據獲取的可能,本文的研究將更加有說服力。
1.指標選取
由于國際上尚未形成對貿易便利化的標準定義,目前貿易便利化評價體系的指標選取均基于對貿易便利化內涵的一般理解,具體做法并不統一。國際學術界構建貿易便利化評價體系比較典型的方法分為兩大類:一類是Wilson等[8]提出的貿易便利化測評體系,這一體系由4個一級指標構成,分別包括口岸效率、海關環境、規制環境和電子商務,各項一級指標下包含多個二級指標,二級指標的數據主要來源于《全球競爭力報告》(GCR)、《全球貿易促進報告》(GETR)以及《全球清廉指數》(CPI)等報告。另一類比較有代表性的測算方法是亞太經合組織建立的貿易便利化評價體系。與 Wilson等[8]的測評體系有所不同,它是由海關指數、商業流動性指數、標準化和采用國際標準指數、港口基礎設施指數以及電子商務指數構成。這兩類方法均對各二級指標賦予權重求出各一級指標,然后通過加權平均或算術平均的方式求出貿易便利化具體值。
從以往的研究成果來看,國內外學者在構建貿易便利化的評價體系時,大多沿用Wilson等[8]的框架思想,選取口岸效率、海關環境、規制環境與電子商務四個要素作為貿易便利化評價體系的一級指標。隨著當今信息技術的更新發展,國際貿易方式不斷改進,貿易便利化的影響因素也有所改變。在近年的國內研究中,不少學者對Wilson等[8]的貿易便利化評價體系進行了擴展與補充,主要體現為在其他一級指標中加入了金融服務要素。李豫新和郭穎慧[9]選取口岸效率、電子商務、海關環境、政府與金融環境4個指標,測算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與周邊國家的邊境貿易便利化水平。孔慶峰和董虹蔚[1]則將貿易便利化細化為口岸與物流效率、海關與邊境管理、規制環境、金融與電子商務4個一級指標,以此構建“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便利化評價體系。
因此,在總結借鑒前人的研究方法并結合東北亞主要國家經濟發展特點的基礎上,考慮到當前社會信息技術與金融服務的不斷發展,本文引入金融服務作為獨立的一級指標,最終選取口岸效率、海關環境、規制環境、電子商務、金融服務5個一級指標,并進一步將其細化為18個二級指標,構建東北亞的貿易便利化評價體系,基本概括了貿易便利化水平所涉及的主要內容,參考數據主要來源于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GCR)與透明國際發布的“貪污腐敗印象指數”(CPI)。
2.測評指標的含義
(1)口岸效率(P)。這一指標原本用于衡量國際貿易的貨物運輸中,一國海港與空港的基礎設施狀況與運輸效率。該指標得分越高,反映一國運輸效率越高,貿易便利化水平更高。考慮到東北亞地區蒙古、俄羅斯等國對外貿易的交通方式仍以內陸交通為主,本文在口岸效率指標中加入公路、鐵路基礎設施建設情況指標。包含港口基礎設施質量(P1)、航空基礎設施質量(P2)、公路基礎設施質量(P3)和鐵路基礎設施質量(P4)等4個二級指標,取值范圍均具體為1—7(1=極差,7=極好)。
(2)海關環境(C)。該指標是衡量一國海關服務效率與邊境管理透明度的指標,該指標得分越高,表明該國通關效率越高,貿易所需交易成本越低,則該國貿易便利化水平越高。這一指標具體下設4個二級指標:
第一,海關程序負擔(C1)。用于衡量一國海關程序的復雜程度。海關程序越復雜,所需的文件與手續越多,貿易成本越高。該指標取值范圍為1—7(1=非常復雜,7=非常便捷)。
第二,貿易壁壘盛行度(C2)。用于衡量一國是否盛行非關稅壁壘。該指標取值范圍為1—7(1=貿易壁壘盛行,7=沒有貿易壁壘)。
第三,非常規支付和賄賂(C3)。該指標側重反映貿易進出口中的征稅狀況,考察企業為了方便取得一國進出口許可,是否會支付額外成本。該指標取值范圍為1—7(1=經常發生,7=從未發生)。
第四,政府清廉指數(C4)。這一指標是由透明國際發布的,根據各國投資和對外貿易決策者的觀感衡量的世界各國腐敗狀況,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一國邊境管理透明度。該指標的取值范圍為0—10(0=最腐敗,10=最清廉)。
