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高職文科類專業院校是文科類“工匠精神”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通過實地調研與分析,發現湖南省高職文科類專業工匠精神人才培養存在工匠精神認知度不夠、培養目標定位不準、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不科學、雙師型“匠師”專業化程度不高以及“工匠精神”人才培養產教融合深度不夠等問題,要培養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專業人才,應構建“匠心”價值觀,構建政行企校協同育人長效機制,培養一批高素質的雙師型“匠師”教師隊伍,做好工匠精神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培養高素質的文科類工匠精神人才。
關鍵詞:高職文科類專業;工匠精神;人才培養路徑
自2016年3月李克強總理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工匠精神”[1]后,工匠精神作為一種職業態度和精神理念[2],一躍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重塑“工匠精神”,打造“大國工匠”已成為產業優化升級背景下的必然要求。高職文科類專業作為文科類“工匠精神”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對第三產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的興起和健康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3],因此,探索高職文科類專業如何培養高素質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意義重大。
一、研究思路
本研究按圖1所示的思路開展,首先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對湖南省高職文科類專業工匠精神人才培養現狀進行調研,找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并據此提出破解的途徑與方法,以期為第三產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的健康發展培養高素質的文科類“工匠精神”人才。
二、國內外研究綜述
國外對“工匠精神”的培養十分重視,德國、日本等制造業強國都充分認識到其價值,在職業教育中十分注重塑造和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并將其作為一項重要的職業精神納入職業教育的范圍,并在實踐中傳承和發展這一精神,使德、日憑借其制造業,尤其是高端制造業立足世界[4]-[5]。
然而,在我國高職教育領域,對工匠精神的研究剛剛起步,雖然已有學者對中國古代工匠精神的價值意蘊作了探索[4],但對“工匠精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1)對“工匠精神”的內涵界定。研究者認為“工匠精神”是對工作的執著,對所做的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極致,“工匠精神”屬于職業精神的范疇,是從業人員的一種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其核心是對品質的追求[6] [7] [8];也有些學者認為“工匠精神”的內涵包括“精益求精”“注重細節”“一絲不茍”“耐心、專注、堅持”“專業、敬業”等[9]。這些研究不但明確了“工匠精神”教育屬于素質教育,還厘清了“工匠精神”的內涵要素[10]。(2)實施“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研究者們主要從國家、企業、學校、個人等四個層面對于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做出了全面的分析[11]。另有部分學者對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從邏輯理論上做了必要的論述,李夢卿等(2016)認為二者之間存在“本質內容相通、價值取向一致、實踐內容統一”[12]。(3)“工匠精神”人才培養的途徑研究。程舒通(2018)認為工匠精神人才的培養途徑主要包括雙創人才的培養、課堂教學改革、社會實踐活動、校園文化的建設、校企聯動的合作辦學等5個方面[1]。孔德忠(2017)認為要從專業課程教學、工匠型師資隊伍的構建、實訓基地的建設等方面培養學生“工匠精神”[13]。陶文輝等(2017)認為職業院校要將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多措并舉,提高工匠精神人才的培養[14]。
以上研究,為各高職院校培養“工匠精神”人才的實踐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在實踐探索方面,佛山職業技術學院實踐了以凝聚共識、健全機制、開展行動、提煉亮點、開拓創新“五環”的工匠精神培育模式[15]。鄂爾多斯職業學院實踐了以“一個中心”、促進“兩個結合”、堅持“三項原則”、實施“四大工程”、著力“五個環節”的“12345”工匠精神人才培養模式[14],效果較好。但目前鮮有對高職文科類專業工匠精神人才培養問題進行研究,不利于高素質的文科類工匠精神人才培養。
三、區域內高職文科類專業工匠精神人才培養現狀的調查與分析
(一)數據獲取與研究方法
2018年3月-5月課題組進行了為期2個月的調研,調研對象為湖南省內長株潭地區、大湘西地區、湘中地區和湘南地區4大板塊中的國家級與省級示范性高職院校以及湖南省立項的卓越高職院校以培養現代服務業人才為主的旅游管理、物流管理、市場營銷、會計、電子商務、文化創意大類的典型文科類專業,分別對教職工、在校學生、畢業生、行政事業單位、企業職員發放調查問卷180份、408份、215份、100份和302份,輔以查閱各高職院校網站,并對高職院校主管教學的副院長進行深度訪談,從文科類專業工匠精神的內涵、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職業素養、校企合作、師資隊伍等層面分析湖南省文科類專業工匠精神人才培養現狀。
