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勝
成都地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交匯點,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全市實有人口2054萬人,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名列第一,汽車保有量達到476萬輛,居全國第二,交通擁堵等城市病日益突出。為此,成都交警聚焦打造超大城市高效能交通治理體系,搭建開放合作平臺,構建多維度、多層次的智慧交通應用場景,將新技術、新設備與城市交通治理需求有機銜接,初步實現了科學治理的動力變革、效率變革、質量變革。
構建智慧共治應用場景實現科學治理的動力變革
依托互聯網技術,開發了“蓉e行”交通眾治公益聯盟平臺,以整合政府和社會資源、動員企業和市民力量,推動城市交通共建共治共享。
引導市民參與交通治理 凝聚共建共治合力
為了強化交通參與者的路權和規則意識,梳理出隨意變道、不按規定車道行駛、不禮讓行人等25類妨礙公共安全、影響通行效率的突出交通違法行為,群眾可通過“蓉e行”平臺的違法舉報模塊拍攝交通違法行為并上傳,經交警后臺審核通過后,依法實施處罰并曝光。同時,依托交安設施故障上報功能模塊,建立線上線下聯動的交安設施高效精準運維機制,提高交通安全設施維護水平。“蓉e行”上線以來,共收到66萬余條群眾提供的交通違法舉報、交安設施故障報告和交通組織優化建議,形成了城市交通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
鼓勵市民申報私車停駛 厚植綠色出行習慣
私家車可在“蓉e行”平臺主動申報停駛,并通過智能交通檢測設備監測停駛情況,對自覺履行停駛承諾的私家車給予積分獎勵,進一步促進群眾交通方式從駕車依賴向綠色低碳出行轉變。截止到2018年8月底,累計已有1.56萬輛私家車申報停駛,平均每車停駛13天,單車申請停駛時間最長達112天,累計減少十項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約13噸。
推出電子車證掌上辦理 提供高效審批服務
緊密結合“僅跑一次”的改革,按照減環節、減材料、減時間、減費用的要求,推進網上政務互聯互通,優化網上辦事流程,提高網上服務體驗,上線貨運汽車城區道路行駛證(H證)申領、電子監控違法處理、五路一橋退費、電子賬戶等網上全流程辦理服務,累計辦理各類便民服務70萬余件,為群眾、企業節約綜合成本6000多萬元。
開展交通安全網上學習 提升法治文明意識
利用人臉識別、可信身份認證等新技術,為駕駛人提供審驗教育和滿分教育的網上申請、網上學習、網上認證。網上學習具有靈活的教育方式、個性化的培訓內容,受到了廣大駕駛人特別是職業駕駛人的歡迎和認同,實現了駕駛人安全教育常態化,進一步夯實了駕駛人安全管理源頭。
構建智慧治理應用場景實現科學治理的動力變革
依托現代科技,重塑傳統警務模式,推動數據流、業務流、管理流融合,有效提升執法管理、事故預防、民生服務質量和效率。
數據融合應用 加強執法管理
擴建智能監控識別系統
在已有電子警察、智能綜合檢測設備、事件檢測設備、視頻監控設備的基礎上,引入圖像識別、聲源定位、光源監測、視頻監測等新技術,通過新型抓拍設備實時對違法鳴笛、違法使用遠光燈、不禮讓行人等不易辨識的交通違法行為進行自動監測抓拍。依托繁星圖像視頻綜合分析系統和刀鋒圖片結構化處理技術,實現視頻圖片數據處理效率的指數級提升。
建立“情指勤”現代勤務模式
依托交通集成指揮平臺,建立了以指揮中心為核心,交通情報、勤務督察、宣傳保障3個中心為支撐,網格勤務、視頻勤務、夜間勤務、假日勤務、商圈勤務、景區勤務等為抓手的“1+3+N”勤務運行模式,不斷提高勤務的主動性、精準性、時效性。
數據建模分析提升精準執法效率