(3)規制環境(R)。這一指標反映的是一國國家政策制定的透明度與法律環境的規范性,該指標得分越高,表明該國國內制度環境越好,貿易便利化水平越高。該指標包括以下5個二級指標:
第一,政府決策的透明度(R1)。用于衡量一國政府政策制定是否公正透明。該指標取值范圍為1—7(1=政策不透明,7=政策透明)。
第二,政府解決爭端效率(R2)。用于衡量政府解決法規沖突的效率與能力。該指標取值范圍為1—7(1=效率最低,7=效率最高)。
第三,法規執行可靠性(R3)。用于衡量一國法規的執行程度,法規執行越嚴格,則說明該國法規可靠性越高。該指標取值范圍為1—7(1=法規執行不可靠,7=法規執行非常可靠)。
第四,政府管制負擔(R4)。反映一國政府管制為經濟貿易活動開展帶來的負擔。該指標取值范圍為1—7(1=負擔最大,7=負擔最小)。
第五,司法獨立性(R5)。用于衡量司法部門在處理經濟糾紛時能否做到獨立審判,反映一國貿易糾紛中司法審判的公平性。該指標取值范圍為1—7(1=司法不獨立,7=司法獨立)。
(4)電子商務(E)。這一指標用于衡量一國信息技術的普及程度,以及信息技術能否有效推進貿易活動發展。該指標得分越高,說明電子商務在該國國際貿易中的應用越廣泛,貿易便利化水平越高。該指標下設3個二級指標:
第一,新技術可獲得性(E1)。用于衡量企業獲得最新技術的難易程度。該指標取值范圍為1—7(1=新技術無法獲得,7=新技術容易獲得)。
第二,企業對技術的吸收程度(E2)。用于衡量一國前沿的信息技術是否能夠較快被吸收并應用到企業生產活動中。該指標取值范圍為1—7(1=吸收利用程度低,7=吸收利用程度高)。
第三,互聯網使用人數(E3)。反映一國每百人中使用互聯網的人數。該指標選取的是互聯網用戶的原始數據,取值越高,說明該國互聯網使用程度越高,取值范圍為0—100。
(5)金融服務(F)。這一指標是在如今國際貿易新趨勢下,衡量金融服務對于商業活動的促進作用。該指標得分越高,說明一國金融服務的便利程度與發展水平越高,意味著一國貿易便利化程度越高。該指標具體包含2個二級指標:
第一,金融服務有效性(F1)。用于衡量一國提供的金融服務是否便利,所提供的金融服務能否有效促進貿易活動。該指標取值范圍為1—7(1=非常不便利,7=非常便利)。
第二,金融服務可購性(F2)。用于衡量金融服務成本高低,企業是否能夠負擔金融服務的價格。該指標取值范圍為1—7(1=成本最高,7=成本最低)。
3.數據來源與處理
本文選取的研究對象是東北亞地區五個主要國家,即中國、日本、韓國、蒙古與俄羅斯,時間跨度選取2007—2016年共10年。由于不同的數據來源導致各二級指標的指數測算標準有所不同,為了消除變量自身取值范圍的不同和數值大小的影響,本文首先采取線性變換法對指標的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具體標準化處理公式如下:
(1)
其中, Xi代表各二級指標的原始數據,Ximax代表該二級指標取值范圍的最大值,Yi代表經過線性變換標準化后的數據,其取值范圍為0—1。
1.指標權重的確定
為了科學地構建東北亞主要國家貿易便利化的評價體系,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各指標權重進行賦值。首先,利用Stata12.0軟件分別對選取的18個二級指標數據進行KMO檢驗與SMC檢驗,所得結果如表1所示。相關性檢驗結果顯示,每一項二級指標均與其他指標高度相關,因此,可以進行主成分分析。

表1 貿易便利化二級指標相關性檢驗
其次,對上述標準化后的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使方差最大化旋轉,可以得到每個主因子的方差貢獻率。根據上述分析結果,可以得到3個主成分:Comp1、Comp2和Comp3,其特征根均大于1,且方差累計貢獻率達到96.611%,這說明所提取的3個主成分對總體的解釋程度達到96.611%,并能保證主成分間兩兩互不相關,符合預期。根據同時得到的旋轉前因子載荷矩陣可計算得出各主成分得分系數矩陣。各主成分表達式如下:
