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曉艷 張培 沈燕 徐靜 王慧群 王春艷
(蚌埠市第一人民醫院重癥監護室,蚌埠,233000)
重癥監護病房的特點是患者的病情危重且變化多端,對護理要求比普通病患更高。重癥監護室(ICU)屬于醫院的重要科室,收治的都是重癥患者,很容易出現焦慮和抑郁等不良情緒,嚴重影響患者睡眠質量,加重患者病情,影響患者預后。因此,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緩解患者不良情緒,改善患者睡眠質量顯得極為重要。文章探討了對ICU清醒患者進行護理是應用前瞻性護理干預方式,對于患者不良情緒與睡眠指數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蚌埠市第一人民醫院重癥監護室收治的清醒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前者所用護理模式為常規護理,后者基于常規干預基礎上聯合前瞻性護理干預。觀察組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21~69歲,平均年齡(42.9±3.8)歲。患者中心力衰竭50例,心肌梗死100例,車禍傷120例,重癥胰腺炎20例,其他疾病10例。對照組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22~70歲,平均年齡(43.1±3.6)歲,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1)所用護理模式為常規護理:責任護理人員針對患者病情評估結果及時與家屬交流,交流的內容主要為:講解病情狀況,告知治療對策、注意事項等,獲得家屬的理解,使其積極配合護理工作;2)通過家屬的協助:提供給患者有效的安撫,使患者情緒保持穩定,進而提高依從性,順利開展護理工作;3)幫助患者選擇最舒適體位:平躺于床上,適當墊高頭部,以維持呼吸暢通;4)為患者打造舒適宜人的休養環境,定期開窗通風,安排專人打掃衛生,室內溫度控制在22 ℃~24 ℃,濕度保持在50%~60%,并對探視進行適當限制,以免打擾到患者休息;5)通過叩背的方式幫助患者快速排痰,并將此方法教會給家屬;6)排痰時協助患者保持側臥或低頭向前傾斜,以促進排痰。
1.2.2 觀察組 1)基于常規干預基礎上聯合前瞻性護理干預:a.心理干預和支持:患者入院以后,護理人員應運用科學的評估法評估患者不良心理情緒,并主動與患者建立起優良的護患關系,從而通過和患者及家屬的交談了解到患者生活的習慣、心理特征和情緒狀態;b.再根據導致患者不良心理情緒的因素為其擬定針對性、科學化的心理護理方案;c.認真傾聽患者及家屬的傾訴,并適時引導,鼓勵患者將自己內心的感受和消極情緒等抒發出來;d.護理人員可視情況采取同伴教育,讓治療效果較佳的患者分享自身經驗和感受,使患者能夠正視自己的疾病,并重新樹立起治療的自信心;2)加強對患者的健康宣教,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對患者實施個性化的健康教育,給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解疾病發生原因、治療方法以及應注意的事項等,增強患者對自身疾病的了解,消除患者對疾病的緊張和恐懼感,提升患者對臨床治療和護理工作的依從性;3)護理人員應多與患者溝通,及時了解患者心理狀態,對患者的緊張、焦慮和抑郁等負性情緒及時給予有效疏導,給患者介紹臨床治療成功的案例,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使患者能夠保持良好心態。尊重患者隱私,給予患者尊重和關愛,鼓勵家屬多給予患者關心和鼓勵,使患者能夠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改善患者心理狀態,增強患者配合度;4)運動指導: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病情恢復情況,適當給予其運動指導,以加速康復的時間。比如:對于Ⅱ-Ⅲ級患者,護理人員可給予患者步行指導,步行的距離在500~100 m左右,步行的時間約20 min;步行過程中,可根據患者耐受程度增加步行的速度;對于心功能Ⅳ級者,可指導患者進行床上運動。運動過程中,若發現患者心慌、氣促等癥狀時,應馬上結束,待患者康復后再視情況而決定運動的量和度。
1.3 觀察指標 1)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評分,評分越低表示心理狀態越好;2)參照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對患者的睡眠質量進行評分(以下簡稱PSQI評分);3)采用SF-36對治療后2組患者生活的質量進行評分,共包括:軀體功能、活力、社會功能、情緒角色、總體健康、精力6個維度,各維度滿分100分,評分越高,患者生活的質量就越好。

2.1 比較2組患者干預前后的SAS、SDS評分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患者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比較2組患者干預前后的SAS、SDS評分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比較2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各項PSQI評分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各項PSQI評分均優于對照組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比較2組SF-36各維度評分 治療后,觀察組SF-36各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比較2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各項PSQI評分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3 比較2組SF-36各維度評分分)
ICU作為醫院搶救危重患者的重要場所,收治的患者往往病情較重,患者由于受疾病影響很容易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和抑郁等負性情緒,對患者病情恢復造成不利影響[1]。ICU所使用的搶救儀器經常會發生各種報警聲會對患者的睡眠質量造成較大影響,進而加重清醒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等不良情緒,影響臨床療效。因此,加強對ICU患者的護理干預顯得極為重要。前瞻性護理模式是一種現代化護理模式,強調對患者實施預防性護理干預,針對患者可能出現的消極情感和睡眠障礙等情況對其實施有針對性的預防性護理,及時改善患者負性情緒,提高患者睡眠質量[2]。前瞻性護理模式干預通過對ICU患者加強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可有效改善患者消極狀態,使患者能夠保持良好心態積極配合臨床工作[3]。通過給患者詳細講解疾病相關知識,積極了解患者睡眠狀況,并通過有效干預措施改善患者睡眠障礙,能夠有效縮短患者入睡時間,提高患者睡眠質量,加速患者恢復。前瞻性護理模式干預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和認可,有助于提升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4]。本次研究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患者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各項PSQI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ICU清醒患者進行護理是應用前瞻性護理干預能夠改善患者睡眠質量與負性情緒,提高患者生命質量,可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