(二)調查結果的分析
1.對工匠精神人才培養的認知度不夠。調查發現87.45%的被調查者認為在產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下很有必要進行工匠精神人才的培養,工匠精神作為一種職業精神已被廣泛接受。然而,63.83%的被調查者認為工匠精神人才培養是制造業和理工科專業應該關注的問題,而與文科類專業無關。不同職業的被調查對文科類工匠精神的認同度持不同的觀點,其中企業與行政事業單位的人員100%認為工匠精神在高職文科類專業的培養完全有必要,其次是教師,最低的是在校學生,僅達49.63%。從對工匠精神在文科類專業中的內涵理解程度方面來看,頻率出現得比較多的詞匯主要為:精益求精(98.3%)、愛崗敬業(96.7%)、誠實守信(95.8%)、追求極致(94.5%)、嚴謹認真(93.9%),但具體針對在校學生來看,對工匠精神內涵表示“非常了解”的僅占14.5%,“了解一點”或“完全不了解”的占被調查人數的72.1%,說明大部分高職文科類專業的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知度不夠,雖有部分高職院校已意識到文科類專業工匠精神人才培養的必要性,但也只是停留在概念的理解上,56.81%的文科類專業并未將工匠精神的培養列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之中,因此,導致在課程設置、理論與實踐教學的課時比例、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運用等方面尚未與工匠精神人才培養進行有機銜接,同時也說明目前高職文科類專業在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視程度和普及度不夠。
2.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準。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決定了高職文科類專業工匠精神人才培養的規格以及學生畢業后所能從事的職業崗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養高職文科類專業工匠精神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調研發現,湖南省大部分高職文科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仍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帶有較強的功利性,因此,導致89.5%的文科類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過多注重職業技能的培養,而忽視學生職業精神與職業素養培育。在實踐教學體系中,部分高職文科類專業雖與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育人機制與平臺,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這些平臺形同虛設,企業參與度低,學生無法在真實的生產場景中實現追求精益求精與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職業素養培育。
3.工匠精神融入課堂教學有待提高,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不科學。對于文科類高職在校生來說,課堂教學是工匠精神培養的主要場所,工匠精神人才培養效果是否有效,須有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來支撐。但調研發現,在工匠精神人才培養的課程開發方面,13.5%的專業尚未開發工匠精神人才培養的課程,33.5%的專業已將工匠精神人才培養的課程融入了專業類課程的教學,僅有26.7%的專業在德育類課程融入了工匠精神人才的內容。從工匠精神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設置來看,98.4%的學校課程體系主要由理論課、理論+實踐課、實踐課三類構成。以上三類課程在文科類專業的課時比例中,64.3%的文科類專業其理論課時在總課時占比50%以上,僅有23.5%的文科類專業其實踐課時在總課時占比45%以上。以上數據表明,在文科類專業培養計劃中,雖已有部分專業融入了工匠精神人才的培養內容,但在課程中的融入度不夠,尚未將公共課、專業課、實習實訓、校園文化、社會實踐活動構建一個完整的工匠精神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導致了高職文科類工匠精神人才培養過程中出現了諸如專業與職業崗位、專業課程教學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滯后”問題,且從實踐教學課時比例來看,實踐教學課時數量明顯偏低,因此,有待在專業人才培養中加大實踐教學比例,以便提高產業轉型與優化升級中文科類工匠精神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4.雙師型“匠師”專業化程度不高,師資內涵建設有待提高。雙師型“匠師”是工匠精神人才培養的關鍵,調查發現,湖南省高職文科類專業中雙師型“匠師”比例不高,僅為46%,部分高職院校對“雙師型”教師隊伍理解出現偏差,將“雙師型”教師誤認為是“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從而造成了所謂的“雙師型”教師僅為理論型教師。由于該類教師不具備企業實踐經歷,對行業前景缺乏深入了解,也無本行業相關的工作經驗,導致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缺乏實際操作經驗,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能對學生工匠精神的職業素養進行培養。赴企業進行掛職鍛煉或者從事生產是培養雙師型“匠師”的主要途徑,而所調查的高職文科類專業中,專業教師赴企業掛職鍛煉或者每5年實踐累計達到6個月的比例僅為12.57%,一年內有半年赴企業掛職的教師數僅為9.95%,這與教育部等七部門印發的《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踐規定》中所規定的“職業學校專業課教師( 含實習指導教師) 要根據專業特點每5年必須累計不少于6個月到企業或生產服務一線實踐[16] ”的要求相差甚遠,雙師型“匠師”內涵建設有待提高。
