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辰
縱觀人類歷史上三次工業革命,交通方面的創新都是先行動力。正在進行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也不例外。這正是交通管理科技升級的絕佳戰略機遇期。
依托萬物互聯的物聯網、車聯網技術,交通管理的盲區和死角將越來越小。依托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借助人臉識別、車臉識別應用,交通管理將向可預判、可預防、可清晰追責的全新階段邁進。依托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一些交管便民服務將有可能更加簡易、便捷。依托電子車牌和更加先進的交警個人執法終端,路面單兵執法效能將大幅度提升。
尤其值得期待的是,各大城市正在探索的“交通大腦”。公安交通管理部門構建的交通管理綜合應用平臺、互聯網綜合服務管理平臺、交通集成指揮平臺,各地城市交通指揮中心和城市交通集成指揮系統,出行領域的移動服務平臺,醞釀中的車聯網平臺,這些智慧平臺發揮合力,“交通大腦”就能夠提供智能交通解決方案。
例如,2016年,麻省理工學院可感知城市實驗室提出“基于時段的交叉路口”概念,路口不再設交通信號燈,車輛接近路口時由交通管理系統協調車輛通過交叉路口時間。再如,阿里巴巴在杭州進行的“城市大腦”測試,在部分路段可以使車輛通行效率提升11%,以算法節約大量警力,以人工智能緩解擁堵頑疾。未來,“交通大腦”對交通管理深度介入是大勢所趨。如何將企業、院校、交管部門的長處結合好、發揮好至關重要。
不能忽視的還有智慧交通將給交通安全帶來的紅利?!栋抵R》一書介紹,美國交通部基于600萬例交通事故分析數據顯示,ADAS(高級輔助駕駛系統)能夠降低15%的交通事故,V2X(車聯網)的使用能夠降低36%的交通事故,兩者結合能夠避免96%的交通事故。筆者今年初曾經在博鰲亞洲論壇體驗5G應用環境下的智能網聯汽車路測,依托V2X技術和5G低延時特性,無人駕駛小巴能夠自動感知前方路口紅綠燈剩余時間預先調節車速,感知路口盲區有無車輛,真正實現更安全、更節能、更環保,從中不難管窺未來智能交管的魔力。
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在交管科技突飛猛進的背景下,相關法律、倫理、治理體系建設和隱私保護力度都需要與時俱進。
在一些城市,人臉識別技術已經在用于抓拍闖紅燈的行人,多年來由于警力有限造成的“執法死角”有望消失。在上海,交通違法大戶快遞電動自行車開始使用安裝芯片的電子車牌,采集基站可以對車牌進行讀取,獲取軌跡,并對逆行等違法行為進行判斷和取證。在北京,地鐵將應用人臉識別技術對乘客實施分類安檢,提高乘客通過效率。當公共場所的監控探頭、物聯網感知系統履行執法、安檢等重要職責時,通過法律賦權至關重要,嚴格遵守程序正義至關重要,對公民隱私加強保護至關重要。沒有這些,交管技術的突飛猛進就難以獲得最廣泛的民意支撐、最強有力的推行動力。
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隨著智能交管技術應用的升級,過去的很多違法盲區將被納入監管視野,某些交通違法數量有可能激增。對此交管部門應做好應對,要針對交通參與主體加強規則意識、文明意識、安全意識的宣傳,要加大對執法、管理新技術的宣傳,逐步扭轉法不責眾的舊觀念,將為民保暢通、保安全的初心作為技術升級的根本出發點和著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