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曉

京能(錫林郭勒)發電有限公司負責建設管理的五間房電廠位于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是京蒙兩地政府合作、京能集團布局落子的火電項目,也是國家“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特高壓交直流工程——錫盟—北京—山東1 000千伏交流特高壓輸電線路的配套清潔發電項目,裝機132萬千瓦。兩臺機組目前已投入運行,將錫盟地區富集的褐煤資源轉化為清潔電力,作為特高壓外送電基礎負荷,把錫盟地區豐富的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打捆送往京、津、冀、魯等大氣污染嚴重的省市,進一步優化了華北地區的電力供應結構。
在五間房電廠的建設過程中,京能(錫林郭勒)發電有限公司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主動順應“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時代要求,敏銳洞察大勢,強化頂層設計,積極從微觀實踐層面參與“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建設,著力提供更清潔的電能、更有保障的安全、更穩定的工作、更優美的環境、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滿足人們的美好生活需要。
堅持“創新發展”強化首都國企的使命擔當
在思想上勇于創新。認真落實京能集團的決策部署,自覺以“首善標準”“世界眼光”謀劃服務北京的京外項目建設,主動把五間房電廠放在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大勢中把握,堅持“融合發展”,強化“五精管理”,勇于探索褐煤高效清潔發電和行業生產方式變革的方法路徑。力求體現新時代對燃煤發電的清潔化要求,追求社會、環境、經濟的綜合價值最大化,確保電廠整體功能最優、品質最佳、成本最低、性價比最高、定員最少,實現土地、資源、資金、環境等要素高效配置,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已實現“五個全球首次”,即全球首次應用66萬千瓦級高參數超超臨界褐煤鍋爐、全球首次應用高背壓九級回熱高效汽輪機、全球首次應用66萬千瓦級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組、全球首次空預器旁路高焓值煙氣能量集合利用、全球首次研發應用66萬千瓦級火電機組煙氣提水系統。
在目標上勇于創新。針對地處草原腹地、極寒地區和人口稀少、社會資源匱乏等特點,結合褐煤資源稟賦,確立了建設“兩低雙高”清潔發電示范工程的目標,即超低能耗、超低排放、高可靠性、高盈利能力。敢于挑戰最嚴苛的環保標準,善于選擇性價比最優的重大關鍵設備,設定的供電煤耗低于289.25克/千瓦時、水耗低于0.0255立方米/秒·吉瓦等超低能耗指標,以及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煙塵、汞等超低污染物排放指標,均為全國同規模、同時段、同類型空冷機組中最優,分別為低于30毫克、15毫克、5毫克、0.015毫克/標準立方米,遠低于國家標準。
在技術上勇于創新。發揚“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強化技術創新和新技術、新裝備應用,在工程設計和關鍵技術路線選擇上抓住重點環節精準定位,積極破解行業共性難題。將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打造成公司的鮮明特色,深化應用14項先進裝備技術成果和8項國家重點節能低碳技術,累計獲得專利授權19項,有效降低機組能耗指標和環保排放指標,提升機組運行整體效率,為實現綜合效益最大化打下基礎。
堅持“協調發展”促進建設運營的聯動平衡