Comp1=0.227P1+0.235P2+0.262P3+0.257P4+0.258C1+0.089C2+0.265C3+0.254C4+0.196R1+0.257R2+
0.264R3+0.151R4+0.265R5+0.243E1+0.244E2+0.210E3+0.241F1+0.248F2
(2)
Comp2=-0.207P1-0.247P2-0.105P3-0.179P4+0.073C1+0.417C2+0.001C3-0.095C4+0.378R1+
0.199R2+0.059R3+0.475R4+0.092R5-0.244E1-0.116E2-0.358E3+0.155F1+0.140F2
(3)
Comp3=0.092P1+0.223P2+0.199P3-0.087P4+0.224C1+0.650C2-0.152C3-0.050C4-0.341R1-0.145R2+
0.116R3+0.159R4-0.172R5+0.079E1+0.174E2+0.003E3-0.329F1-0.216F2
(4)
根據上述3個主成分表達式,分別用每個主成分各指標的對應系數乘上該主成分的相應貢獻率,再除以3個主成分的累計貢獻率,可以得到綜合評價模型中各二級指標的系數。最后經過相加求和,得到東北亞的貿易便利化的綜合評價模型:
Comp=0.160P1+0.170P2+0.209P3+0.177P4+0.231C1+0.169C2+0.203C3+0.188C4+0.186R1+0.223R2+
0.227R3+0.195R4+0.213R5+0.167E1+0.191E2+0.121E3+0.193F1+0.204F2
(5)
一級指標的權重分別為各一級指標項下的二級指標系數總和與所有選定的二級指標系數總和的比值。經計算,得到一級指標的權重分別為口岸效率(0.209)、海關環境(0.231)、規制環境(0.305)、電子商務(0.140)、金融服務(0.116)。同時,再對公式中各二級指標前的系數進行歸一化處理,分別除以所有二級指標系數的總和,得到每項二級指標的權重,使所有二級指標權重相加和為1。東北亞貿易便利化水平的綜合評價模型可以表示為:
TWTFI=0.047P1+0.050P2+0.061P3+0.052P4+0.067C1+0.049C2+0.059C3+0.055C4+0.054R1+
0.065R2+0.066R3+0.057R4+0.062R5+0.049E1+0.056E2+0.035E3+0.056F1+0.059F2
(6)
其中,TWTFI為東北亞主要國家貿易便利化水平,P1、P2、P3、P4、C1、C2、C3、C4、R1、R2、R3、R4、R5、E1、E2、E3、F1、F2為各二級指標標準化后的取值,各項前系數分別為前文計算所得的各二級指標權重。
2.測算結果分析
根據上述評價體系,可計算得到東北亞主要國家2007—2016年的貿易便利化水平及排名,如表2所示。本文參考國內外學者通常的貿易便利化等級劃分方法[10],將各國貿易便利化水平劃分為4個等級:0.8分以上屬于非常便利,0.7—0.8分屬于比較便利,0.6—0.7分屬于一般便利,0.6分以下屬于不便利。

表2 2007—2016年東北亞主要國家貿易便利化水平
通過表2可以看出,東北亞主要國家的貿易便利化水平差距較為明顯,這種兩極分化會阻礙東北亞地區貿易的發展。其中,貿易便利化水平最高的是日本,近十年貿易便利化年平均值為0.772,始終處于比較便利階段。其次是韓國和中國,年平均值分別為0.660和0.606,貿易便利化水平處于一般便利階段。貿易便利化程度較低的是俄羅斯與蒙古,年平均值分別為0.484和0.452,目前仍處于貿易不便利階段。從整體看,東北亞地區的貿易便利化程度偏低,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尤其是俄羅斯和蒙古兩國的指數嚴重低于地區平均水平,不利于東北亞地區進一步深化貿易合作,貿易便利化水平亟須改善。