5.“工匠精神”人才培養的產教融合深度不夠。調查顯示,高職文科類專業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合作上,雖然有些專業與企業共同成立了專業建設委員會,但僅有20.3%的專業進行了實質性的校企合作,特別是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課程體系的設置、課程標準、專業教學標準、實習教學標準、教學效果評價體系的制定等方面基本上由學校主導,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尚未形成企業專家進學校任教與學校教師赴企業掛職實踐的雙向互動交流機制。由于校企雙方各自的利益訴求點在校企合作中均不能實現,因此,表現為一頭熱、一頭冷的尷尬局面。通過對2015屆至2017屆畢業生的調查發現,2015屆有86.7%的畢業生參加了校企合作的實習實訓,2016屆有85.4%的畢業生參加實習實訓,2017屆有87.6%的畢業生參加了實習實訓,這表明仍有一部分學生因缺乏實習實訓而不能在實踐中踐行工匠精神。同時,校企雙方共同開發教材不僅是實現工匠精神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也是最大程度將工匠精神融入課程體系的重要途徑,但調查發現,校企合作所開發教材的數量呈現下降趨勢,不利于文科類工匠精神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四、高職文科類專業工匠精神人才培養途徑
(一)構建“匠心”價值觀,讓工匠精神教育真正植根于學生心中
在產業轉型與優化升級的背景下,工匠精神成為一種職業理念和職業精神,要培養這種精神,學校、企業、教師首先要加強以“匠心”為核心的工匠精神文化建設,打破“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陳舊觀念。針對學生對工匠精神內涵理解不清的現實,可將工匠精神培養融合校園文化建設中,使工匠精神生活化、具體化。因為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個持續和不斷內化的過程,需要通過校園文化環境建設,營造履行公約、行為自律和他律的氛圍來渲染熏陶塑造學生的工匠精神[17]。如可以將工匠精神的內涵、外在表現等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通過海報、線上媒體等多種方式表達出來,讓學生能夠通俗易懂地明白工匠精神的內涵[18];開展先進企業文化、能工巧匠科學人生講座、辯論賽等主題活動周,或與企業聯合舉辦各種技能大賽,在校園文化中渲染工匠精神,從而使職業道德教育、職業精神教育真正植根于學生心中,從而實現文科類專業工匠精神人才培養意識的轉軌。
(二)構建政行企校協同育人的工匠精神人才培養長效機制
高職文科類專業工匠精神人才培養必須以產教融合為中心,必須構建以政府、行業、企業和學校多方參與的協同育人長效機制[19]。政府應該為校企合作搭建平臺,為校企深度合作提供相應的經費與政策支持,同時要發揮其引導者、管理者、監督者的作用來引領文科類工匠精神人才的培養。企業主要從企業管理文化、員工工匠精神培養、人力資源等方面熏陶和感染學生,使學生親身感受到工匠精神的無處不在,同時要與學校構建一個水乳交融的人才培養共同體。學校要發揮其人才培養主要陣地的作用,結合行業與專業實際,在人才培養方案、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教學標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將工匠精神養成嵌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要建立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體制機制,并真正發揮作用。具體來說,首先,校企雙方成立工匠精神人才培養專業教學委員會,校企雙方真正參與到專業建設之中,雙方共同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專業教學標準與課程教學標準,將企業文化與工匠精神全程嵌入專業人才培養;其次,校企雙方要共同開發教材,將工匠精神的企業文化融入到教材中;第三,要高標準高質量,建設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通過校內外實踐教學,促進學生的人文素質、職業素養、創新創業素養的形成;第四,要建立師資互派、共享共用的長效機制,企業要定期派專家到學校進行講座、授課,學校可派遣相關老師赴企業進行掛職鍛煉,以此提高教師教學水平與實踐教學經驗。
(三)培養一批高素質的雙師型“匠師”教師隊伍
優秀的雙師型“匠師”其本身應具有健全的人格品質、較高的職業理想、具有追求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等。在高水平雙師型“匠師”教師隊伍建設中,高職文科類專業必須突破傳統的師資隊伍建設思路,采用內培外引的方式構建企業技能大師、能工巧匠與校內教師緊密合作、雙向交流的制度保障體系和長效合作機制。政府要加大教師隊伍建設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提高雙師型“匠師”教師入職標準,完善職稱評定體系,建立激勵機制,提供職后培訓的專項經費[12]。學校與企業要構建雙師型“匠師”教師隊伍合作培養的長效機制。校企雙方要建立互兼、互聘、共享與雙向流動的體制,校企雙方為專業教師建設大師工作室、師資培養基地等多種師資隊伍建設平臺,學校聘任企業能工巧匠、企業技能大師進校兼職教學,使學生與技能大師有零距離面對面接觸的機會,讓學生切身感受企業專家所具備的職業素質和創新創業精神,從而激發學生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品質,企業要為專業教師提供赴企業進行掛職鍛煉的條件,讓教師參與企業技術研發。在雙師型“匠師”教師的選拔、培養、考核、激勵方面,校企雙方要共同制定考核獎懲制度,明確雙師型“匠師”教師的職責和待遇。總之,高職文科類專業雙師型“匠師”教師隊伍建設是一個持久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四)做好文科類專業工匠精神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將工匠精神嵌入到人才培養全過程中
