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譯丹

今年已經是何先生第三年不參加體檢了,父母和妻子都在督促他趕緊體檢,他卻總是聲稱自己“太忙”“沒時間”“顧不上”……他很清楚這些都只是借口,他害怕體檢的主要原因在于自己的體型變化和隱患增多。
何先生在青年時代體重一直維持在65公斤左右。2013年開始,他長期派駐外地施工現場工作,談判間隙有宴請,飯后開會到深夜,原本瘦削的身材竟然不受控制地漸漸“膨脹”起來。朝夕相處的同事們告訴他,“三高”、胃疼、脂肪肝等等可以算是他們的“職業病”,也提醒他多加小心。果然,2014年體檢,他就出現了血壓高、膽固醇高以及脂肪肝等健康問題;到了2015年,血壓沒降,膽固醇依然很高,脂肪肝的毛病也更嚴重了。他沒辦法改變工作和生活的節奏,也沒辦法一次性解決自己的健康隱患,只能不再參加體檢,讓自己“眼不見心不煩”。
明年,他想要調動工作,然后努力減肥,把作息時間調整好,等到對身體更有自信的時候再去參加體檢。
即便市民對體檢準備充分,但實際面對體檢時卻依然存在著一定的顧慮。尤其是對檢查過程中的錯漏環節和體檢機構的資質水平顧慮較多,他們坦言自己不想參加體檢的原因是想在進行學業的或事業的過程中隱瞞自身的病史。
因為緊張情緒導致的“體檢恐懼癥”在人群中并非少數,因此棄檢或者干脆拒絕體檢的案例也時有發生。健康體檢主要是了解受檢者健康狀況、早期發現疾病線索和健康隱患,通過早期干預達到不生病、少生病和晚生病的目的。健康應該從青年開始注意,而不同的年齡階段健康體檢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因此,參與體檢不要有心理壓力。體檢中發現異常結果也不必恐慌,體檢人應仔細閱讀醫生的綜合結論,根據醫生的指導建議進行健康管理以及臨床診治。
29歲的小馬換了新工作,去了新的體檢機構,拿到了全新版本的電子體檢報告。新同事偷看了一眼,小心翼翼地問她要不要再去做進一步的檢查。她帥氣地回應:“你想多了!我沒事兒!”
小馬的底氣,并非源于體檢報告,而源于咨詢醫生后得到的、讓人安心的答復。和大多數人相比,她的體檢報告中總有一些指標處于“非正常”區間,曾經有體檢機構的工作人員鄭重其事地建議她去血液專科醫院進行更詳細的檢查。她一度憂心忡忡,花費大量時間上網搜索資料,搜索出的各種結果讓她心驚肉跳——難道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癥?她恐懼這種可能性,就找到和自家關系不錯的一位醫生,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憂慮。醫生看了她的體檢報告,又讓她來醫院做了一次新的檢查,然后告訴她:其實她沒病,雖然免疫力低,容易過敏,但不是什么大問題。
小馬不放心,又偷偷去了其他醫院再次檢查,結論也類似。她想明白了:“也許每個人的健康狀態都不完全一樣呢?我只是有自己的個性罷了。”
調查顯示,能夠做到有針對性地查看最關心的某幾項指標的受訪者占40.82%。那么體檢結果通常會對體檢人產生哪些影響呢?
相對于以上選項,戒煙戒酒等其他選項占比較低。
專家提示:過多的應酬、吸煙、過量飲酒、缺乏運動、過度勞累等不良的生活習慣是危害人體健康的不良因素,通過自我管理和日常保健,改變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和不良的生活方式,積極控制危險因素,可以有效地阻斷、延緩、甚至逆轉疾病。
來自專業體檢機構的建議稱,雖然現行的套餐式體檢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但“全面體檢”也不必人人追捧。隨著體檢服務進一步個性化,體檢套餐也應該逐步實現“量身定做”,根據每位體檢人的病史和需求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