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韓國特約記者 曹溪路
韓國媒體最近的一則報道引起了筆者的注意。根據該報道,韓國某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三年級教科書里,在有關“人權”問題的部分,列舉了一些在家庭、學校或當地社會可能發生的“侵犯人權”的例子。對于家庭里的“侵犯人權”行為,該教科書給出的例子是“父母偷看我的電子郵件”和“只使喚女兒洗碗”。接著,教科書告訴學生如何制訂計劃來解決這些問題——向國家人權委員會申訴或者找當地報紙曝光。
對此,韓國家長們紛紛表達不滿。他們認為,教科書應教育學生如何跟父母商量著解決問題,結果卻是向孩子灌輸“這是侵犯人權”的觀念,還教孩子去狀告父母,實在是無法理解。于是,家長們上告法庭,請求法院裁決禁用這一教科書。
筆者在韓國居住生活已有多年,一直在觀察當地的社會現象,這則報道之所以引起筆者特別關注,是因為它典型地反映了當前韓國社會越走越遠的人權本位思維。比如教科書向孩子傳輸家長“侵犯人權”的觀念,而家長們不滿,但他們將此事訴諸法庭的正式理由是該教科書侵犯了父母的教育權。也就是說,家長一方的思維和行動同樣是基于人權邏輯。
近些年來,尤其是“左派”或曰“進步派”的文在寅政府上臺之后,以個人主義為導向的人權本位思維變得愈發活躍。最具爭議的例子莫過于2018年11月初,韓國大法院判定以個人信仰(比如出于宗教原因或秉持非暴力、和平主義信念者)為理由而拒絕入伍服兵役的人不再受刑事處罰,而2004年7月韓國大法院曾判定這些人應該受到刑事處罰。這一判決甫一公布就引燃韓國輿論,反對者認為這將導致兵役制度的公信力危機,而且是對已經服過兵役或即將入伍服兵役者的極大不公平。
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曾提出“諸神之爭”命題,它是權利本位思維下現代社會遭遇的最根本困難之一。具體而言,就是存在著許許多多有關權利的原則,這些原則都聲稱自己神圣不可侵犯,但彼此間卻是沖突的,有關是非善惡好壞對錯的價值判斷變得不再可能,社會生活由此變得日益困難。
韓國社會已然出現這種情況。韓國社會的左右之爭本就激烈,而“諸神之爭”使情況變得更加復雜。結果就是整個社會的“思想內戰”變得更加激烈,社會撕裂,人們的視線因此被轉移,掩蓋了真正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消耗了本來可以用來關注和解決那些真正嚴重問題的寶貴資源與精力。
其實,這種“諸神之爭”不僅在韓國表現得明顯,在其一向崇尚的“先進思想”來源地——西方,社會分裂同樣越來越嚴重。看看最近美國激烈的墮胎與反墮胎之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