梳理重點交通違法行為的異常特點,以特征多維描述、風險自動甄別為目標,搭建了毒駕、假牌套牌、累計多次違法未處理、買賣分嫌疑人等數據研判模型,依托智能交通管理系統、稽查布控系統、視頻圖像信息綜合應用平臺、鷹眼系統,形成立體化防控和精準執法機制。2018年,成功擋獲違法嫌疑車輛2026輛、違法嫌疑人170余人。
強化科技應用 做硬事故預防
提高重點車輛交通事故技防水平
在部分運渣車上試點加裝具有前碰撞預警、行人探測與碰撞警示、自動減速與主動剎車等六項功能的主動防碰撞安全系統,利用毫米波雷達目標識別、圖像識別、多傳感器數據融合、自適應安全車距控制等新技術,實時評估車輛運行態勢,同時開發了智能安全駕駛云平臺,針對不同危險等級,主動提醒駕駛人采取避險措施,減少運渣車運行過程中的安全風險,有效降低追尾碰撞等交通事故發生。
破解重點駕駛人疲勞駕駛監管難題
依托運用生物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建立了駕駛人疲勞度定量評估標準,研發了智能疲勞監測方向盤、頭環、手表等可穿戴智能監測設備,通過智能監測設備對客貨運重點駕駛人的駕駛狀態進行動態監管,凡達到疲勞駕駛標準的,后臺實施預警并督促駕駛人停車休息,實現了事前預防、事中預警、事后追責的閉環式監管。
強化交通新業態動態監管
聯合成都市交通運輸委員會搭建了共享交通監管平臺,強化企業服務質量信用考核。一方面,建成網約車監管系統,強化對網約車企業、車輛、駕駛人的準入監管、及時監管、聯合監管;另一方面,推進共享單車監管系統建設,指導共享單車企業精準調度、科學投放,減少城市亂象,防范安全隱患。
再造民生服務流程 提升服務便利性
多維渠道在線辦
以深化公安放管服為契機,推出“成都電子政務網”“成都交警官方網站”“成都交警微信公眾號”“蓉e行”等多渠道網上便民服務,開通交管“11185”上門服務和“12123”遠程服務,實現了“指尖一觸輕松辦”。
延伸窗口就近辦
在全市所有交管服務大廳和社會化服務機構代辦點,設置交管業務自助服務終端,并將公安交管業務延伸至全市公安派出所、交管一站式服務站和部分社區服務站、24小時超市,方便群眾就近辦理交通違法處罰等十余項交管業務。
部門協同高效辦
推出成都交警道路交通事故在線快速處理中心,研發了道路交通事故遠程視頻處理系統,加強與保險監管部門的配合協作,實現交通事故在線快速處理、理賠跨部門協同、全流程閉合辦理,打造了升級版的交通事故快撤快處快賠“三快”服務。會同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機構、保險行業協會,大力推進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網上數據一體化處理,形成交警辦案、人民調解、司法確認“三位一體”的交通事故矛盾糾紛快速化解的運行機制。
構建智慧出行應用場景實現科學治理的質量變革
強化警企合作,與國內知名的互聯網企業開展戰略合作,積極探索“互聯網+交通管理”新模式,初步實現了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
強化交通態勢研判 攻克交通管理難點
研發上線成都交通實時監測與研判分析平臺,以平均車速監測、路網交通負荷研判、重點區域熱點分析、交通擁堵路段排名、交通OD分析、異常交通分析等為重點,宏觀把握城市交通運行態勢,微觀治理交通擁堵瓶頸,提升交通管理的精細化水平。
推動信號配時智能化 消除延誤痛點
推廣應用智慧信號燈,通過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等先進技術,持續優化信號燈配時算法模型,制定信號燈智能聯控方案,打造交通智能化“綠波帶”。目前,已經完成130個智慧信號燈路口改造、173個信號燈聯網控制,試點的交通延誤下降了11.2%。
開展交通出行精準誘導 實現堵點繞行
充分發揮成都市中小街道路網發達的特點和以靜制動的工作思路,依托百度地圖全景路況采集車,全覆蓋更新中小街道實景路況信息,優化調整百度導航,智慧避堵規劃路徑,引導群眾利用中小街道繞行擁堵區域,盤活了閑置的路網資源,均衡路網流量,提升了路網整體運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