貿易引力模型是國際貿易領域用來分析兩國貿易總量影響因素的主要模型之一,其思想和概念最早源于物理學領域的牛頓萬有引力定律。Tinbergen和Heckscher[11]與Poyhonen[12]首次將該模型應用于國際貿易領域,并通過實證方法得出結論,兩國間貿易總量與各國國內的經濟總量成正比,與兩國間的距離成反比。后來,諸多國內外學者對這一模型進行了豐富和補充,不斷加入新的解釋變量,并將其廣泛應用于國際貿易影響因素的研究中。其中,Linnemann[13]創新地將人口因素引入貿易引力模型,同時加入自由貿易協定這一虛擬變量。Leamer[14]考慮到人均收入水平對貿易的影響,將其納入模型并取得較好的回歸結果。此外,許多學者還考慮到文化差異對于國際貿易的影響,從而進一步將貿易雙方是否使用共同語言,是否曾具有殖民關系等要素引入到模型中。盛斌和廖明中[15]詳細歸納了引力模型的可選變量,并運用引力模型對中國對40個主要貿易伙伴的出口潛力進行了估算,為今后貿易引力模型的應用提供了指南。
結合東北亞的經濟發展特征,本文借鑒已有的實證研究方法,對基本的貿易引力模型進行了擴展和修正,加入了貿易便利化指數作為核心變量,同時引入貿易雙方是否接壤、是否具有優惠的貿易安排等虛擬變量。為消除異方差,對除虛擬變量以外其他變量均取對數,得到東北亞貿易便利化對貿易流量影響的引力模型如下:
lnEXijt=β0+β1lnGDPit+β2lnGDPjt+β3lnPOPit+β4lnPOPjt+β5lnDISij+β6APECij+β7BORij+β8lnOPENit+
β9lnOPENjt+β10lnTWTFIjt+εijt
(7)
其中,EXijt為被解釋變量,表示t年出口國i對進口國j出口的貿易總額;GDPit、GDPjt分別表示t年出口國i與進口國j的國內生產總值;POPit、POPjt分別表示t年出口國i與進口國j的人口總量;DISij表示貿易雙方的地理距離;APECij、BORij為兩個虛擬解釋變量,APECij表示貿易雙方是否同為APEC成員,BORij表示兩國是否接壤,是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OPENit、OPENjt分別為t年出口國i與進口國j的對外貿易依存度;TWTFIjt為本文模型新加入的最核心解釋變量,表示貿易便利化水平;β0為常數項;β1、β2、β3、β4、β5、β6、β7、β8、β9、β10分別為回歸系數;εijt為隨機誤差項。所有變量及說明如表3所示。

表3 所有解釋變量的預期符號與理論說明
1.數據選取與處理
本文擬采用東北亞地區主要國家的數據進行經驗分析,數據期限為2007—2016年。由于朝鮮數據嚴重缺失,本文選取東北亞除朝鮮外的中國、日本、韓國、蒙古、俄羅斯五國作為樣本國,并且這五個國家的貿易總額在東北亞六國貿易總額占絕對比重,因此非常具有代表性,所選樣本可以更加準確地衡量貿易便利化對貿易流量的影響。東北亞各國間的出口貿易流量數據均來自于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庫(UNCOMTRADE),單位為美元。各國歷年的國內生產總值、人口總量和對外貿易依存度數據來自于世界銀行統計數據庫(WDI),單位分別為美元、人和%。國家間距離數據與是否接壤來自于CEPII數據庫,單位為千米。APEC的取值依據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國名單,參考亞太經合組織官方網站。各國貿易便利化水平由前文計算所得。
2.面板數據分析
