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銀 劉曉艷
(安徽蚌埠市第一人民醫院,蚌埠,233000)
冠心病是一種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在中老年患者中具有較高發病率,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近年來冠心病發病率也具有逐年上升趨勢。冠心病臨床主要表現為心悸、乏力、胸悶以及氣急等癥狀,具有發病急、病情重和病情進展快等特性,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患者長期受疾病影響很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并對患者睡眠質量造成影響,嚴重影響患者生命質量。因此,在對冠心病患者實施有效治療的同時,還應注重加強對患者的護理干預,為了解情志護理模式應用于冠心病患者對其心理狀況以及睡眠質量的影響,本文選取了82例我院近期收治的冠心病患者進行研究,對其應用常規護理與情志護理的效果展開了對比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安徽蚌埠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2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先后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n=42)和對照組(n=40)。觀察組中男23例,女19例,年齡52~78歲,平均年齡(65.8±4.7)歲,病程3個月至6年,平均病程(2.8±1.1)年;合并高脂血癥12例,合并糖尿病14例,合并高血壓16例。對照組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53~79歲,平均年齡(65.6±4.9)歲,病程3個月至7年,平均病程(2.9±1.3)年,其中合并高脂血癥11例,合并高血壓15例,合并糖尿病14例。2組性別、年齡、病程及并發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1.2 納入標準 1)臨床表現為胸悶、心悸、乏力及氣急癥狀者;2)符合冠心病診斷標準者;3)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配合者。
1.3 排除標準 1)嚴重肝腎疾病患者;2)血液系統疾病;3)惡性腫瘤以及哺乳期患者。
1.4 護理方法 2組患者分別采用不同護理模式,觀察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加強對患者的健康宣教和心理護理,并做好生活護理、飲食護理和出院指導,加速患者康復。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應用情志護理,具體為:1)情志疏導。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特長、喜好以及性格等情況對其實施個性化心理疏導,詳細給患者講解臟腑功能與情志之間的關系,教會患者緩解情緒的方法,通過聆聽音樂、下棋、聊天以及多參加社會交際活動等方式轉移患者注意力,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使患者能夠保持良好心態積極配合臨床治療和護理,有效提高臨床護理效果。2)安定神情。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多靜坐寧神,《黃帝內經》有云,“恬淡虛無,真氣從之”,靜坐可以有效減少機體缺血缺氧,降低患者的冠心病發病率,同時還可以加速氣血調和,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患者心理狀況和睡眠質量。3)情志宣泄。根據中醫情志相勝理論引導患者多聆聽他人喜事或有趣的事,從而保持心情愉快,減少負面情緒的刺激。護理人員在與患者溝通的過程中可鼓勵患者盡情宣泄心中的憂愁和鼓勵,及時將不良情緒發泄出來,以免因氣機不暢而加重瘀血。
1.5 療效判定標準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對2組護理前、護理2周后的焦慮和抑郁程度進行評估,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程度越嚴重。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表(PSQI)對2組護理前、護理1周后以及護理2周后的睡眠質量進行評分,主要包括7個維度,總分為0~25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睡眠質量越差。

2.1 2組患者不良情緒改善情況比較 通過對2組護理前后的焦慮和抑郁情緒進行評分發現,2組護理前的SAS評分和SDS評分較為接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施護理干預后2組患者的不良情緒均有所改善,但觀察組患者的SAS與SDS評分改善更為明顯,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不良情緒改善情況比較分)
注:與本組護理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P<0.05
2.2 2組患者睡眠質量改善情況比較 2組患者護理前的PSQ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護理后PSQI評分均降低,觀察組護理1周、2周后的PSQI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均顯著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護理前后PSQI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護理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P<0.05
冠心病主要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造成血管腔狹窄或阻塞引發心肌缺血缺氧壞死所致,在臨床具有較高發病率和死亡率。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口老齡化加劇,近年來冠心病發病率也具有逐年上升趨勢,成為影響患者生命質量和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之一[1]。冠心病在發作時往往病情較重,且容易反復發作,患者長期在疾病折磨下很容易出現焦慮和抑郁等不良情緒,治療依從性較差,部分患者由于擔心自身生命安全很容易出現焦慮與抑郁等不良情緒,甚至引發睡眠障礙,對患者身體康復造成較大影響[2]。患者的不良情緒進而會影響生理平衡,加速疾病進展,形成惡性循環,增加患者的冠心病復發風險[3]。因此臨床在對冠心病患者實施有效治療的同時,還應加強對患者的護理干預,通過采取有效干預措施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改善患者睡眠質量,從而促進患者康復。
《醫學正傳》中提出七情的變化會影響人的心功能和精神,在情志不佳的情況下很容易出現心神不寧和焦慮不安,阻礙患者康復。中醫情志護理能夠將中醫辨證方法應用于護理工作中,通過情緒發泄、情志疏導、安定神情等方式疏導患者不良情緒,使患者能夠保持良好心態面對疾病。有研究報道,冠心病患者往往情緒焦慮,若長期處于焦慮和抑郁狀態會嚴重影響患者依從性,無法較好地配合醫護人員工作,進而影響臨床療效[4]。冠心病患者的睡眠障礙與患者的焦慮狀態具有較大關系,所以護理人員可積極采用情志護理來改善患者心理狀態[5]。有研究證實,在對冠心病患者實施常規護理的同時,對其進行情志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緒和睡眠質量[6]。
本研究中,通過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對觀察組實施情志護理,護理人員根據患者性格、特長及喜好等對其實施個性化心理疏導,引導患者聆聽音樂、下棋及參加社會交際活動等轉移其注意力,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指導患者多靜坐寧神,改善其心理狀況和睡眠質量[7]。在中醫情志相勝理論引導下鼓勵患者多聆聽喜事或有趣的事,減少負面情緒刺激,并及時將不良情緒發泄出來,減輕負性情緒對患者的影響[8]。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SAS評分為(21.3±2.8)分,與對照組的(28.9±3.4)分比較顯著較低,觀察組和對照組護理后的SDS評分為(23.2±2.7)分和(31.4±3.8)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情志護理模式在冠心病患者中的應用,可有效減輕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緒,改善患者心理狀況。從2組護理后睡眠質量來看,觀察組護理1周、2周后的PSQI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均顯著較低,說明情志護理模式的應用更有助于減輕冠心病患者臨床癥狀,提高其睡眠質量,具有較高應用價值,在臨床具有可行性。
綜上所述,冠心病患者應用情志護理的效果顯著優于常規護理,可有效減輕患者臨床癥狀,減輕患者心理負擔,緩解患者負性情緒,改善患者生命質量和睡眠質量,可加強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