基建生產與發電運營相協調。圍繞主要關鍵設備投運后“五年不技改、八年不大修”目標,針對褐煤資源地域分布廣、褐煤機組國家無參數標準等現狀,統籌做好主要工藝路線確定、關鍵系統設備布局、重大設備選型等優化設計。鍋爐、汽輪機、發電機三大主機和主要附屬設備全部選用市場一線品牌,為項目投產后實現長周期安全穩定、清潔高效運行夯實了基礎。
建設進度與安全質量相協調。項目地處極寒地帶,3年建設期內有效工期僅有16個月,遠遠少于同規模項目合理工期。堅決摒棄“為工期而搶工期”的做法,樹立“農作物嚴格按季節種植生長”的理念,科學高效地強化工程組織,實行“工序精準對接”,統籌兼顧、應急謀遠、穩中快進,杜絕了各類安全事故的發生。 瞄準創建“國家優質工程金獎”項目,以打造“追求卓越、鑄就經典”的傳世之作為目標,創造性地運用“工程哲學”理念,發揚工匠精神,科學系統集成,全過程、全方位、全天候實行高起點謀劃、高標準管理、高品質建設。注重從源頭前瞻性、永久性地根治安全風險,針對傳統火電廠的氫站、油庫和氨區“三大主要危險源”,優化系統和設備選型,采用非氫和非液氨工藝設備;創造性地采用地下直埋油罐式油庫,從根本上消除了影響長周期安全穩定運行的重大風險源。
目標成效和投資成本相協調。根據“兩低雙高”“集約化生產管理體系”等建設和運營目標,成功將電廠塑造成有關國際國內設備供應商進行“市場推廣”的平臺。扎實開展關鍵設備市場調研和技術交流,以遠低于行業平均價格的采購價,促成主要設備全部采用綜合性能優、可靠性高的一線品牌。堅持“設計科學是最大的節約”理念,創新主、輔機間冷塔“二塔合一”方案, 將煙囪雙內筒優化為單內筒,減少混凝土工程量14 769立方米、鋼材量2 350噸;循環水泵房布置于汽機房兩端;集控樓與網控樓合并緊貼汽機房A列布置等,有效控制并降低建安工程量,較同類工程減少約15%,降低投資約5億元。
整體功能與工藝美學相協調。建設“美麗電廠”,系統思考各島區內設備及系統布置,在凈寬、凈高的空間內,最大程度地滿足專業的安全巡檢便利要求和非專業的安全參觀需求。統籌安裝各島區內電纜橋架、小徑管、暖通管、特殊消防管等,做到規范有序、美觀統一。重點治理磨煤機區域壓力和潤滑油系統、汽輪機區域疏放水系統、汽輪機潤滑油和EH油系統、鍋爐疏放水系統、除灰管系統等區域系統工藝,徹底解決了傳統燃煤機組鍋爐區“臟”、汽輪機區“亂”的弊端。全廠建構筑物遵循最大程度節能要求,達到白天不需照明;對門窗、通風孔及墻體外立面有機協調,適度進行廠區綠化美化,力求全廠與草原環境“和諧共生”,為開展工業旅游打好基礎。
堅持“綠色發展”探索清潔高效的生產方式
大力節地。最大限度地降低項目正式用地和施工臨時用地,從廠區總平面布局入手,以根治極寒地區室外設備系統“防凍”難題為目的,采取“合并同類項”方式優化總平面布置,盡最大限度地優化整合附屬建筑物和主廠房關系。取消常規項目龐大的綜合管廊,按自然地貌全廠豎向小階梯布置,按功能區塊從南到北形成辦公生活區、間冷島區、室內升壓站區、主廠房區、水島區、脫硫提水島區、煤灰島區。既避免土石方過度開挖回填,最大限度減少工程占地,又將主要汽、水、油“易凍”系統協調布置于各島室內,建設用地較同等規模工程減少15%,節約草原用地150多畝。
大力節能。敏銳把握國家產業導向,深刻思考行業技術發展趨勢,創新制定目前火電行業空冷機組最低能耗和超低排放指標。針對低熱值、高水分褐煤鍋爐效率低和極寒地區散熱損失大的不利因素,整合關鍵工藝技術,創新熱循環系統。率先研發國內首套新型煙氣熱能集合高效設備,利用褐煤鍋爐煙氣量大和排煙溫度高的不利特點按煙溫從高到低進行能量梯級轉化利用,成為降低煤耗的有效手段,填補了低熱值、高水分褐煤鍋爐提升效率的空白。機組實現降低煤耗約7.7克/千瓦時,按每噸標煤260元計算,年節約燃料成本約1 346萬元。
大力節水。針對蒙東地區富集的褐煤資源,因嚴重干旱缺水導致的能源轉化“面窄、量小”困境,研發應用大型褐煤鍋爐煙氣脫硫、二級除塵和提水一體化裝置,每小時提水100至150噸作為生產原水的補充水、脫硫補水等水源,水質為pH6.5,優于當地地表水,實現了機組用水自循環的零補水。變褐煤含水率高不利為有利,實現機組發電生產全過程“零耗水”,破解了高水分褐煤大規模開發應用的瓶頸。
大力節材。深度推進施工圖優化設計,按集中、共用、統一外立面構造和滿足安全條件、余量適度的原則,精細主廠房、水島等建、構筑物施工圖設計,通過帶肋主、輔機間冷塔“雙塔合一”、煙囪雙內筒優化為單內筒等大體積建構筑物方案優化等,有效控制了建筑工程量,較同類工程節省建筑材料約20%。
堅持“開放發展”助推合作伙伴的轉型升級