本文選取2007—2016年東北亞各國間出口貿易流量的面板數據展開經驗研究,通過五個國家之間的兩兩配對,實際可得200個樣本數據,并通過Stata12.0軟件對這200個樣本數據進行綜合回歸。在進行計量回歸之前,本文已經對除兩個虛擬變量以外的變量取對數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控制了異方差問題。同時,為了再排除模型可能出現的偽回歸現象,本文采用LLC檢驗的方法,對除不隨時間變化的距離與虛擬變量外的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結果顯示,各變量均呈現一階平穩。
由于本文模型選取的變量包括優惠貿易安排APEC和邊境接壤BOR這兩個虛擬變量,并且貿易雙方的距離DIS這一變量也存在不隨時間變化的特點,因此并不適用固定效應模型,本文根據LM檢驗結果選擇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所得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引力模型回歸結果(N=200)
注:括號內為z值,***、**和*分別表示在1%、5%和10%的顯著水平上顯著。
3.結果分析
根據回歸結果,引力模型回歸結果基本符合預期,模型擬合程度較高。就估計結果的經濟意義而言,除進出口國的人口和出口國對外貿易依存度回歸結果不顯著外,優惠的貿易安排、貿易便利化、GDP等變量均會對東北亞的貿易流量產生正面影響,而距離這一變量會對貿易流量產生負面影響。
從各個變量的參數絕對值而言,優惠貿易安排對于貿易流量影響最大,反映了亞太經合組織在促進區域貿易發展,促進區域貿易便利化等方面的突出作用,貿易雙方若同為APEC成員國,則雙方貿易流量將會增加2.736%,考慮到亞太經合組織一直致力于推進貿易便利化,這從側面反映出貿易便利化對雙邊貿易流量的積極影響;貿易便利化水平對貿易流量的積極影響比較突出,是雙邊貿易流量重要的引力來源,東北亞國家貿易便利化水平每提升1%,雙方貿易流量將增加0.927%,可見,提高貿易便利化是促進區域內貿易的有效途徑;同時,進出口國GDP對貿易流量發揮正向促進作用,出口國與進口國的GDP總量每增加1%,雙方的貿易流量將分別增加 0.386%和0.761%;進出口國邊境接壤對雙方貿易活動有促進作用,中俄蒙之間的邊境接壤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俄蒙兩國相對落后的經濟發展劣勢;進口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對貿易流量有正向影響,但出口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回歸結果并不顯著。可見,在東北亞貿易中,進口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對貿易的影響程度比出口國更大;人口因素對于東北亞各國間貿易活動的影響并不明顯,人口增加會帶來本國供給能力與需求能力的相應增加,對貿易流量的影響尚不明確。另外,距離因素對東北亞各國的貿易活動存在阻礙作用,貿易雙方之間的距離每增加1%,則貿易流量相應減少0.954%。由于東北亞部分國家位于內陸地區,各國間貿易往來仍需依靠成本較高的陸路運輸,降低運輸成本將有效促進東北亞地區經貿往來。
本文分析了東北亞主要國家間的貿易便利化進程,重點考察了中國與東北亞主要國家之間的雙邊貿易發展狀況及特征。近年來,東北亞貿易便利化水平呈現明顯上升趨勢,但各國之間貿易便利化程度差異較大。中國與東北亞主要國家之間的貿易便利化水平逐年穩步提升,但與日本、韓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盡管東北亞區域經貿合作研究備受關注,但鮮有學者從區域內貿易便利化對貿易流量影響的視角展開分析。本文將測算獲得的東北亞主要國家貿易便利化水平引入貿易引力模型,證實貿易便利化對東北亞主要國家間貿易流量起到正向促進作用且影響程度較大。優惠貿易安排也是促進東北亞貿易的重要因素。規制環境、口岸效率與海關環境對東北亞貿易的積極影響較為顯著,說明穩定公正的政治環境對東北亞貿易發展至關重要。