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平 凌琳

摘要:將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入職業院校的教育教學改革中,借助信息技術手段與方式,改造和優化基于行動導向的多元化課程教學方法,提高緊密對接崗位的課程教學效果、效益與效率,形成“現代信息技術+多元教學方法”應用模式,構建滿足學習者需求的生態化教學情境。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方法;職業院校;生態化教學情境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和學習生態化需求日益增長的新時代,網絡空間海量資源涌現,面對職業院校學生自主學習受外界因素導向影響明顯等教學問題,教育教學方法變革成為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提升途徑的著力點。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教學方法,適應以能力增長為主線的課程教學改革需求,著力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形成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學方法應用新模式。
一、“現代信息技術+N” 教學方式方法應用模式的內涵與構建背景
(一)內涵解讀
在“互網聯+”新時代,圍繞“以服務學習者為中心”,堅持“應用需求導向、自主開發創新”原則,采取應用與創新相促進策略思路,推進信息化教學方法應用創新實踐;瞄準提升課堂實效目標,基于有效教學理論,構建“現代信息技術+N”教學方式方法應用模式(見圖1),即,將信息技術有效融入項目化、情境化、案例式、任務驅動式等多元化教學方法,以適應各類課程教學和專業學生學習特點需求,達到通過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效果與效率。
(二)構建背景
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教學從信息化走向智能化時代,以現代教學理念為指導、以信息技術為支持的信息化教學應學習者學習方式的改變而產生。2012年3月,教育部頒布《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中指出“把教育信息化擺在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的戰略地位”。2015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致國際信息化大會賀信中指出“因應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教育變革和創新”。在此背景和前提下,針對職業院校中普遍存在的傳統課堂講授抽象、難理解,學生課堂聽課率不高、吸引力不夠、課程教學評價方式單一等教學問題,基于網絡空間的立體化教學資源日益豐富,利用電腦、手機等終端開展教學交互日趨便捷,著眼提升課堂教學效率與效果,有效應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課堂教學方式方法,探索與形成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多元化教學方法應用模式。
(三)理論分析
從建構主義知識觀分析,借助技術,使知識點、技能點信息呈現與傳遞更為直觀、可信,學習者進行檢驗、批判和記憶;站在建構主義學習觀考慮,技術應用增加教學的藝術性和趣味性,多元化立體資源,多維的交互式學習,讓學習者在興趣中學,在引導中學。因此,建構式教學方式是利用技術模擬真實化教學情境,師生、生生互動協作學習,構建翻轉式課堂等;利用網絡空間課程資源易建即用、共建共用等優勢,圍繞以學習者為中心,堅持“問題導向、創新應用”組織教師基于實際教學需求開發立體化資源和生動、有趣的微課,為信息化教學奠定基礎。
基于有效教學理論分析,任何一種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應用,都應該圍繞“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三個“有效”目標而展開與優化,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教學課堂,促進學習者易學、好學、學通?!艾F代信息技術+N”多元教學方式方法應用模式的構建是以有效教學理論為支撐,在信息化教學方法應用實踐中形成。
二、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學方式方法應用要解決的教學問題
(一)課程教學吸引力不夠
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發現有80%以上的職業院校學生對課堂學習提出了如下要求:課程學習內容要易學、教師語言要易懂、課堂氣氛應輕松、學習任務須有趣、學習資源應豐富、師生交流互動方式應便捷及時。而我們的課堂常常出現教師講解激情高漲,但聽課學生抬頭率不高、回應度不夠的現象,單向傾聽的傳統課堂,沒有把抽象邏輯分析推理形象化、不可視的內部結構直觀化,課堂中不能激起學生持續的興趣點和熱情度,即課程教學吸引力不夠。
(二)教學過程管理與評價不全面,不利于促成教學效果達成
利用傳統教學管理手段無法監測教學全過程,對教與學的評價方式單一,生成性評價限于上課考勤、階段性測試,對學習作品評價記錄與反饋方式較繁瑣。隨著技術發展,學習者的學習特點也受“互聯網+”環境影響而發生了顯著變化,教學過程也不再受時空限制,終結性評價對教學的監控與督促作用比在傳統教學模式更加顯現其缺陷與不足,難以促成教學效果有效達成和檢驗。
(三)信息技術與專業教學方法融合應用持續推進機制缺乏
師生的信息化素養是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有效應用的關鍵,而教師在教學中合理應用信息技術的思想意識和能力是核心要素。慣性思維、畏難情緒及相關條件影響等,往往使教師不愿意改變現有教學方式方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思想難以落地,以項目引導機制也易隨項目結束而終止,將信息技術深度融入課程教學缺乏長效引導機制。
三、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學方法應用解決問題的策略與途徑
(一)開發與應用多元、立體化課程資源
借助信息技術和互聯網云平臺,以項目導向,組織一線教師、企業專家在教學過程中自主開發課程資源,邊建邊用、共建共用,開發與應用多元化、立體化、情境化的空間課程和MOOC/MOOT(即慕課與立體化教材)與社區課程,增加資源的吸引力和學習的便捷性,解決工科類有些生產實踐教學實施難題;增強課前課后學習指導的針對性和師生交互便捷性,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課堂教學翻轉;針對性開發與應用微課,激活課堂,化解教學難點、增強課堂吸引力并滿足學習者隨時隨地學習的需求;系統開發單元測試題庫,促進課程學習中“學、練”結合和隨時隨機檢測,促進質量診斷與改進;打造基于云空間的化工仿真教學實訓平臺,建成全國一流的“模擬信號+現場真實設備”化工實訓工廠,解決化工現場實訓難問題,實現“人人、處處、時時”開放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