建立開放式平臺。以共同探索新常態下的能源開發利用方式為共識,協同設計單位開展“跨專業聯合二次設計”,提升煤電項目設計能力。協同上海電氣、北京“清新環境”、ABB中國、慧豐仁和等主要設備廠家開展關鍵技術攻關,研發應用了全球首臺66萬千瓦雙水內冷發電機、煙氣脫硫除塵提水一體化裝置、MS-VDCS智能可視中壓開關控制系統、排煙能量梯級綜合回收裝置等,有助于發電裝備制造水平升級換代。協同施工單位,對相同結構的分項工程統一施工方案、統一施工用材、統一工藝標準,積極輸出先進管理理念和工藝標準。
建設開放式電廠。最大限度地減少草場用地,辦公生活區不設圍墻,使其與廠外草原融為一體。全廠建、構筑物增設自然采光,力求達到采光無死角、白天不開燈的生產條件。為展示項目新技術的應用成果,廠區及廠房內規劃建設了可安全參觀的工業旅游通道。為提升美觀度和增強舒適性,對辦公樓、服務樓功能進行了統籌規劃,將建筑設計為一方一圓的兩座圍合式建筑,方形辦公樓體現辦公嚴謹、有序,圓形服務樓體現生活活潑、多樣。“方圓結合”既傳承了內蒙的地域文化,又有效克服了當地干旱、多風、嚴寒的不利氣候影響,能夠滿足開展技術交流和工業旅游的會議、休閑等需求,同時,方樓、圓樓和連接走廊在外觀上還構成一把寓意打開錫盟富集褐煤資源開發通路的“金鑰匙”。
實行開放式管理。建設開放式的辦公環境,引導員工逐漸形成嚴謹、有序、高效的工作方式,形成善于組織、便于溝通、利于探討問題的工作氛圍。倡導“做正確的事、正確地做事”和“務實、簡單”的工作方法,著力消除上下級之間的隔膜,決策者善于聽取不同意見,致力于廣泛調動和發揮各方面積極性、創造性。以“技能和創新”“能力和貢獻”為價值導向,加強典型選樹和核心員工培養,推動創新和創造逐步向系統化、高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引導更多員工向“自我實現人”轉變,著力把項目和電廠打造成“員工成長和價值躍升的平臺”。
堅持“共享發展”不斷提高員工的獲得感
努力踐行“互聯網+”理念,率先建立集約式生產管理體系,為在全國率先實行每月集中休假10至15天創造條件。設計“七值三運”的崗位運行模式,建立每值5人的全能值班崗位,全體員工實行每月15天工作制,努力破解多年來行業人均勞產值比較低的困境。建成“智慧電廠”,通過人員集約大運行、資源集聚大數據、狀態檢修大智能等措施,實現設備維護管理從“事后響應”向“事前預警”和“事中控制”轉變,生產管理方式從“人盯設備、困在廠區”向“智能診斷、人機和諧”轉變,員工精神面貌從“頻于應對、身心俱疲”向“高效工作、品質生活”轉變。
努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因地制宜、人企共進,以改善員工生產生活條件為根本。一是根治設備防凍問題“有氣度”。全廠生產布局由南到北按“間冷塔島”“室內升壓站出線島”“主廠房島”等形成6個主要功能區,力求工藝系統銜接的距離最短,主要水汽油等系統管道布置于各島室內,不設室外綜合管架,徹底解決了極寒地區系統被凍的難題,同時有利于減少冬季員工外出巡檢次數。二是改善生產作業環境“有溫度”。全部設備室內布置,改善了冬季極寒時設備巡檢維護人員的作業條件,最大程度地縮小了作業范圍,提高了巡檢維護效率。三是緩解頸椎等職業病“有亮度”。設置圍合式值班方式,運行人員通過不同視角的近屏、遠屏、懸屏潛意識地調整坐姿,有效改善了運行值班人員的工作方式,降低了職業病產生風險。優異的創新平臺和人文環境吸引了外資、軍工等都市正式員工加盟,目前已有5名碩士畢業生前來草原腹地就業。
努力踐行“文化自信”要求,加長短板,加強牧企和諧,讓牧民和員工身處僻壤也能享受高標準的精神文化生活。針對電廠遠離城鎮的情況,轉變常規項目“先生產、后生活”的建設方式,優先規劃建設了明亮整潔的開放式員工辦公樓、簡潔舒適的員工公寓和明快衛生的員工餐廳。專業實用的室內籃球館、羽毛球館、瑜伽室、健身房等同步建設到位。尤其是,創造性建設的美感與視聽功能兼顧的“萬達級”的在線影視廳成為電廠一大亮點,切實豐富了員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以上設施全部向當地牧民免費開放,使周邊牧民和廣大員工共享項目建設成果,引導牧民轉變“凡是工業就會污染”的認識,充分感受到社會的發展進步,共同促進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固。