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毅 袁月華



摘要:新時代我國企業需要大量“工長素質人才”,高職院校應確立“工長素質人才”培養目標并構建對應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按照以“工長素質人才”規格為依據,實現對全體在校高職學生的工長素質培養及以校企合作為依托的原則,構建了體現文化引領、課程滲透、專業互通、校企融合等特征的高職院校工長素質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框架。
關鍵詞:高職院校;工長素質人才;課程體系
一、新時代我國企業需要大量“工長素質人才”
“工長”是企業最基層作業單位“班組”的負責人,是企業生產服務一線基層管理者[1]。“工長素質人才”是具有精湛的專業技能、突出的基層管理能力、良好的職業素養,能勝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企業班組負責人崗位工作的人員,或者稱為“儲備工長”,他們能以班組工長職位為職業生涯起點,經過工作實踐的磨礪,進一步發展上升為車間主任、部門經理,甚至能進入企業高層。他們也可以作為高素質的優秀員工在關鍵技術崗位上工作并擁有不斷提升的機會,或成為卓越的個體創業者。優秀的工長集“優秀的工匠素質”與“優秀的基層管理者素質”于一身,新時代企業發展壯大需要優秀的班組,優秀的班組需要優秀的工長。然而,通過調研(重點調研了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發現,目前許多企業工長難以適應以“互聯網+智能生產、數字經濟”為典型特征的新時代背景下企業班組工作發生的深刻變化,能創造性地完成工長崗位工作的工長(即優秀的工長)只占到工長總數的約6%,而工長崗位工作存在不同程度困難的工長卻占到了工長總數的約34%,如果綜合考慮企業經營范圍擴大、規模擴張、技術升級、品牌提升等發展因素,那么這些企業需要再培訓、再考核、再選拔的工長數量比例將遠遠超目前工長總數的34%。顯然,當今我國許多企業班組工長隊伍力量相對薄弱,難以適應新時代背景下班組建設與管理的需要,已經成為企業發展的明顯短板和弱項,制約了“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宏偉目標的實現,“工長素質人才”的補充、選拔與培養已經成為我國企業發展的一項緊迫任務。
二、新時代高職院校應確立“工長素質人才”培養目標并構建對應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勞動力本位理論認為,職業教育的發展必須充分考慮社會和受教育者的兩種需求,這兩種需求能夠通過勞動力市場的供求關系反映出來。職業教育必須以勞動力就業市場和需求為出發點,接受職業教育者在勞動力市場中的就業機會和就業后的發展才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最關鍵因素,職業教育的發展必須以勞動力為本位。因而,作為以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為教育目標的高職院校應辨明形勢、把握機遇,把為我國企業培養“工長素質人才”確定為培養目標,構建新時代工長素質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發揮課程體系內在牽引價值作用[2],實施“工長素質人才”的標準化培養。一方面解決學生畢業后高質量就業的問題,使畢業生具備現代企業工長素質,從而贏得在智能化生產、機器換人時代體面就業與高效創業的先機,進一步促進學生職業生涯的良性發展;另一方面消除我國企業長期以來對工長只使用不培養或隨意培養、應急培養,選拔培養機制不嚴格、不系統、不正規、無統一的科學標準,企業之間、企業與高校之間互不貫通等弊端,為企業提供大量亟需的新型現代工長素質人才資源,幫助企業強化班組建設與管理,從基礎上保證企業的發展壯大,同時使高職院校自身得以持續健康發展。
三、高職院校“工長素質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構建
(一)構建“工長素質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原則與思路
1.課程體系構建原則
(1)要以“工長素質人才”規格為依據。首先要弄清新時代背景下企業工長崗位特征與要求[1],按照既應滿足當前工長崗位的任職要求,又要更加突出我國“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動態需要,凸顯時代的發展性與超前性,還要遵循高職教育內在規律的原則,制定“工長素質人才”培養目標下的工長素質人才規格標準。
工長素質人才規格包括知識、能力、素質三方面的結構要求。從知識結構看,應靈活掌握實用語言藝術、高等數學、互聯網信息技術、外語、政治理論、法律、環境保護等知識,了解人體生理學、心理學、行為學、哲學、知識產權保護及管理學基本知識,系統掌握“班組建設與管理”知識,牢固掌握本專業相關最新理論與技術知識,達到高職高專水平。從能力結構看,應牢固掌握本專業及相關專業的職業技術技能,達到相當于國家職業任職資格三級水平;應有較強的基層管理核心能力—決策與執行能力,溝通與協調能力,激勵與監督能力,學習、創新與教導能力;也要有較強的互聯網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文化建設能力,制度規范能力,角色定位與角色轉換能力;初步具備班組生產管理、質量管理、設備管理、安全管理等能力。從素質結構看,應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能力。身體素質好,無影響工作的疾病,能承受工長工作特點帶來的壓力;心理素質好,心理健康,MBFI職業性格測試[3]為“內向—感性”或“外向—理性”,無“歸罪于外”和嫉賢妒能的心智模式,情緒智力(EQ)[4]在130分以上(最高174分),心理彈性較大,抗壓能力及應變能力強;思想品德好,有較高的人格品位;具有節約和生態環保意識;熱愛基層管理工作。
然后以工長素質人才規格為依據,構建工長素質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確保課程體系能支撐工長素質人才規格,實現工長素質人才培養目標。
(2)應實現對全體在校高職學生的工長素質培養。我們所研究實踐的高職院校“工長素質人才”培養與德國的“工長培訓”相似,但不同。德國的“工長培訓”(Meister培訓),也稱 “師傅”培訓,是“雙元制”職業教育的繼續教育,其目的是通過培訓,使工人在多技能、專業知識、經濟核算、管理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掌握企業基層、中層 (如班組工長、工段長、車間主任、生產經理)管理者或企業培訓師必備的理論、操作技能、勞動心理學、管理知識、環保知識及法律知識,并為獨立自主開業取得資格證書,解決部分失業人員就業和自主開業的問題[5]。而高職院校“工長素質人才”培養既不是針對在崗工人的繼續教育,也不是針對部分專業或部分學生的專門教育,而是面向高職院校在校全體學生的一種文化引領、課程滲透、專業互通、校企融合的與專業培養目標交融的一體化同步培養模式,目的是使畢業生具備能承擔現代企業工長崗位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識、能力與素質,作為“儲備工長”提供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