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王月嫦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寧德市醫院兒科,寧德,352100)
兒科是醫院日常開展臨床診療工作的重要平臺,尤其是近幾年,我國二胎政策的開放,使得醫院兒科成為了醫護工作開展的重要區域。作為臨床中一種較為特殊的群體,兒科患者受到心智發育的影響,其缺乏良好的語言能力,不能夠對自身的感受進行詳細、準確的闡述,且加之兒科患者情緒控制能力不佳,因此在出現不適癥狀時會發生哭鬧、不配合等情況,影響治療方案的順利開展。同時小兒科患者睡眠質量的高低,對其治療效果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為提升兒科患者的睡眠質量,分析家長參與護理模式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寧德市醫院兒科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5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20例,年齡3~4周歲,平均年齡(3.13±0.45)歲;觀察組中男24例,女21例,年齡3~4周歲,平均年齡(3.53±0.32)歲,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措施。觀察組應用家長參與護理模式。1)護理前溝通:在實施護理工作前,護理工作人員需要與患者家長進行溝通與交流,重點強調小兒患者睡眠質量干預的重要性,同時講述護理人員在小兒睡眠質量改善工作中的難點以及家長參與的重要性,獲得家長的認可以及了解,使得家長能夠主動的參與到小兒患者的睡眠質量改善中。同時護理工作人員指導患者家長如何配合護理工作開展,如在護理人員進行護理操作的過程中,家長需要通過與患者玩耍、給患者播放音頻視頻等形式,轉移患者的注意力,減少患者對護理操作的恐懼感,避免患者因恐懼等情緒,而對醫院產生更加強烈的抗拒情緒,使得患者無法在住院治療期間安心睡覺,影響到患者的睡眠質量[1]。2)語言護理:護理工作人員指導兒科患者家屬能夠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通過語言、肢體接觸以及眼神等形式,隨時關注患者的情況,同時在與兒科患者交流的過程中,注意緩解患者的恐懼情緒,給予患者語言安撫以及肢體撫觸安撫,幫助患者獲得足夠的安全感,提升治療依從性,同時也可以減少患者對醫院以及醫護人員的恐懼感,使其能夠正常入睡,幫助其在睡眠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自我修復過程,促進患者康復。另外,患者家屬隨時詢問兒科患者的自我感受,如詢問兒科患者是否有疼痛感、瘙癢感以及呼吸困難等癥狀,掌握兒科患者的情況,在出現異常現象時,能夠及時告知醫師以及護理人員進行處理,避免因疼痛、瘙癢等影響到小兒患者的睡眠質量[2]。3)家長與護理人員加強交流: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與兒科患者家長構建交流通道,積極分析患者的生理變化以及心理變化,有助于實時護理策略的科學制定。同時在護理人員進行專業護理的過程中,指導兒科患者家屬進行輔助干預[3]。
1.3 觀察指標
1.3.1 選擇我院自制的患者依從性評價量表 對兒科患者的依從性進行評價。分數范圍設置為0~100分,其中>80分——完全依從;79~60分——一般依從;<59分——不依從。依從率=(完全依從+一般依從)/總例數×100%。
1.3.2 選擇PSQI匹茲堡睡眠質量評價量表 評價兒科患者睡眠質量。得分越低,睡眠質量越佳。
1.3.3 采用SDS抑郁以及SAS焦慮情緒評分表 評價兒科患者干預前后的情緒變化。
1.3.3 采用我院自制的護理質量評分 由兒科患者家屬對本次護理質量進項票評價,包括護理服務態度、護理專業技能以及護理安全。

2.1 2組患者依從率比較 觀察組患兒依從率為(97.78%),對照組患兒依從率為(82.22%,P<0.05)。見表1。
2.2 2組患者干預前后睡眠質量評分比較 干預前,2組睡眠治療評分(PSQI)以及情緒評分(SDS、SAS)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睡眠治療評分(PSQI)以及情緒評分(SDS、SAS)得到了顯著改善,且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2組患者護理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護理質量評分較高,要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兒科護理工作難度較大,工作任務量繁重,給護理工作人員帶來了極大的難題,小兒患者受到心智發育的影響,其面對醫護人員會出現一定的抗拒、恐懼以及焦慮等負性情緒,不容易在醫院中安心入睡,使得患者的休息不足。且小兒患無法正常與護理工作人員溝通,不利臨床對兒科患者病情了解以及掌握,使得患者治療方案科學制定大受影響,阻礙了兒科患者盡早康復[4]。此時積極根據兒科患者的臨床特點,制定全面、科學的護理實施方案,有效緩解兒科患者的應激反應,改善小兒患者的睡眠質量,保障其充足休息,提升患者的機體免疫功能,并提高兒科患者的治療、護理依從性就顯得十分重要了[5]。常規護理方案更關注患者病情發展以及治療配合,較為忽視不同兒科患者的實際護理需求,因此容易在操作的過程中出現嚴重的護患矛盾,引起兒科患者家長的不滿感,使得護理效果大大折扣,嚴重時還會影響醫院內部的正常運行[6]。通過采用家長參與護理模式,加強與兒科患者家屬溝通與交流,幫助兒科患者家屬能夠在充分了解治療背景以及護理背景下,提升其健康意識以及健康認知,可以更好的配合臨床護理工作以及治療工作開展[7]。通過小兒患者家長的參與,在患者出現哭鬧等狀態時,可以更好的安撫患者,幫助患者入眠,使得患者獲得充足的休息,加速其康復進程。指導兒科患者家長通過語言、肢體撫觸等方式與患者進行交流以及溝通,這樣可以使得一些極具抗拒心理、恐懼心理的患者對自身的疼痛感受、瘙癢感受等進行闡述,有助于護理工作人員掌握合理了解患者的病情,對患者獲得對癥治療有著積極的作用,同時通過家長的詢問,能夠避免因疼痛感等不適癥狀影響患者的睡眠質量,幫助患者獲得最優睡眠狀態,進一步提升疾病痊愈進程[8]。另外,通過家長肢體撫觸等形式,如對小兒患者的頭部、背部以及手部等位置進行撫摸,可以給予兒科患者安全感,有效緩解患者的抑郁情緒以及焦慮情緒,同時對于有疼痛癥狀的兒科患者來說,父母的撫摸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緩解患者的疼痛感,安撫患者的情緒,使得兒科患者治療、護理依從性顯著提升,也能夠是的小兒患者盡快入睡[9]。最后,加強兒科患者家長與護理工作人員的交流,掌握患者病情進展,促進護理服務高效進行[10]。對本次研究結果進行分析,兒科患者接受家長參與護理模式干預,能夠有效改善兒科患者的睡眠、打針以及服藥依從性(97.78%),要優于常規護理模式干預后,兒科患者對睡眠、打針以及服藥的依從性(82.22%,P<0.05);同時兒科患者采用家長參與護理模式干預后,其睡眠質量評分明顯得到了改善,不良情緒有積極緩解,也要優于常規護理干預對兒科患者睡眠質量以及不良情緒的影響(P<0.05);另外,與常規護理質量比較,家長參與護理干預的質量更加優異(P<0.05)。

表1 2組患者依從率比較[例(%)]

表2 2組患者護理前后睡眠質量評分比較

表3 2組患者護理質量評分比較
綜上所述,在兒科睡眠質量干預中,家長參與護理模式的應用,提升了兒科患者依從性,有助于提升臨床護理質量,且患者睡眠質量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