基于上述理論及經驗分析結果,筆者將為推進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提出以下政策建議。口岸效率方面,中國應當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關注運輸條件較為落后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多重互聯互通的交通環境,以提高物流運輸效率。海關環境方面,應進一步簡化通關程序,削減繁雜的海關手續,推行無紙化通關以降低貿易成本。借鑒三批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試點經驗,加強海關合作,推廣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模式,減少排隊通關時間,有效提高商品過境效率。規制環境方面,公正透明的制度環境能為貿易活動提供有效保障,這不僅要求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執行效率,更涉及到法律法規的完善和獨立性。中國近年來在這一方面改革成效顯著,今后仍應加大力度,為貿易發展營造穩定的制度環境。電子商務方面,隨著新興信息技術與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領域的作用日益凸顯,中國同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在信息科技領域的差距愈發暴露出來,制約本國電子商務的普及推廣。中國應加大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并以政策為導向,積極鼓勵電子商務企業發展壯大。金融服務方面,鼓勵金融創新,完善多層次的金融服務體系,進而為中國的貿易企業提供更加充分便利的金融支持。
東北亞地區貿易便利化水平呈現嚴重的“兩極分化”,其中,日本、韓國兩個國家經濟較為發達,其貿易環境較為便利,但俄羅斯與蒙古作為經濟相對落后的國家,基礎設施狀況尤其惡劣,嚴重拉低東北亞地區整體貿易便利化程度。為刺激該區域貿易增長,中國應鼓勵開展區域內貿易便利化合作,多方面學習日韓的先進經驗。其一,大力加強海關國際合作。與東北亞其他國家積極協商口岸監管方案,共同簡化不必要的通關手續,擴展海關領域合作,努力實現區域內通關一體化。其二,互助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鼓勵東北亞各國之間交流經驗技術,尤其有助于俄羅斯與蒙古改善落后的基礎設施狀況,為共同營造東北亞便利的貿易條件提供有效支持。其三,營造穩定和諧的規制環境。鑒于東北亞地區錯綜復雜的政治環境,中國可以積極擔任東北亞主要國家間溝通的橋梁,開展協商合作以減輕貿易摩擦,縮小政策法規差異,共同維護和諧穩定的貿易環境,實現互利共贏。
一方面,立足于當前的時代背景,圍繞“一帶一路”倡議,倡導建立中、俄、蒙經濟走廊,發展面向亞歐大陸的海鐵聯運大通道,實現基礎設施領域互通合作,擴大區域內農產品與工業制成品貿易往來。另一方面,積極推進中、日、韓自由貿易區談判進程,爭取早日建成中日韓FTA。中、日、韓三國的總體經濟規模已接近歐盟,經濟實力雄厚,并且,中國在東北亞的貿易對象主要集中日本與韓國,具備很好的合作條件,以往的大量研究已經非常充分地證明了中、日、韓自貿區的可行性與重要性。雖然目前仍存在特殊的政治因素阻礙談判進程,中國應當積極加大與日本、韓國的貿易往來,不斷推進不同領域的合作進程,通過談判磋商減少摩擦。同時,發揮遼寧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輻射作用,利用大連片區金普新區獨特的政策優勢,面向日、韓大力發展保稅貿易與離岸貿易,將遼寧自由貿易試驗區打造成為中、日、韓合作的先行區,最終實現東北亞經濟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