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慧英
(山東省菏澤市中醫醫院口腔科,菏澤,274000)
臨床上,夜磨牙癥多發于成年人,據有關調查數據顯示,成年人罹患夜磨牙癥的概率在12.8%左右的范圍之內[1],本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睡眠中牙齒不自動咬緊亦或者是磨動以及咀嚼肌節律性收縮等,若患者在發病后不能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將極有可能會引發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以及牙磨耗等情況,進而給患者造成了更大的痛苦[2]。有報道稱,夜磨牙癥為睡眠障礙之一,其發病和睡眠電生理結構異常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3]。現代研究表明,利用咬合板對夜磨牙癥病患進行治療,可取的較為理想的療效[4]。此研究,我們將以20例夜磨牙癥病患以及20名健康體檢者為對象,著重分析彈性牙合墊在夜磨牙癥中的應用對改善患者咬合與睡眠特征的干預價值,現做出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山東省菏澤市中醫醫院口腔科接診且行彈性牙合墊治療的夜磨牙癥病患20例為觀察組,男12例,女8例;年齡19~30歲,平均年齡(24.15±2.67)歲。選取本院同期接診的健康體檢者20名為對照組,男11例,女9例;年齡18~30歲,平均年齡(24.86±2.91)歲。研究納入者都簽署知情同意書,且研究在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的前提下開展,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患者入院后經臨床檢查明確診斷為夜磨牙癥,且有完善的病歷資料,能積極配合完成檢查。
1.3 排除標準 觀察組排除正畸治療者、嚴重措牙合畸形者、接受口腔修復治療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者。對照組排除有咬緊牙病史者以及夜磨牙者。
1.4 研究方法 觀察組接受彈性牙合墊治療,詳細如下:首先,取下頜模型,并按要求對彈性牙合墊進行規范化的制作,需均勻抬高患者的咬合,一般需控制抬高的幅度小于2 mm。囑患者夜間休息時對彈性牙合墊進行佩戴,并每月回院進行其次復查,充分了解患者夜間咬合的痕跡、彈性牙合墊厚度與磨損程度等,若有必要,需對彈性牙合墊進行重新制作。本組的治療時間為6個月。
1.5 觀察指標 記錄2組入組時的咬合與睡眠特征,并對其作出比較。當中,咬合特征包括牙合力中心點位置左右向偏移、閉合時間、牙合力不對稱指數、分離時間與牙合力百分比;睡眠特征包括快動眼期、每小時RMMA次數、非快動眼S1期、每小時微覺醒次數與非快動眼S2期。同時對觀察組治療前/后的咬合與睡眠特征進行分析和比較。

2.1 入組時2組咬合與睡眠特征分析 觀察組入組時的閉合時間、牙合力中心點位置左右向偏移、左側分離時間、左側牙合力百分比、右側牙合力百分比、牙合力不對稱指數與RMMA次數同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入組時的快動眼期、非快動眼S1期、微覺醒次數和非快動眼S2期同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咬合與睡眠特征的比較分析表

表2 觀察組治療前/后咬合與睡眠特征的比較分析表
2.2 觀察組治療前/后咬合與睡眠特征分析 觀察組治療后的閉合時間、牙合力中心點位置左右向偏移、左側牙合力百分比、右側牙合力百分比、牙合力不對稱指數、RMMA次數同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治療后的左側分離時間、快動眼期、微覺醒次數、非快動眼S1期與非快動眼S2期同治療前比較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目前,彈性牙合墊在我國臨床上有著一定的應用,能夠充當保護層,并由此起到防止牙齒磨耗的作用[5]。相關資料中提及,彈性牙合墊能夠維持較好的牙合間隙,促使咀嚼肌處于放松狀態,以有效減輕肌痙攣重癥,改善肌肉功能,同時也能對牙合力進行重新分配[6],另外,彈性牙合墊還能起到改善咬合運動以及消除左右向牙合干擾等作用[7]。此研究中,觀察組的RMMA次數比對照組高(P<0.05)。提示,對于夜磨牙癥者而言,其發生RMMA事件的概率更高,但其睡眠結構和健康人基本相似,表明夜磨牙癥并不會對患者的睡眠質量造成影響。觀察組治療后的RMMA次數比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提示通過合理運用彈性牙合墊,可有效減少夜磨牙癥病患發生RMMA事件的風險,表明彈性牙合墊有助于改善人體的咬肌異常肌電活動,其作用機制和彈性牙合墊促使咀嚼肌被動放松密切相關[8]。
綜上所述,于夜磨牙癥臨床治療工作中運用彈性牙合墊,可對患者的咬合特征進行有效的糾正,并有助于降低RMMA事件發生率,促進夜磨牙癥癥狀快速緩解,建議臨床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