精神的養成是一個系統工程,高職文科類工匠精神的培育應當通過頂層設計來實現培育的系統性、全面性與長期性,必須將工匠精神系統嵌入至高職文科類專業的入學教育、專業教育、德育教育中的各個環節。一是在高職文科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和專業教學標準上必須體現工匠精神,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中必須將工匠精神嵌入到部分課程中。二是在課程教學內容上要融入工匠精神元素。要結合行業、企業和專業特點,分析相關職業崗位所應具備的工匠精神要素,將工匠精神作為一種職業規范、素質要求列入教學內容和課程考核中,以此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職業道德素質和職業精神素質[20]。三是要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嵌入工匠精神的培育,特別是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宣傳涌現出來的著名工匠的先進事跡,讓學生在日常生活環境中潛移默化地養成并自覺踐行愛崗敬業、德藝雙馨、開拓創新、勇于創造、專注執著、精益求精等職業素養。
參考文獻:
[1]? 程舒通.職業教育“工匠精神”培養:背景、訴求與途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3):17-20.
[2]? 孔凡寶.淺談技工院校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J].職業,2017,(13):46-47.
[3]? 段曉聰,陳菲菲.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高職文科類人才“新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10):94-95,97.
[4]? 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職教論壇,2014,(22):66-69.
[5]? 李德富,廖益.中德日之“工匠精神”的演進與啟示[J].中國高校科技,2016,(7):46—48.
[6]? 朱厚望.論工匠精神的價值意蘊及其培育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33):5-7.
[7]? 莊西真.多維視角下的工匠精神:內涵剖析與解讀[J].中國高教研究,2017,(5):92-97.
[8]? 姜漢榮.勢之所趨:工匠精神的時代意義與內涵解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1):9-12.
[9]? 佟艷芬.論新經濟常態下的"工匠精神"培養與創新創業改革[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7,(6):11-13.
[10]? 薛棟.中國工匠精神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6,(25):8-12.
[11]? 楊力,陳煥章.我國工匠精神研究述評[J].成人教育,2018,(4):57-61.
[12]? 李夢卿,楊秋月.技能型人才培養與“工匠精神”培育的關聯耦合研究[J].職教論壇,2016,(16):21—26.
[13]? 孔德忠,王志方.校企合作模式下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的路徑探析[J].成人教育,2017,(11):73-75.
[14]? 陶文輝,馬桂香.基于工匠精神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實踐研究[J].職教論壇,2017,(2):60-64.
[15]? 張芳,張諍言.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涵育研究——以佛山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6,(4):90-91.
[16]? 張衛紅.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高職教師教育類專業的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J].職教論壇,2017,(29):13-17.
[17]? 張旭剛.高職“雙創人才”培養與“工匠精神”培育的關聯耦合探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7,(13):28-33.
[18]? 許應楠.職業院校人才工匠精神培育影響因素模型構建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2):10-13.
[19]? 陳超群.“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職教育國際化發展路徑研究——以湖南省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8,39(23):6-9.
[20]? 代鋒.高職文科類專業教育中的工匠精神培育路徑探究[J].河北職業教育,2018,(6):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